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到主內容區
:::
展覽 近期活動悅讀檔案 民俗文物小常識 臺灣人‧臺灣事 館藏介紹 館務訊息 各期電子報 反應意見 訂閱/取消 Facebook粉絲頁 另開視窗
:::
 

近期活動

探尋松樹地人:鄒族歷史與文化源流與變遷
  本館與國史館、原住民族委員會合作,於107年4月至11月間,每月辦理一場次原住民系列專題演講,地點在國史館4樓大禮堂。本年度第1場將於4月26日(星期四)下午2時至4時,由國立東華大學原住民民族學院院長浦忠成主講「探尋松樹地人:鄒族歷史與文化源流與變遷」。
匠心獨妙・木雕與銅雕藝術特展
展覽期間:民國107年4月13日至7月29日
     (星期一及民俗節日休館)
展覽地點:本館文物大樓二樓 鯤島風華特展室

開幕時間:民國107年4月13日下午2時
開幕地點:本館文物大樓一樓簡報室

  本展覽為「人間國寶」木雕巨匠李秉圭與大甲鎮瀾宮黃金媽祖製作者柯建華兩位大師的聯展。李秉圭為文化部指定鑿花技術保存者(該項榮獎簡稱「人間國寶」),柯建華為金雕大師,其盛名之作包括雕製大甲鎮瀾宮黃金媽祖(高約130公分、重276公斤),以及大陸湄洲媽祖廟黃金媽祖(高323公分、重323公斤)。本展覽特別邀請兩位大師展出歷年經典之作,木雕與銅雕藝術創作相互輝映與對話,一刀一鑿舖陳出雕刻工藝的精髓與神妙。
  
  李秉圭出身於木雕世家,是第五代傳人,父親李松林是第一屆國家薪傳獎得主,除家學薰陶外,並精研文史書畫藝術,豐富文化底蘊,他在傳統中加入新元素,作品融合家族傳承與個人特色,自成風格,木雕人物形韻溫潤洗練,觀音神像流露出智慧沈靜的氣質。

  柯建華父親經營銀樓,從小耳濡目染掌握金屬的特性與藝術創作技法,因緣際會,投入寺廟神龕、神器、舍利塔、巡狩彩牌與令旗旗矛等製作。創作時全神貫注,要求作品能達到盡善盡美,對於絲毫細節也不放過,欣賞他的作品,其中髮絲、頭飾、衣襟等等細節,細緻雕工令人讚嘆。他在創作路上精益求精、殫精竭慮以求至善,不同的金屬雕刻,金屬的特性和工法都必須加以考慮,創新鎏金技法、精雕銀壺創作,都是他對藝術的探求。

  對於雕刻,兩人都強調技法基本功的磨練,創作的技法靠的是磨練,但是作品的呈現靠的是創作者的精神風格的不同。都重視傳統揉合創新,兩人的創作過程也與宗教藝術密切相連。雕刻藝術在中華文化中擁有長遠的歷史與傳統,為傳承傳統雕刻技藝及其豐厚的文化底蘊,兩位大師以純熟的技藝刻畫對神祇的觀想以及自然人事物的百態。李秉圭老師展出作品包含竹林七賢像以及傳統中華文化裡的神祇;柯建華老師展出作品包含佛教神祇、荷花百態圖以及雕花銀壺等作品,大師的一鑿一畫蘊含獨具匠心的藝術表現,令人讚賞。

李秉圭
1997年 全球中華文化藝術薪傳獎
1997年 中興文藝獎
2003年 國立臺灣工藝研究所甄選為工藝之家
2008年 中正紀念堂—刀筆留痕・李秉圭雕刻展
2011年 國立歷史博物館—刻畫觀想・李秉圭木雕展
2013年 文化部指定為鑿花技術保存者

柯建華
2005年 製作大甲鎮瀾宮黃金媽祖
2014年 製作湄洲媽祖廟黃金媽祖
2014年 南投歷代茶具展—展出仿古製作法門寺出土唐代風格宮廷御用茶具
2017年 上海天賜玉成展覽場—展出12幅大悲出相圖
臺海雜誌第102、128期專訪
臺灣文獻講座:「清末臺中盆地東側土地拓墾的故事」
演講主題:清末臺中盆地東側土地拓墾的故事
主 講 人:孟祥瀚副教授
時  間:民國107年4月19日(星期四) 下午2~4時
地  點:本館史蹟大樓一樓簡報室

  臺灣文獻講座107年4月19日(四),邀請中興大學歷史學系孟祥瀚副教授來館,以「清末臺中盆地東側土地拓墾的故事」為題進行演講。孟老師專擅於臺灣區域史研究,亦曾擔任臺灣古文書學會理事長,與本館多檔古文書特展合作,包括「洪惟斯土-南投地區古文書暨臺灣生活文物特展」、「鰲峰仰止-臺中海線地區古文書特展」及「半線丰采-彰化地區古文書暨懷舊文物特展」等,其中之主題文案、文書、展件解讀等皆為孟老師手筆。本次孟老師將以本館所藏古文書中,關於臺中盆地東側土地拓墾的故事為題,進行2小時的演講,精彩可期,歡迎各界到場聆聽,現場座位90個,請提早入座。
 

