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到主內容區
:::
展覽 近期活動悅讀檔案 民俗文物小常識 臺灣人‧臺灣事 新書出版 館藏介紹 館務訊息 各期電子報 反應意見 訂閱/取消 Facebook粉絲頁 另開視窗
:::
 

近期活動

「盤撋鄉土情-方樑生懷舊彩盤百圖特展」
展覽期間:民國107年8月10日至12月14日
     (星期一及民俗節日休館)
展覽地點:本館文物大樓二樓 鯤島風華特展室

開幕時間:民國107年8月10日(星期五)下午2時
開幕地點:本館文物大樓一樓簡報室

  本館將於本(107)年8月10日至12月14日期間,舉辦「盤撋鄉土情-方樑生懷舊彩盤百圖特展」,本特展將展出方樑生先生創作懷舊彩盤100件。

  「盤撋」 (puânn-nuá)是人佮人之間交際應酬的意思。「臺灣味」大師-方樑生精於臺灣本土碗盤文物的研究與收藏,集結同好成立「臺灣懷舊文物聯誼會」推動辦理一系列臺灣碗盤文物展覽,出版過「臺灣之砌」及「臺灣之看款」等著作。

  方樑生長期投注於古民藝領域,在耳濡目染之下,未受正規美術教育,自學而成、無師自通融入了他的思想感情,完成 「盤撋鄉土情-懷舊彩盤百圖集」忠實地記錄自己的生活經驗、真誠的反映臺灣庶民近百年來的心靈意象。創作的題材十分豐富多元,包括人生百態、舉凡臺灣歷史古蹟、傳統行業、宗教陣頭、早期文物、風俗民情……等。每個陶盤上的圖文均以具有臺灣母語教化功能的鄉土俚諺「七字仔」來詮釋紋飾和內容,使整個器物散發出一股難以言諭的鄉土味與趣味性。綜觀其創作,不僅具有自我表現的意義,同時,也具有社會歷史圖像價值。

  本館此次與財團法人大牛兒童城文化推廣基金會蔡長鐘董事長等人合作,策劃「盤撋鄉土情-方樑生懷舊彩盤百圖特展」,藉著方樑生創作的彩盤展覽及「七字仔」的吟詠,讓民眾了解先民生活之智慧,並且更加認識鄉土民俗風情以達生活美學之境界及臺灣母語教育的功能。
原住民系列專題演講:以「史」入「歌」- 從蘭嶼歌謠文本看「蘭嶼-巴丹」的族群關係
  本館與國史館、原住民族委員會合作,於107年4月至11月間,每月辦理一場次原住民系列專題演講,地點在國史館4樓大禮堂。本年度第5場將於8月16日(星期四)下午2時至4時,由東華大學民族事務與發展學系副教授楊政賢主講「以『史』入『歌』- 從蘭嶼歌謠文本看『蘭嶼-巴丹』的族群關係」。
「第十屆臺灣總督府檔案學術研討會」報名即將展開
  本館作為典藏臺灣重要文獻史料的機關,為使檔案充分應用,自民國87年起陸續舉辦9屆臺灣總督府檔案學術研討會,提供國內外學者研究交流的平臺,促進檔案應用經驗分享,激盪探索議題,讓人們瞭解臺灣之過去,清楚現在之所由,而能明確展望未來。本(107)年賡續辦理學術研討會,邀請臺日學者專家共同發表論文,期望延續臺灣歷史的研究風氣、提昇學術水準,並與各界分享研究成果,特訂於8月23、24日(星期四〜五),假本館文獻大樓3樓會議室舉辦「第十屆臺灣總督府檔案學術研討會」。

  本次研討會聚集國內外專家學者,共發表17篇論文,內容涵蓋日本統治臺灣時期的殖民活動、寺廟調查、造林事業、產業經營,及原住民政策等。藉由發表人重新詮釋,賦予檔案生命力,串起歷史的脈絡,像是日治時期的愛林運動、日治初期臺中國語傳習所與地方社會之變動、日治時期公設市場、赤司初太郎在臺灣的糖業經營、臺灣官廟調查、「撫番」政策成效:以干卓萬番交易制度為中心,以及臺灣教科用書國民讀本的編纂者。

