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到主內容區
:::
展覽 近期活動悅讀檔案 民俗文物小常識 臺灣人‧臺灣事 館藏介紹 館務訊息 各期電子報 反應意見 訂閱/取消 Facebook粉絲頁 另開視窗
:::

臺灣人‧臺灣事

圖1:石塚英藏及其長女文子(昭和4年,資料來源:漢珍版臺灣日日新報)
圖1:石塚英藏及其長女文子(昭和4年,資料來源:漢珍版臺灣日日新報)

石塚英藏登玉山之行

文/李澍奕/本館編輯組專員

  明治30(1897)年7月5日,日本拓殖務大臣高島鞆之助發文給臺灣總督乃木希典,說經過日本參謀本部測量,臺灣的摩里森山(モリソン山),係臺灣最高山,因此改名成「新高山」(ニイタカヤマ)。並在隔日以拓殖務省告示第六號宣布,還強調此事是6月28日經天皇認可的(告示中有「御沙汰」、アラセラレタル都是天皇專用敬語,參考圖2)。根據明治29(1896)年12月的〈モリソン山探驗者月岡技手報告〉中,提到該山的海拔是13,815尺。而在明治38(1905)年出版的《富士山附近地理模型解説書》說富士山是3,785公尺(12,490尺),如以日治尺換算月岡報告中的摩里森山就超過四千公尺了,但也是同年出版「二十萬之一土地地形圖」中,摩里森山高度4,145公尺的依據。總之,玉山的高度測量結果有相當多的討論文章,在此不敘。

  既然為臺灣第一高峰,首位登頂者也頗有討論,有說是鳥居龍藏,有說是長野義虎,眾說紛云。但是要說臺灣領導者在任期中有登玉山的紀錄,日治時期臺灣第13任總督石塚英藏可是拔得頭籌。

  昭和4(1929)年9月,石塚總督正在南部巡視,9月18日,從高雄出發,晚上到嘉義火車站。隔日早上從北門站出發,在阿里山俱樂部住一晚。20日攀登祝山,遠望新高山,之後就下山北返。

  昭和5(1930)年6月,起登新高山之議,還要帶女兒同行,命嘉義郡守規劃行程。女兒文子(時21歲)、和子(時16歲)於7月20日抵臺,一同登山。原規劃行程為:25日8:00臺北-14:47嘉義住宿;26日嘉義-阿里山住宿;27日阿里山-塔塔加住宿;28日新高下駐在所住宿;29日攻頂、下八通關住宿;30日八通關到東埔駐在所住宿;31日東埔經水里臺中住宿;1日北返。即是從塔塔加登山口攻頂,從八通關古道下山,6天的行程。而總督出訪登山可是大事,《臺灣日日新報》還派一位記者衛藤生隨行採訪。

  但山林可不是那麼簡單,總督於26日上午出發到達阿里山後,然後就開始下雨了。29日《臺灣日日新報》記者用電話回報總督動態,並以「籠城中的總督」形容,說雨連下了三天不敢妄動。7月31日回報,還在下雨,而且鐵路也中斷了,總督和外界只剩下一部電話可以聯絡,新聞中還說「生鮮用完了,開始開罐頭」、「阿里山史上最大豪雨」。更戲劇化的是,原訂隔天總督爬完山要在嘉義接見的官員,如殖產局長和技師一行人可就辛苦了,變成他們要跑去阿里山見面。但鐵路停駛公路斷斷續續,所以30日晚上從水車寮(今水社寮)到奮起湖、十字路到二萬平(今二萬坪)等路段,一行人要採徒步,31日早上到阿里山碰到總督,流下男兒淚。而總督執意要完成行程,因此在這段大雨期間,包含嘉義市尹、嘉義寫真協會,甚至基隆顏國年的女兒等,都到阿里山俱樂部拜訪總督,或陪同其女兒。

  8月2日雨停了,總督接受醫生診斷身體無礙,也說「在阿里山期間氣分佳,至新高山無難事」。因此8月3日早上6點就出發前往塔塔加,下午2點到新高駐在所;4日上午9時40分順利攻頂,準備下山,在新高駐在所用午餐。但這又苦了另一批人,原訂要在7月29日接待總督的八通關駐在所,因為延遲了行程,所以準備的食物都腐敗了,總督當日下午前來,想必這段期間工作人員忙得焦頭爛額。5日住在東埔;6日經水里後又折往嘉義,並接受官民歡迎總督一行24人完成「新高踏破」壯舉;到8月8日才返回臺北。

  3年後昭和8(1933)年8月,第16任總督中川健藏也挑戰登玉山,這次就順利許多。石塚是從阿里山走塔塔加到八通關的路線,而中川則從花蓮出發。8月20日晚上宿於蕨(今玉里);21日到達八通關;22日早上4點出發,7點半攻頂,舉杯慶祝。因夜間攻頂,所以調動苦力80人舉火把開道。23日下午6時下山夜宿阿里山,休息一下就北返。

  不過中川總督既然有苦力幫忙舉火開道的紀錄,而該篇新聞還特別註明「中川總督,向阿里山途中,遇險路,皆徒步。」就有一種是不是中途憑藉他人協助的感覺。林玫君教授所著《玉山史話》一書,提到石塚總督和中川總督登頂背後是代表不同意識,有興趣者可閱讀該書。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發 行 人張鴻銘
行政指導劉澤民
總 編 輯王希智
執行編輯黃淑惠
編輯小組鄭文文、鐘登崇、李澍奕、洪明河
至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