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到主內容區
:::
展覽 近期活動悅讀檔案 民俗文物小常識 臺灣人‧臺灣事 館藏介紹 館務訊息 各期電子報 反應意見 訂閱/取消 Facebook粉絲頁 另開視窗
:::

臺灣人‧臺灣事

圖1:笹森儀助照片
圖1:笹森儀助照片

笹森儀助與《臺灣視察日記》

文/李澍奕/本館編輯組專員

  1895年日本根據馬關條約於6月開始接收臺灣,10月劉永福撤出臺南後全境平定,但內山和各地的抗爭仍不斷。為了統治需要,日本政府也開始派遣學者在臺灣各地進行調查,如植物學家田代安定在當年就受雇總督府進行植物調查,而森丑之助、伊能嘉矩等也隨軍隊前來臺灣,隔年東京帝大的鳥居龍藏赴臺進行調查。而另一位被尊稱為「探險家」(2003年日本平凡社出版的《別冊太陽-日本の探検家たち》,將其列為封面)的人物也在當時來臺灣進行短期考察,並寫成《臺灣視察日記》及《臺灣視察結論》等,提供拓殖省長官參考,其人為笹森儀助。

  笹森儀助(1845-1915)出身在日本青森縣,早期曾任公職,後經營牧場,1891年46歲時賣掉牧場開始探險事業。1892年隨軍方進行千島群島之調查,其所寫之調查報告《千島探験》還送給天皇閱讀。而隔年進行沖繩群島的探險,主要是政府希望笹森透過其農場經驗,調查南方糖業開發可能性。而笹森探險了八重山群島、西表島、與那國島、石垣島、宮古島等離島中的離島,調查結束後寫成《南島探験》一書,此書影響了柳田國男、鳥居龍藏等人,柳田讚揚他是近代民俗學科學化的先驅,還為笹森傳記作序;鳥居說「看了他的書就迫不及待想認識他」。其田野調查紀錄除了是以經濟開發報告為出發點,對風俗民情等也有記載,更從政治學的角度擬定可行政策並批評時政,時至今日仍頗有參考價值。

  1895年11月笹森儀助申請於隔年1月前來臺灣調查,後因仍有抗日事件因此拖到3月成行。笹森當時擔任鹿兒島庵美大島島司(相當於高等官7等),而該地主要產業為黑糖,因此認為臺灣環境應該也可以發展黑糖事業。而他在〈臺湾視察前觀念〉提到臺灣目前稅收約6百萬円,但光維持軍備就要上千萬;另外臺灣因為多族群,還有未受控制的部落,要將之日本化相當不易。

  1896年3月25日從庵美大島出發,因為要拜訪一些人物,先到北九州的博多一趟,從下關港出發,連同臺南部隊參謀長、憲兵、警部等前往臺灣,航行60小時後於4月5日到達基隆港。隔日中午由臺北縣基隆支廳書記官笹田柾次郎接待,分享去年7月上任至今的統治心得;下午由通譯官東政德引領考察基隆。4月8日殖產部長橋口文藏、參事官兼宜蘭支廳長西鄉菊次郎來訪,報告臺北城內狀況。10日殖產部技手豐島榮帶去參觀甘蔗試作場,晚上並至臺北仕紳林綸閣家中接受宴席。11日至臺北醫院詢問軍醫村部源治熱帶病事項,並且治療腳痛,隔日去臺北城西邊小路的鴉片吸食場考察。14日開始南下,16日到新竹與支廳長松村雄之進會面,17日與軍方代表深谷又三郎、岩本貞英等討論內山局勢與風俗,作要深入內山的行前準備。18日在苑裡,因為腳痛乘轎到達牛罵頭兵站。

  19日與臺中縣知事兒玉利國、警部長有川貞壽會面,參觀製糖廠,並考察臺中縣的物產等,其中蔗糖和樟木為大宗,21日臺中縣雇員鮫島喜造、田代彥太郎、林學士八戶道雄等剛從埔里出差回來,其書面報告給笹森過目,並將之抄錄在其日記中。22日從臺中乘轎出發,途經霧峰林家,抵達龜仔頭隘勇。23日早上出發,途經阿蘭社,下午四點到埔里社,由支廳長檜山鐵三郎、守備隊弓削隊長接待,隔日就到漢番交易所考察,並探訪熟番部落,中午接受檜山支廳長款待,並請檜山分享迎娶原住民婦女之心得。25日離開埔里,檜山、弓削出城送客。4月26日抵達彰化縣城,由守備隊長佐岡直臣中佐接待,報告縣境內有七成熟番和三成漢人。隔日到北斗由兵部井上正永中佐接待,夜宿刺洞港(今雲林刺桐)。28日到嘉義縣城,由部長齊藤德明接待。