  適逢研討會10屆里程碑,本次特別舉辦1場專題演講、1場專書及資訊系統介紹。專題演講邀請長期關注臺灣總督府檔案的日本中京大學檜山幸夫教授,以「臺灣總督府檔案與臺灣史研究」為主題,分享其利用檔案從事史學研究之方法與經驗。專書及資訊系統則由本館2位研究員及臺灣大學項潔教授,介紹《臺灣總督府檔案事典》、《臺灣總督府檔案學習入門》2本工具書及文獻檔案查詢檢索系統等。期望透過學者專家之引領,得以深入臺灣總督府檔案的內涵。

  本次研討會自8月1日起至8月17日止開放報名,歡迎對臺灣歷史及社會文化有興趣的各界人士踴躍報名參加,以120名為限,額滿截止。報名方式近期將公告本館網站最新消息,敬請密切注意。
 

悅讀檔案

臺灣首次都更的墓園美化
  滿清統治後期的臺北城,逐漸成為臺灣政經中心,其主要是由大稻埕及萬華所構成。隨著臺灣割讓,日本殖民臺灣初期,大量日本人遷徙移民至臺居住,其中又以臺北最多,更加速帶動臺北城的發展。既有行政區域,因不符實際需求,必須藉由重新規劃市區,往郊區擴張延伸,才能持續活化都會的發展。

  大量日本人移民,於尋求臺灣夢之餘,其終身淨土的建置,也成為臺灣總督府必須認真考量的課題。當時臺北人多選擇以臺北城郭外迴、溝渠內迴的區域,作為他們的人生終點站。由於欠缺整體宏觀的規劃,加上漢人對地理風水觀念的執著,而顯現濫葬混雜之亂象。基於臺北城環境整頓及在臺日本人安葬地之需求,臺灣總督府於明治28(1895)年7月14日發文通知民政局、陸軍局、海軍局、中央會計部、近衛師團及臺北縣,計畫於距離當時繁華街道大稻埕東北方約1,5公里的大加蚋堡內三板橋庄舊兵營,設置日本人專屬的殯葬區(共同墓地)。有關共同墓地的收購、規劃、道路修繕、管理等一切事務,臺灣總督府全權委託當時地方行政機關臺北縣負責統籌辦理。

  為共同墓地得以順利開發,臺北縣知事先於明治28年12月4日以衛第六號告示,禁止於城壁附近埋葬,但南門外兵站司令部埋葬地暫不受此限。此外,基於當時處炙熱的海角之地、人煙稠密的臺北城中,尚無任何可提供居民休閒娛樂的遊園地,臺北縣知事橋口文藏乃於明治29(1896)年6月5日稟請設置臺北公園及變更共同墓地,以求能同步推展都市建設。將原先埋葬本地居民的臺北城壁外迴至溝渠以內的舊有墳墓遷移,改作為臺北公園(今臺北市二二八公園)之使用,藉以改善因人民濫葬而損及臺北城郭的景象。視野開闊,整潔環境的清朝兵營舊址,規劃為共同墓地。此舉除能積極改善、充分整頓臺北城周邊環境的雜亂無章,也大幅提升衛生清潔及建設效益,為大臺北城開啟良善的發展序端。

  共同墓地位於現在臺北市南京東路至市民大道之間,總面積1萬3千坪,分別配給陸軍7千8百坪、海軍1千3百坪及民政局3千9百坪。其中第三任臺灣總督乃木希典之母親乃木壽子、第七任臺灣總督明石元二郎、臺籍雕刻家黃土水、總督府官僚鎌田正威、井手薰、田代安定等均安葬在此。爾後隨著市區的擴大,配合市區改正,該區曾被規劃為公園預定地,但直至戰後日本退出臺灣,皆未完成公園之建設。此區域除共同墓地之外,尚有極樂殯儀館、火葬場等設施。

  戰後,中華民國政府遷臺,舟山群島、海南島撤退至此的軍民暫居於此。因屬臨時居所,搭建極為簡陋,乃就地取材,拆墓碑作為砌牆的基石,形成人鬼爭居的狀態,而逐漸淪為臺北市最貧窮之地。民國45年,臺北市政府依據日治後期都市計畫,於第一次「都市計畫通盤檢討」將康樂里(原三板橋)列入公園預定地。歷經無數次的抗爭,於91年3月,康樂公園興建完工;92年10月,林森公園建成啟用。

延伸閱讀:

