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到主內容區
:::
展覽 近期活動悅讀檔案 民俗文物小常識 臺灣人‧臺灣事 新書出版 館藏介紹 館務訊息 各期電子報 反應意見 訂閱/取消 Facebook粉絲頁 另開視窗
:::

民俗文物小常識

文昌帝君
文昌帝君

文昌帝君

文/ 俞惠鈐 / 本館採集組助理研究員

  俗云:「孔子但把教育揚,魁星拈筆點雙魁,文昌留眼送祿來。」該說法,明顯點出文昌帝君主管人間功名利祿,為士子心中祈求對象,所以民間士子,多奉祀文昌帝君以求魁、祈祿。民俗信仰上,讀書人以蔥(聰明)、芹菜(勤學)、蒜(會打算盤)、桂花(貴氣)、蘿蔔(好彩頭)、粽子(包中)、竹筍(順利)、油一瓶(加油)、包子(包上)等供祀,期望庇佑,考試順利、官場得意。

  綜觀文獻記載,文昌帝君的由來有二種說法:一為天神,另一為人神。有關天神的記載,如《風俗通天文志》:「文昌六星,在北斗魁前天之六府也」,《史記天官書》載:「斗魁戴匡六星,曰文昌宮」,該天神之說,顧炎武《日知錄》中則提出異議並有不同看法與見解。有關人神的說法,有宋《張君房雲笈七籤》:「文昌星神君,字先常,天子司命之符也」,《明史禮志》:「梓潼帝君者,姓張,名亞子,…仕晉戰沒,人立為廟,…道家謂梓潼掌文昌府事及人間祿籍,故元加號為帝君,而天下學校亦有祠祀者,歲以二月三日遣祭…」。而《恆春縣志》則將此二說法並列詳載:「一以為天神,天官書:斗魁載匡六星,一上將,二次將、三貴相,四司命,五司中,六司祿,是為文昌宮,文昌之說始於此。一以為人鬼,在周為張仲,在漢為張良,在晉為涼王呂光,在五代為蜀主孟昶,在姚秦之世,又為越雋人張惡子,立廟七曲山(四川梓潼縣),……元延初,加封輔元文昌司祿帝君,帝君之稱,始於此。」總之,文昌帝君雖有不同起源傳說,「然世所傳帝君之書,如陰騭文、感應篇、勸孝文、孝經解諸書,皆有裨於教化,不失聖人之旨,故學者崇奉之,使日用起居皆有敬畏,非徒志科名者,祀以求福也。」

  臺灣最早的文昌帝君廟,立於臺灣府學(今臺南市)朱子祠後面的「文昌閣」。另臺灣民間常將「文昌帝君」、「文衡帝君」(關公)、「孚佑帝君」(呂洞賓)、「魁星」(北斗七星之一)、「朱衣神」(昔日科舉主試官)五神合祀,稱「五文昌」。有的廟內還陪祀「祿馬」,象徵「送祿」、「送財」。習俗上,農曆二月初三日,為文昌帝君誕辰,讀書人用牛、果品奉祀,今因提倡「敬惜字紙」,故於祭祀後,又有「迎聖蹟」耐人尋味的禮俗。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發 行 人張鴻銘
行政指導劉澤民
總 編 輯王希智
執行編輯黃淑惠
編輯小組鄭文文、鐘登崇、李澍奕、洪明河
至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