  29日經新營到曾文溪兵站,30日進臺南城,由古莊嘉門知事接待,並參觀鄭成功廟、貞節牌坊、五妃廟等地。5月1日聽取專案報告,瞭解南臺灣的物產特色,隔天至臺南製鹽所參訪,3日至永康探訪漢人地主瞭解農業情形。4日參觀熱蘭遮城,本日記載其所聽聞從荷治、鄭氏、清朝至今的臺灣歷史。

  5日從臺南出發,搭一段輕便鐵道,到南仔坑兵站(今高雄楠梓),守備隊長伊藤三郎迎接。6日到打狗港兵站(今高雄),笹森回顧一整路由南到北,僅有臺北到新竹段有鐵路,其餘多虧陸軍第二師團協助開道,也有靠蒸汽船渡河之行程。7日參觀鹽田和燈塔(旗后燈塔),隔日從高雄搭船出發,並於9日到達基隆港,隔日上午到笹田柾次郎家中用餐,下午西鄉菊次郎再來拜訪。11日拜訪臺北縣知事橋口文藏(原殖產部長,後於4月調任臺北縣知事),在笹田家中渡過在臺灣的最後一夜,12日便搭乘庵美大島興業株式會社所屬船隻隆盛丸,15日歸返庵美大島。

  笹森儀助之後寫成《臺灣視察日記》及《臺灣視察結論》,並將此獻給時任拓殖務省大臣高島鞆之助。《臺灣視察結論》是以政策面的角度書寫,分成〈戰後経営ノ大体〉、〈治平経略之大体〉等主題,建議土地丈量並區分官有民有、南北鐵路貫通、道路開築、官舍新築、蕃地經略等政策。且他認為臺灣的生產力為北海道的五倍,因此可以設置類似北海道開拓使的組織統籌開發,並設撫墾局經營山地部落、增加日本移民等,還建議天皇、內閣總理大臣等以統治者之姿前來巡視臺灣。恰巧笹森儀助5月12日剛離開臺灣,大約1個月後,時任內閣總理大臣之伊藤博文6月12日就到達基隆港,進行12天的參訪。


  至於《臺灣視察日記》有著俗民誌的記載方式,對於臺灣住民的風俗習慣也有觀察和記錄,產業的資料更是豐富。筆者是因為編纂劉枝萬教授《臺灣埔里鄉土志稿》中多次引用該書而產生興趣,原來笹森儀助才在埔里待了2天,而且用40天時間走遍整個西部。而該書對後來的民俗學者產生莫大影響,是值得翻閱的俗民誌書籍。

  從其日記看出,臺灣總督樺山資紀在當時人滯留日本本島,其時在臺權力最大者為民政局長水野遵,但總督府官僚僅有殖產部長和西鄉參事官迎接,殖產部長是業務相關,而西鄉身分特殊或和笹森有「庵美緣」,因此感覺上總督府並沒有太重視笹森。但地方政府就不同了,都是具首長職銜的知事、廳長或軍方守備隊長出來迎接,以官職來說知事為敕任官(高等官2等),島司頂多和支廳長一樣大(奏任官,高等官6-8等之間),因此地方政府在招待笹森上有所禮遇。觀其人脈,除了參訪臺灣是拓殖務省大臣高島鞆之助(高島當時還掛名臺灣副總督)委託之外,其1893年在沖繩寫成的《南島探験》一書,還是由明治政府元老井上馨所委託,井上馨在當時擔任內務大臣,也曾任外務大臣、農林大臣等閣員,日後被封為明治維新九元老之一。

  至於在參訪期間多次來會面的西鄉菊次郎,是日本維新三傑西鄉隆盛的兒子,西鄉曾被流放到庵美大島,與當地女子產下菊次郎並度過童年,因此菊次郎可能對這位來自母親故鄉的「庵美大島島司」笹森儀助頗有親近感吧。而在這次會面後,笹森回庵美大島推動西鄉隆盛平反運動,並在1898年於西鄉隆盛謫居地立碑紀念,並請幕末重要人物勝海舟撰文。

  笹森雖然對臺灣原住民族很有興趣,當時田代安定和伊能嘉矩已組成「臺灣人類學會」,但雙方在其訪臺期間並無進行交流。可能是因為出身田野的探險家,對於其觀察方式自有一套,不一定想與學界接觸,且「想見他一面的」鳥居龍藏於1896年夏天才來臺灣,剛好和笹森錯開。加之《南島探験》雖然很有名,但畢竟是自費出版,流通有限,封面還印上「非賣品」,可能伊能等人還沒讀過該書吧。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
發行人張鴻銘
行政指導劉澤民
總 編 輯王希智
執行編輯黃淑惠
編輯小組鄭文文、鐘登崇、李澍奕、洪明河
至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