1.「內國人共同墓地區畫」(1895年12月04日),〈明治二十八年乙種永久保存第十九卷〉,《臺灣總督府檔案》,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000030017。
2.「臺北縣告示第五號三板橋ヲ共同墓地ニ指定」(1896年08月27日),〈明治二十九年乙種永久保存第十九卷〉,《臺灣總督府檔案》,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000088036。
3.「臺北廳廳令第十二號三板橋共同墓地管理規程」(1906年05月01日),〈明治三十九年永久保存第二十卷〉,《臺灣總督府檔案》,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001174012。
4.「三板橋墓地ニ通スル橋梁寄附受納ノ件(臺北廳)」(1906年11月28日),〈明治三十九年永久保存特殊第二卷〉,《臺灣總督府檔案》,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001268009。
5.「臺北公園設置及共同墓地變更方伺指令」(1896年07月14日),〈明治二十九年乙種永久保存第二十二卷之一〉,《臺灣總督府檔案》,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000091001。
 

民俗文物小常識

典藏品介紹:弓鞋
典藏品介紹:弓鞋
品名:弓鞋(俗稱三寸金蓮)
年代:待查
尺寸(公分):長10 *寬4*高15
材質:棉布、麻布、繡線
說明:
  本件三寸金蓮為本館典藏品,造型小巧玲瓏,底部用布包厚紙板,層層縫合,以紅、淺藍、黑、白四種色布共同縫製,採淡雅繡色線,以多變靈活針法,細柔繡出吉祥花草圖案;中國傳統婦女,在縫繡技巧上,精緻的藝術表現,實令人讚賞。

  纏足起源,直至今,歷史上無確切考據,惟史記載有:「趙女鄭姬,揄長袂,躡利履。」唐天寶末年,流行穿鞋頭尖小的尖頭鞋,五代南唐李後主時,窅娘天生雙足纖巧,弓彎屈作新月狀,宋室南渡後,纏足更加盛行,元代曲詞,描寫女子的足,多以三寸金蓮讚美之,而明朝:「男子以讀書,女子以纏足與否。」作為社會貧富階級的畫分,清朝入關,纏足更成為民間一股潮流,且多流行名門閨秀及風塵女子間,一般婢女或需勞動的婦女皆少纏足。那時社會大眾均認為裹小腳是財富、權勢、地位階級的象徵,任何人娶妻都以「婦人腳大為恥、腳小為榮」,清代臺灣,甚至有「大腳是婢,小腳是娘」的說法。因此當時女子莫不全力裹緊雙足,以達世俗美人的條件。

  裹小腳須符合「瘦、小、尖、彎、香、軟、正」七個要訣,過程分為試纏、試緊、裹瘦(裹腳頭)(這是最殘忍,最激烈、痛苦的一個步驟。)、裹彎(裹腳面)、保養五種階段。「裹腳布」一圈一圈緊緊纏繞足間,長度最長約300公分,寬約10公分,纏足時,因潰爛、發炎而生臭,「老太婆的裹腳布,又臭又長」之形容即由此來。

  臺灣在日治時期解放纏足,使女性地位提升,然纏足確是往昔女人的悲哀,我們無法想像,女孩子兩、三歲開始,父母就要用布替她緊緊纏裹小足,那種違反自然、觸目驚心又極殘忍而不人道的做法,我們也不禁佩服、心疼傳統女人為擁有那雙「纖足」的「勇氣」、「堅忍」及「耐性」。
神岡呂家筱雲山莊及筱雲軒藏書
神岡呂家筱雲山莊及筱雲軒藏書
  清代臺灣藏書家,以神岡呂炳南筱雲軒藏書最富盛名,吳子光以<筱雲軒藏書記>記載其藏書目錄,藏書兩萬餘卷。《臺陽詩話》記「彰化三角仔莊呂汝玉、汝修、錫圭昆季,俱茂才;有筱雲軒藏書二萬餘卷。芸閣山人題聯云:『筱環老屋三分水,雲護名山萬卷書』;刊傳一肚皮集,待師之厚,近世無匹。士論賢之,稱為「海東三鳳」。」(註1)