悅讀檔案

美化臺灣市街道路的植樹計畫
  清領時期,臺灣島內街道並未植種任何行道樹,臺灣人僅於城街附近及村落間稍列植樹木以作為掩飾之用。一般集落是以竹林圍繞,以堵路過者一眼穿透,然除易增淒然光景外,更因雜木叢生而影響整體環境。離開村落後於平野隴圃之間,則因幾無樹蔭可避而常感暑熱。1895年臺灣割讓日本後,田代前來臺灣受命為總督府之嘱託、歷經殖産局技師等職務,在臺灣達30年餘。

  田代安定(1857-1928)的移殖民構想,對臺灣的建設規劃留下相當多的資料,包括收錄於「田代文庫」(典藏於臺灣大學)的「舊慣」調査資料及「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典藏於國史館臺灣文獻館)等皆是研究臺灣重要的探訪資料。其對臺灣的建設提言,不僅具有綜合性的思考,更展現獨到的見解性及延續歐美形象的創意性。特別是藉由對區域的調查經歷、地方風情的考究探察,所提的先進意見更是令人耳目一新。

  田代來臺初仕,從事植物學的調査工作,並於明治31(1898) 年9月提出「臺灣道路市街植樹論」。主張建設臺灣除尋求強化種植工業經濟植物等殖產目的之外,亦期望總督府能於市街道路、堤防積沙地及開墾地等場所植樹,以達衛生上、景觀上的養護需求,進而增添土木建設上之附加價值。同時認為街樹的種植,可直接融入於人群生活,自然成為社會飾物而達到間接淨化環境之目的。特別是伴隨著樹木自然成長、發展,寄望於街道景觀改善之餘,亦能達到一新境土之整化。

  其規劃植樹的範圍包括當時的臺北縣、臺中縣、臺南縣、宜蘭廳、臺東廳等市街及澎湖群島。大概可區分為(1)市街植樹、(2)市郊鄉間植樹、(3)海岸植樹、(4)高山植樹、(5)私道植樹(農園、牧場及工場等)。為能確實發揮栽種效益,更參考法國植樹經驗。其中市街樹種植桑樹因僅供裝飾;松柏科植物因種植良效有限而被認為不適合。因此樹種之選擇應朝優美高雅,以避免鄙野蕭索,更要求樹態及配置必須符合島內環境生態。配合規矩準繩之制定,以便隨時得以人工矯正及照顧養護。同時也限定街廓間的樹木種植數,以確保往後樹態之美觀。其中市街植樹平均距離為4間(1間1.8公尺),縣道為5間。一般市街栽植的樹種有茄苳、苦楝、棉樹等大型樹,縣道則是相思樹、合歡木、刺槐等。而熱帶地方則以椰子科的各種樹為最佳、荳科喬木次之。

  臺灣早期受制於風水概念之影響,欲於市街內種植樹木,有其困難度,因此政策的推動帶有某種程度的強制性。隨著市街建立及社會之進化,新闢街道兩旁行道樹之植栽,對當時臺灣而言亦多有障礙。然臺灣總督府圖求改變之決心,乃參考包括巴黎等海外各地植栽市街樹木,以達環境之美化。

參考文獻:
1. 「臺灣道路市街植樹論田代技師提出」(1898年10月15日),〈明治三十一年永久保存追加第十四卷〉,《臺灣總督府檔案》,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000327007。
2.台湾行道樹及市村植樹要鑑. 上巻,台湾総督府営林局 編 日本國立國會圖書館 digital collection
http://dl.ndl.go.jp/info:ndljp/pid/957021/18?viewMode=

 

民俗文物小常識

典藏品介紹︰風獅爺
典藏品介紹︰風獅爺
品名:風獅爺
年代:待考
材質:磚燒
說明:
  依據文獻資料,連橫《臺灣通史.風俗志》記載:「屋之上或立土偶,騎馬彎弓,狀甚威猛,是為蚩尤,謂可厭勝。」;《新金門志》也有「人家屋上,每見有陶質瓦獸,作獅子張口狀,亦有作擐甲將軍狀,名曰蚩尤。」;《風俗通義‧嗣祀典篇》:「風禮風師者,箕星也,箕主簸揚,能致風氣。」;相傳二十八星宿中的箕星,即「風神」、「風伯」、「風師」。

