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到主內容區
:::
展覽 近期活動悅讀檔案 民俗文物小常識 臺灣人‧臺灣事 新書出版 館藏介紹 館務訊息 各期電子報 反應意見 訂閱/取消 Facebook粉絲頁 另開視窗
:::

新書出版

圖1:臺灣文獻69卷2期封面
圖1:臺灣文獻69卷2期封面

《臺灣文獻》季刊69卷2期

  《臺灣文獻》季刊69卷2期已發行,本期刊載【研究論文】5篇,歡迎有興趣研讀魍港太聖宮媽祖神像、林爽文事件彰化戰役、保生大帝藥籤文化、義愛公故事和社區總體營造的社會大眾、專家、學者、學生參研。

  【研究論文】5篇,第1篇〈嘉義魍港太聖宮媽祖神像年代研究:從歷史、科學與風格分析〉,作者李建緯教授指出:嘉義魍港太聖宮後殿所奉祀的媽祖。首先,透過科學檢測發現,魍港媽的材質為樟木;從工藝來看,神像有多次重漆現象,其處理方式是在木材上方施以白色地仗層,地仗層上方裱紙,用於穩固木胎以便於施彩;裱紙層上方有原始漆層,其後又重新彩繪過兩次,又再補過一次現代油漆。另外,透過X光檢測發現,魍港媽祖並無任何入神孔。從科學檢測資料來看,魍港媽祖神像符合清代以前的工藝。

  再從魍港媽服制來看,其服裝圖像與明代冠服規制呼應;若和幾件傳世而早於清代的大陸地區媽祖神像比較,後者同樣是呈現「上朝式」坐姿、穿大袖衫、頭帶冕冠。綜合地方開發史、明朝的命服制度、以及清代以前媽祖神像風格比較後,魍港太聖宮媽祖神像確實具明代風格。

  第2篇〈林爽文事件中的彰化戰役:兼論人群對立與官方剿撫策略〉,作者吳正龍博士指出,乾隆末年臺灣林爽文起兵抗清,民變軍相繼攻陷西部彰化、淡水、諸羅、鳳山縣廳城,然因爆發分類械鬥,戰事陷入僵局,至清方調派福康安來臺才平定動亂。本研究以清代彰化縣域為主要範圍,透過史料分析、田野調查,運用地理資訊系統(GIS)技術繪製地圖,重新探討分類械鬥的演變,雙方作戰策略和原住民動向等議題。

  經由研究發現戰事初期林爽文陣營勢力強大,佔有東部近山大部分地區,並向中部平原地帶推進,甚至到達鹿仔港,但未能整合各籍抗清行動,無法有效地控制佔領區。清方採取優厚獎賞、免交賦稅,破格授職等誘因,運用義民勢力對抗林軍,水陸提督亦率兵增援臺灣。戰事中期,林爽文陣營面臨糧食、武器、火藥供給短缺問題,清方則運送大量糧餉、礮藥來臺支應戰局。此期清方的戰力以鄉勇最強,其次為義民,再則為官兵。鄉勇成員也有招募自閩、臺兩地的游民。戰事後期,福康安領軍來臺,先南下解除諸羅圍困,再北上進攻大里杙,民變部隊僅能作防守性抵禦。清軍攻下大里杙後,林爽文逃入界外,在官兵、「生番」截擊下於老衢崎被逮捕。

  第3篇〈保生大帝廟宇藥籤文化的發展與解析〉,作者顏美智、蘇奕彰教授指出臺灣廟宇藥籤,信仰和醫療互為表裡,反映出早期民間對疾病的觀念和醫療運作的雛型。藥籤在醫藥資源缺乏的年代,是民間重要的治病方式;在醫藥發達的現代,卻逐漸式微甚至消失。本文以清代在臺灣建立的保生大帝廟宇所傳承的藥籤文本,即中醫方劑六味地黃丸為例,探討藥籤立方、轉承和應用的醫療意涵。

  藥籤是臺灣民間解決疾病的文化特色,不僅是信仰療慰的民俗傳統,也是身心兼治的生活醫療。保生大帝廟宇藥籤表現傳統中醫治療疾病的「簡、便、廉、驗」意涵,也是民俗醫療對生命態度的文化象徵。

  第4篇〈從義愛公故事看日警變成臺灣神的虛實與意義〉,作者沈佳姍指出作為日警臺灣神的義愛公,其故事傳說會因記錄者不同而有差異,其身分象徵從臺灣民間、地方行政機構、警察同僚、民俗學者、各時期不同政治與社會氛圍等角度來看,也各有不同。本文從追溯日治時期的史料著手,透過對相關記錄的譯述、考證和貫時性比較,探討義愛公諸傳說故事中呈現的虛實狀況、義愛公傳說在不同時期的變形、義愛公信仰所象徵意義的轉變。鼓勵讀者反思警民關係和「民眾警察」語彙的意涵;雖為異族的執政者卻熱愛臺灣居民到犧牲自己係難能可貴,但看待事物不能僅從個人或民眾的角度思考;可視以「部落教化神」的身分兼而推展同化政策;因臺灣人既有宗教習慣而成為防疫神和媒介童乩開藥方,進而成為當地居民本土化和在地化信仰的一環等等。以上呈現了「日警臺灣神」即使在同一時期內,也被賦予、承載不同背景人們的不同意念,即義愛公的身分和意義可因時空所需而有多種轉化的可能。

  第5篇〈論社區總體營造納入地方志書之架構:以《苑裡鎮志》、《埔鹽鄉文化生活史》為例〉作者王振勳教授指出:解嚴後地方意識興起,撰修地方志有其彰顯地方特色與地方社經與文化行銷的現代意義。同時政府推動社區營造亦在凝聚地區意識轉化為現代公民參與地方發展的自發性行動。其工作要旨、參與人員、後續影響等層面頗多相似。因應文化保存與再生,利用《苑裡鎮志》、《埔鹽鄉文化生活史》這兩部新修志書,來探究社區營造的實際活動如何納入新修地方志書的體例與書寫方法。

  根據本文的研究,認為一部上乘地方志在存史留真的意義上,應忠實呈現地區居民活動的總體樣態之外,仍應兼顧行銷地方特色產業,以及謀求地方文化再生的可能,使出版地方志書具備文化性、教育性、經濟性等多元價值,存錄區域內部變遷的動態過程具有相同的重要性。

《臺灣文獻》季刊69卷2期目錄
【研究論文】
1.嘉義魍港太聖宮媽祖神像年代研究:從歷史、科學與風格分析/李建緯
2.林爽文事件中的彰化戰役:兼論人群對立與官方剿撫策略/吳正龍
3.保生大帝廟宇藥籤文化的發展與解析/顏美智˙蘇奕彰
4.從義愛公故事看日警變成臺灣神的虛實與意義/沈佳姍
5.論社區總體營造納入地方志書之架構:以《苑裡鎮志》、《埔鹽鄉文化生活史》
為例/王振勳

本期《臺灣文獻》季刊售價工本費新臺幣300元,展售處:
國家書店松江門市 臺北市松江路209號1樓 02-25180207
http://www.govbooks.com.tw
五南文化廣場臺中總店 臺中市中山路6號(火車站旁)04-22260330 http//www.wunanbooks.com.tw
另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史蹟大樓1樓販賣部,亦可購得本館出版之各類書籍,地址:南投縣南投市中興新村光明1路256號,電話049-2316881轉168,歡迎讀者洽購。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發 行 人張鴻銘
行政指導劉澤民
總 編 輯王希智
執行編輯黃淑惠
編輯小組鄭文文、鐘登崇、李澍奕、洪明河
至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