  呂家筱雲山莊庭園之美,文人題詩記之,往往不離其書,例如,林朝崧《無悶草堂詩存》〈壽呂縵翁四首之一〉「四壁圖書三徑花,筱雲莊舍是君家;琅玕屋後千枝竹,鼓吹堂前兩部蛙。勸客中山玄石酒,居鄉下澤少游車;白頭見慣滄桑事,懶與閑人說夢華。」王少濤〈題筱雲山莊〉「煙柳凝新綠,池花映澹紅;貪幽人早起,靜坐水聲中。文字堪娛老,林泉足養神;不關人跡少,花鳥日相親。聽水依頑石,看山上小樓;此間堪遁世,萬卷自優游。」

  呂炳南藏書豐,廣東名士吳子光慕書而來此設教,呂炳南之子呂汝修(呂家十六世)於光緒十四年中舉,而丘逢甲也在此受教(註2)。吳子光著有《一肚皮集》,是文集,內容記錄許多臺灣見聞,書名靈感來自蘇東坡名句「一肚子不合時宜」。

  呂家於十二世來臺,逐漸發跡,於十五世、十六世尤盛,呂家後人具才學者亦豐,例如音樂家呂泉生等。本館曾與呂家合作出版 《神岡-筱雲呂玉慶堂典藏古文書集》, 收錄研究神岡呂家第十六世呂汝玉逝世後遺留下來的產業作為七房公業的相關古文書契,共415件。(註3)

附<筱雲軒藏書記>部分文字

筱雲軒藏書記

山人一生無他長酷嗜讀書與蓄書而阻於力之不足按古人體弱者稱張良王粲晚更得皤然一老勢若鼎足焉至洗馬之清嬴沈郎之腰瘦又無論矣光緒己卯春季體偶不適變而為泄瀉之疾如齊景公疥而遂痁也如廉將軍一飯而三亡其矢也數日憊甚汝修出全力與二豎子爭(幾不勝率一戰勝之於是游魂乘隙出竅)者復一絲絲生入至門關焉余故語人曰老夫耄矣以身家付二兒以性命託三君人間三君云何得毋范史黨錮傳一流人物乎曰非也三君謂呂子汝玉修錫圭也古今人何遽不相及哉洎病起得藥餌以補之酒肉以養之壯佼復常因抓髯一笑曰疾愈矣可從事於鉛槧之役矣考隋唐經籍志甲乙丙丁為四部總不外經史子集耳諸家藏書者自二酉山積書巖外如桓君山張茂先陸澄杜暹李鄴侯倪若水輩簡策稱之晁公武讀書志所載如井度趙希弁與李淑邯鄲書目云云可謂詳且備矣又唐太史諱兢吾遠祖也藏書之目亦載晁志嘻盛矣哉先君子好古有祖風嘗質田產買書以供兒輩探討之用方愧志大才疎無以副先澤耳呂君性風雅禮賢下士儒林以為連璧為八廚余則以為五總為九經庫為三珠樹其家聚書萬卷一一編摩而貫串之余發篋時亦常滴露研朱僭書數語其後戴記所謂教學相長山人將以經史為莵裘而隱焉此事可為知者道也卓哉呂君是真讀書人是真藏書家矣今約其總錄于左方

經部
詩書易春秋三禮三傳語孟孝經爾雅十三經 御纂註疏全共四千五百一十四卷
史部
紀傳正史馬班以下至明史編年資治通鑑紫陽綱目古史竹書紀年雜史吳越春秋之類共六千二百六十卷
子部
老子莊子以下至稗官百家言共三千六百七十五卷
集部
文家漢唐未明諸大家文集 本朝諸名家古今文集 詩家李杜韓蘇庾子山白香山李樊南諸大家集 本朝諸家古今體詩集 共五千一百四十二卷

此外如金石文字擬援歐趙集古金石二錄之例列于錄中又得一百五十三種如山經地志字典會典子史精華淵鑑類亟滿漢名臣傳等原異雜家者流似當列之類中共一千五百九十卷
軒中藏書通計二萬一千三百三十四卷
吳子曰予老矣稍俟歲星一周天則與絳縣老人作同庚會矣名場勢利萬念俱灰惟有文字之業老而彌篤予于讀書蓋天性也今士讀古書者甚尠得呂子以張吾一軍雨牕雪幌日與古人相對上下數千載間睪然以一紙書通之祇隔面談耳當把卷時不知寘身在何世塵世中更無他物可以易吾此樂也嘻有旨哉。