  金門原樹木茂盛、水源豐沛,為唐朝官方牧場,元朝砍伐樹林煮鹽,明朝燒山驅逐倭寇,明末鄭成功駐守金門,基於軍事需要,大量砍樹造軍艦渡臺,清初為防金門為鄭成功佔據,伐盡樹林,不留一磚一瓦,使原無高山屏障,東北季風長達9個月,舉目盡是黃沙的金門,風害更趨嚴重,居民長期身陷風害、邪祟叢生的苦難與困境,為祈求神明保佑,在村落的入口處、郊區、廟宇周圍、水池旁等地,豎立風獅爺,期鎮風庇佑村民安寧,風獅爺信仰因此興起,進而演變成聚落的守護神。而風獅爺原只是名稱,惟「師」與「獅」同音,臺灣民俗以獅子為瑞獸,民間以訛傳訛,相信風獅爺能鎮住風沙。

  就民間說法與風俗,早期風獅爺除能鎮風止煞外,後來又有鎮厲鬼、鎮水煞、鎮風蟻、護風水、破路沖、驅誨氣、求男丁、招財、進官爵等各種功能。就風獅爺設立的位置而言,最常見的是設立在居家屋頂上,獅背上騎有一名武士,彎弓拉箭;有的在屋脊;有的嵌入牆壁,因其大部分泥素燒陶,色如磚瓦之紅,屋頂又多覆蓋瓦片,故屋頂風獅爺又稱「瓦將軍」。另有別名鐵甲將軍或鎮邪(煞)將軍,所見以金門及臺灣臺南民宅屋脊為多。就風獅爺的材質而言,大抵可區分為磚燒、泥塑、石雕、陶塑、水泥等。本館典藏的風獅爺,計有四面風獅爺、八卦風獅爺、磚燒風獅爺、海撈文物的風獅爺,外觀造型多樣有趣。
 

臺灣人‧臺灣事

《臺灣日日新聞》舉辦的「飛入小說」接力創作
《臺灣日日新聞》舉辦的「飛入小說」接力創作
  戰前日本報紙為了促進銷售量,常常透過舉辦比賽以取得一手報導,來刺激買氣。比方說讀賣新聞創辦職棒讀賣巨人隊、東京箱根往復驛傳競走、圍棋國手吳清源對日本棋士的十番棋賽等,每日新聞創辦圍棋本因坊賽,中日新聞創辦職棒中日龍隊等。另一方面就是對準文藝青年,刊載小說或漫畫連載,形成「追劇」模式創造粉絲社團,以鞏固銷量,川端康成、司馬遼太郎、吉川英治等都是靠連載成名的小說家。
   

館藏介紹

清代水沙連拓墾家族
書 名:清代水沙連拓墾家族
編著者:林文龍
出版日期:2013
出版者: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索書號:544.29 4400 2013

簡介:

  狹義的「水沙連」意指日月潭,然而廣義的「水沙連」則範圍廣闊,於文獻上記載各異,包括約當今日竹山、鹿谷、集集、名間(濁水村)、水里、魚池及埔里等各鄉鎮。依發展歷程而言,清代「水沙連保」(約當今日竹山、鹿谷、集集、名間濁水村)開發較早都納入範圍。清代晚期以來,「水沙連六社」指的是頭社、水社、貓蘭、審鹿、埔裏、眉裏等六社,這六社所指涉的地方為今天的水里、魚池及埔里。

  水沙連的開發,最早始自明鄭時期的軍事拓墾,參軍林圯屯田二重埔,後改稱林圯埔(今竹山),而後再隨著雍正初年內山的開放政策,逐漸開墾發展,至乾隆年間,大批漢人遷徙移墾平埔族社地,長年競爭下,平埔族人分往東方山區,促成另一波的開墾,到了嘉慶16(1811)年,因漢人移墾衝突加劇,發生漢人郭百年擁眾入山,越界侵墾水沙連六社,焚燒殺戮,引發與原住民之間的衝突,史稱「郭百年事件」。事件弭平後,官方始重視後山開發,然而當時卻引發開禁與否的爭議,延宕未決,直到光緒元(1875)年,隨著開山撫番政策中的中路開通,水沙連才正式解禁。

  本書透過清代水沙連地區的重要拓墾家族,論述該地區開發歷史。內容分為緒論、施許家族開發大坪頂、彰化楊家入墾、社寮張天球家族發展、鹿谷瑞本堂黃家、竹山鹿谷醉草園張家及結論,這些拓墾者至今多數仍是地方上重要的家族。
2018年3月份編目上架之圖書
  2018年3月份編目上架之圖書計21冊,內容涵蓋本館近期蒐藏之志書、族譜、廟志及採集入館圖書。書目詳見【相關檔案】本館圖書室3月份編目上架圖書清單。
 

館務訊息

義民信仰:臺灣客家的愛與沉重
義民信仰:臺灣客家的愛與沉重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發 行 人張鴻銘
行政指導劉澤民
總 編 輯王希智
執行編輯黃淑惠
編輯小組鄭文文、鐘登崇、李澍奕、洪明河
到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