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到主內容區
:::
展覽 近期活動悅讀檔案 民俗文物小常識 臺灣人‧臺灣事 館藏介紹 館務訊息 各期電子報 反應意見 訂閱/取消 Facebook粉絲頁 另開視窗
:::

臺灣人‧臺灣事

〈暗路〉徵稿啟事,《臺灣日日新報》明治34年2月24日,版3。(來源:漢珍版臺灣日日新報)
〈暗路〉徵稿啟事,《臺灣日日新報》明治34年2月24日,版3。(來源:漢珍版臺灣日日新報)

《臺灣日日新聞》舉辦的「飛入小說」接力創作

文/李澍奕/本館編輯組科員

  戰前日本報紙為了促進銷售量,常常透過舉辦比賽以取得一手報導,來刺激買氣。比方說讀賣新聞創辦職棒讀賣巨人隊、東京箱根往復驛傳競走、圍棋國手吳清源對日本棋士的十番棋賽等,每日新聞創辦圍棋本因坊賽,中日新聞創辦職棒中日龍隊等。另一方面就是對準文藝青年,刊載小說或漫畫連載,形成「追劇」模式創造粉絲社團,以鞏固銷量,川端康成、司馬遼太郎、吉川英治等都是靠連載成名的小說家。

  《臺灣日日新報》於明治31(1898)年5月1日在臺北創辦,之後在整個日治時期都是重要的新聞媒體。而其中的小說連載,在初期都是由日本人所撰述的日文通俗小說,第一年就有來城小隱(本名館森鴻、筆名袖海生)的《鄭成功》,之後不乏有日本名家吉川英治(如《親鸞》,《三國志》還連載了4年)、江戶川亂步、菊池寬(如《生活之虹》)等在該報連載。

  而《臺灣日日新報》在明治34(1901)年2月24日到3月21日舉辦一個有趣的實驗,叫做「飛入小說」,根據2月24日發刊的第1回,題目為〈暗路〉,第1回僅以編輯局的名義對讀者下戰帖。就是由編輯局建構第1回的背景,然後請讀者在見報隔天中午完成次回小說的內容,寄到編輯局由記者進行評選,得勝的就是次回的內容,當然再下一回也是用徵稿方式,變成一種集體創作的接力賽。

  第1回的背景就設定在臺灣,2月12日天氣雨早上,主角(無名)位在看得到大屯山的軍營,晚上九點到了小南門街的步兵營,突然有一個黑影竄入營區打破沉默,營兵追問來者何人,結束了第1回。

  2月26日發刊的第2回由基隆千山萬岳撰寫,發現那個黑影是脫營兵,步兵一等卒松田三郎(主角)正在追著他跑;2月28日發刊的第3回由臺北山口雨聰撰寫,松田三郎追到脫營兵,是年約33歲的臺灣人,此人曾出現在「大嵙崁匪害彙報」;3月2日發刊的第4回由臺北姑蘇撰寫,兩人對峙時休職的岡村大尉現身,脫營兵逃走;3月3日發刊的第5回由士林小河內無名子撰寫,松田和岡村去喝酒,談到支援福建韶安暴動;3月6日發刊的第6回由基隆庄司友江撰寫,進入松田兒時回憶,以及大嵙崁匪害前篇;3月8日發刊的第7回由千山萬岳撰寫,還在大嵙崁;3月10日發刊的第8回由山口雨聰撰寫,大嵙崁發生兇殺案;3月13日發刊的第9回由蘇外生撰寫,松田搭上往廈門的大仁丸,並準備往福州;3月15日發刊的第10回由村松玄玄齋撰寫,松田往韶安路上,碰到了休職的西川大尉;3月21日編輯局宣布無人投稿因而停刊。

  每回小說大概約一千字(日文),發行了10篇將近是1萬字的內容,從中幾個比較有趣的觀察點是,因每回只有一天時間,因路程關係所以多半集中在臺北基隆,最南到新竹而已,且都是同一批人(最多是第6回的5篇)。再者因為是接力創作,文章結構也因為編輯局希望能多讓投稿者人人有獎,因此作者重覆僅兩位,其中關鍵的「大嵙崁事件」發生在日本治臺前,歷史上當時福建韶安也沒甚麼暴亂事件,但第三回就切入大嵙崁、第五回切到韶安,後面作者只好接著掰下去,基本上是牛頭接不上馬嘴,最後當然就放棄了。不過這種徵稿方式也不失一個有趣的實驗。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發 行 人張鴻銘
行政指導劉澤民
總 編 輯王希智
執行編輯黃淑惠
編輯小組鄭文文、鐘登崇、李澍奕、洪明河
至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