註1:呂家定居之地,為現今臺中市神岡區三角里,本文引《臺陽詩話》中「彰化三角仔莊」為當時的行政區劃。
註2:連雅堂《臺灣通史》記載「時吳子光設教呂氏之筱雲山莊,藏書富。逢甲負笈從」
註3:《神岡-筱雲呂玉慶堂典藏古文書集》一書之介紹詳見本館電子報第2期(民國97年2月27日刊 。網址 http://www.th.gov.tw/epaper/site/page/2/1
 

臺灣人‧臺灣事

第一回臺灣美術展覽會之召開
第一回臺灣美術展覽會之召開
  大正15年(1926)10月12日,臺灣總督上山滿之進以訓令77號修正總督府官制中,將文教課升格為文教局,其下設有庶務係、督學室、學務課、社會課,其中社會課掌管神社及宗教、圖書館、博物館、民俗娛樂等社會教育項目。一開始先由內務局長木下信代理文教局工作,於昭和2年(1927)2月22日調來朝鮮總督府事務官石黑英彥擔任文教局長。而他到任後接獲的重要任務,就是開辦首屆的「臺灣美術展覽會」。
 

新書出版

《臺灣文獻》季刊69卷2期
《臺灣文獻》季刊69卷2期目錄
【研究論文】
1.嘉義魍港太聖宮媽祖神像年代研究:從歷史、科學與風格分析/李建緯
2.林爽文事件中的彰化戰役:兼論人群對立與官方剿撫策略/吳正龍
3.保生大帝廟宇藥籤文化的發展與解析/顏美智˙蘇奕彰
4.從義愛公故事看日警變成臺灣神的虛實與意義/沈佳姍
5.論社區總體營造納入地方志書之架構:以《苑裡鎮志》、《埔鹽鄉文化生活史》
為例/王振勳
 

館藏介紹

林熊祥父子與板橋林家史料特展圖錄
書 名:林熊祥父子與板橋林家史料特展圖錄
編 者:林文龍
出版日期:民國97年
出版者: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索書號:677.7 4400 2008

簡介:

  本館前身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於民國91(2002)年改隸屬國史館,肩負臺灣文獻保存、整理及推廣使命。出身板橋林家的林熊祥先生即在臺灣省通志館(文獻會之前身)任職顧問,後任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總編纂及主任委員。其間進行《臺灣省通志稿》纂修工作,不僅為通志專家,亦是臺北瀛社詩人及書法家,擅長理學,有「臺灣第一名儒」之稱。其哲嗣林衡道先生,亦曾任臺灣省文獻委員會主任委員,任內踏查臺灣古蹟,精通地方史研究,有「臺灣古蹟仙」、「臺灣活字典」之美稱。林氏父子先後擔任省文獻會主任委員,貢獻卓著,堪稱臺灣文獻界佳話。

  本書乃本館於97(2008)年為慶祝六十週年館慶系列活動之一,舉辦「臺灣文獻先賢-林熊祥父子與板橋林家史料特展」之圖錄,以林氏父子史料為主軸,包含其身家背景及經歷、書畫、板橋林家發展,林本源庭園等,並檢選本館典藏臺灣總督府檔案中與林家有關之檔案,「租館」〈「兵器彈藥披取扱方ニ關シ土人〔林克成〕稟請臺北縣進達」,00000033008〉、「捐獻臺灣神社石獅」〈「臺灣神社鎮座式及祭典ニ關スル件、台北縣林本源ヨリ石獅一對獻納」,00000630001〉二案及林家與《淡水廳志》等內容展出。板橋林家為臺灣史上重要的家族之一,其影響力極為深遠,藉由特展及圖錄,除認識林家兩位主委外,本書搭配眾多珍貴檔案史料及圖片,彙編成冊,讀者可藉此認識臺灣史,進而重視文獻史料的典藏與應用。


2018年7月份編目上架之圖書
  2018年7月份編目上架之圖書計33冊,內容涵蓋本館近期蒐藏及採集入館圖書。書目詳見【相關檔案】本館圖書室7月份編目上架圖書清單。

  圖書室目前藏書九萬餘冊,歡迎各界人士蒞館閱覽。
 

館務訊息

原住民系列專題演講:臺灣與環南海區域的早期互動:南島玉路建立與影響
原住民系列專題演講:臺灣與環南海區域的早期互動:南島玉路建立與影響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發 行 人張鴻銘
行政指導劉澤民
總 編 輯王希智
執行編輯黃淑惠
編輯小組鄭文文、鐘登崇、李澍奕、洪明河
到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