直接到主內容區
:::
展覽 近期活動悅讀檔案 民俗文物小常識 臺灣人‧臺灣事 館藏介紹 各期電子報 反應意見 訂閱/取消 Facebook粉絲頁 另開視窗
:::

臺灣人‧臺灣事

郭則澐《虛船集》
郭則澐《虛船集》

郭則澐「生於台」的誤解

文/林文龍/本館編輯組研究員

  臺灣有許多書畫藏家,其中有專門收藏「臺灣文獻」作品的。「臺灣文獻」,顧名思義,作者一定得與臺灣相關,臺灣人、流寓或任官臺灣,缺一不可。在臺灣收藏臺灣文獻,價格上可能偏高了許多,於是有人又將臺灣文獻作廣義的解釋,清朝顯宦只要在奏摺關心過臺灣,或者曾到臺灣省親、旅遊,也就列入「臺灣關係文獻」之林了。如此解法,說是「臺灣關係」,勉強還能沾上一點邊。

  另外有兩種「牽親引戚」方法,一是用作者署名,想當然耳的想像附會,姓名相同,別號相同,最易滋生困擾,浙江的吳鴻賓,常被指為彰化的吳鴻賓,日本人有雅號「香谷」者,可能會說是新竹的「鄭如蘭」,不勝枚舉,遇到這種情形,還得花費一番考證工夫。還有更離譜的,畫面上明明署名「顧元捷三」,換句話說,是一位姓顧名元別號捷三者的作品,可是藏家但見捷三兩字,便硬說作者是嘉義舉人丁捷三,「顧元」姓名居然可以視而不見!

  另一種則是受到地名的誤導,「鳳城」解為「鳳山城」,「台州」解為臺灣,最有名的事例,便是清末郭則澐,他與臺灣無涉,只因曾在詩集小序說:「余生於台」,這個「台」字,指的是台州府,屬浙江,卻無端捲入臺灣文獻。剛好找到一篇「郭則澐《十朝詩乘》記清宦」文章,就是誤認「台」字的典型,文中臚列了他的小傳及著作,頗可參考,節錄一段如次:

  「郭則澐(1884─1947)福建福州人。字嘯麓、雪萍,號有蟄雲、蟄園、逸園、遯園、龍顧山人、水東花隱、龍顧山房主人等稱。……生於臺灣,長於北京。光緒二十九年(1903)進士,翰林院庶吉士,官歷浙江温處兵備道道員。辛亥革命後,歷任北洋政府政事堂参事、銓敘局局長、國務院秘書長、僑務局總裁。退職後寓居天津……。著有《十朝詩乘》二十四卷,《洞靈小志》,《龍顧山房詩集》等。

  小傳說郭氏「生於臺灣,長於北京。」追根究柢,郭則澐固然有過「余生於台」之語,但所指並非臺灣。

  郭則澐的「余生於台」一語,出自所著《龍顧山房詩集》小序。《龍顧山房詩集》共線裝五冊,牌記為「戊辰九月刊於栩樓」,這是家刻本,戊辰,即民國17(1928)年。詩集各卷大題之下,都有「侯官郭則澐蟄雲」字樣,其籍隸閩侯,自然不成問題;不是問題的問題,只是出生地。卷一虛船集小序,郭蟄雲開宗明義,便說:「余生於台,長於薊,辛丑、壬寅兩歸里,僅數旬耳。」薊,指薊縣,今隸天津,郭蟄雲平生活躍平津地區,說他「長於北京」,倒還說得過去;台,指浙江台州府,此一「台」字,讀音如「胎」,且不得寫為筆畫多的「臺」字,在當年自述「余生於台」,當然指的是台州,絕不會有解為臺灣者。
  
  詩集除作者自序外,有何振岱、胡嗣瑗、曹秉章三序,其中曹秉章為浙江籍,他在序中特別強調作者與浙江關係之密切,說是:「君之詩,早歲宗樊榭,稍涉籜石,復浸淫於簡齋、后山,遇益蹇而詩益進,然蒼莽中不掩其秀逸之致,終於浙派為近。君生於浙,宦於浙,繼娶於俞,固曲園先生曾孫,而浙之名族也。」這段話恰好成為「生於台」一語之註腳,而蟄雲不生於臺灣亦可成為定論。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發 行 人張鴻銘
行政指導劉澤民
總 編 輯王希智
執行編輯黃淑惠
編輯小組鄭文文、鐘登崇、李澍奕、洪明河
至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