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到主內容區
:::
展覽 近期活動悅讀檔案 民俗文物小常識 臺灣人‧臺灣事 新書出版 館藏介紹 館務訊息 各期電子報 反應意見 訂閱/取消 Facebook粉絲頁 另開視窗
:::

臺灣人‧臺灣事

圖1:由明治改成大正
圖1:由明治改成大正

臺灣歷經的兩次天皇「改元」

文/李澍奕/本館編輯組專員

  做為萬世一系的天皇體系國家,日本是世界上少數目前還使用年號(日本史上對這個詞有多次改稱,目前是用漢字「元号」)的國家,從645年的「大化」開始,1868年明治天皇登基號採用「一世一號」的規則,本(2019)年4月1日在平成天皇宣布「生前退位」後發布將於5月1日採用的新年號「令和」,是日本第248個年號,而此次因今上天皇是在世時退位,因此與之前改年號意味著天皇駕崩不同,在日本是純然充滿喜氣的事件。而臺灣被日本統治時期,經歷過明治、大正、昭和3個年號,亦即歷經兩任天皇就位、兩任天皇駕崩的歷史。

  先從明治天皇交接大正講起。從《臺灣日日新報》的報導中,在7月20日即有明治天皇御體微恙的東京特急新聞發出,天皇在14日因腸胃不適而不暢;至19日半夜發燒到40.5度;21日御醫青山胤通及三浦謹之助診斷有尿毒症的情形,開始緊急治療,東宮殿下(即皇太子)及各大臣等隨侍在側。同日臺灣各界開始有祈福儀式,記者探訪臺北古亭庄川屋敷及各料亭,原本熱鬧的街景變的安靜肅穆,市民為天皇祈福,時任臺灣總督佐久間左馬太也於24日返日入京,而26日民政長官內田嘉吉率領臺灣總督府官員由也在臺灣神社進行祈禱祭,還有一則報導嘉義小學校校長小野田鎮三郎率尋常高等科五年級以上學生進行祈福。之後病情越不樂觀,各地如臺北中學會學生、國語學校乙種師範生、中學校生、國語學校附屬小學校學生、宜蘭公學校、臺北婦女會等;宗教團體如岡山神社、打狗金刀比羅神社、臺北基督聯合會、八甲街日蓮宗總會等都有祈福儀式。

  7月30日明治天皇駕崩,隔日的報紙才披露消息。明治天皇於30日0:43公布過世消息,皇太子嘉仁於30日1:00舉行「踐祚」儀式,表示交接完成,爾後「新帝依據皇室典範規定,召集樞密顧問官,就年號進行討論,之後再以詔書發布。」不過日本的《官報》,7月30日的〈號外〉就刊出詔書,「遵守先帝的定制,將明治45年7月30日以後改為大正元年」,討論過程頗為迅速,當天就完成宣布,採《公羊傳》「君大居正」及《易經》「大享以正,天之道也」之意。以下有內閣總理大臣西園寺公望為首,之後為海軍、遞信、司法、內務、外務、農商務、文部、大藏、陸軍共10位閣員聯名;隔天的《官報》即改成大正元年7月31日第1號,而內閣、朝鮮總督府、臺灣總督府、關東都督府及軍隊的「告示」、「省令」、「訓令」等也重新從1號開始計算,比照跨年就重算的規則,如7月30日發布明治45年第200號告示,而7月31日就是大正第1號告示。而總督府的公文,因為規格都是先油印打好的,所以在跨越明治、大正年間的公文,就在明治旁補上「大正」字樣。如臺中廳事務官木村松之助為六等奏任官,其於明治45(1912)年7月15日申請辭職,但因奏任官須經內閣總理大臣簽核,因此其辭令才到大正元(1912)年8月20日由總理批准。

  1912年9月13日到15日,於日本東京舉行明治天皇大喪儀,臺灣總督府民政局宣布各級學校辦理遙拜祭,並演唱「大行天皇奉悼歌」。但在公文中凡行文為「大行天皇」者,都被上級改為「明治天皇」。這個用法是當天皇過世時,就尊稱為「大行天皇」,是在天皇的謚號還沒確定前的用法。明治天皇即位後其實用了慶應、明治兩個年號,而其確立了日後天皇一世一年號的用法,但目前還未實施,因此在官方文書仍用此名號。而原本在大喪儀期間通信、鐵路、電信等要暫停服務,但在民政長官修改下仍如常運作。隨著新天皇的即位,公文的「議按用紙」也將改定。也以敕令通過恩赦令,於9月26日的調查,臺北、臺中、臺南監獄及假釋中符合大赦規定的有136人,悉數為本島人,大多數是因為匪徒案被處有期徒刑或無期徒刑者,當然也可能是打著抗日旗號者,之後還有追加逃獄者21人也給予赦免,等同放棄追捕。而官方對這批特赦者相當重視,每周都有以臺灣總督名義上陳內閣總理大臣的「本島ニ大赦令施行情況報告」,而特赦簽呈也是要由內閣總理大臣批准。

  1926年11月底大正天皇轉移至神奈川葉山御用所養病,相比於明治天皇在《日日新報》每日頭版的病情報導,關於大正天皇病情大多放在2版,可能是因為在4年前皇太子裕仁已經被任命為攝政宮,大正天皇對政局影響較小。而臺灣各地神社也紛紛辦理「御惱御平癒祈願式」,不同的有報導臺灣仕紳出現在祈福式,明治天皇的祈福式多僅列日本官紳而已。如12月15日在臺灣神社的祈福式就有辜顯榮、林熊徵、吳昌才諸氏及各州市協議員、各町代表、各團體代表等官民,畢竟州市協議會也是大正9(1920)年才開始實施,其中就有少數臺籍人士。之後天皇病情加重,而時任臺灣總督上山滿之進火速搭軍艦前往葉山,並攜帶臺灣產的長壽不老靈果ウベホカバ、イヤ、椪柑12箱要晉獻。12月25日大正天皇駕崩,皇太子兼攝政王裕仁就在葉山御所舉行「踐祚」儀式,也是當日就完成新年號「昭和」的宣布,採《書經、堯典》「百世昭明,萬邦共和」之意,因此昭和元年僅有12月25日至12月31日這7天,並取消隔年的新年慶祝式。大正天皇的大喪儀於1927年2月7日、8日舉行,日本政府發布此兩日臺灣也一併休業休市,當天也宣布恩赦令、大赦令、減刑令、復權令,受恩赦的約93名。

  上述提到兩次改年號都是上任天皇駕崩後當日立即宣布改年號,是樞密院顧問選出了3個最終方案,然後當日再由新任天皇決定;其中「大正」是從「大正」、「天興」、「興化」中選出,「昭和」是從「昭和」、「元化」、「同和」中選出。但因為天皇駕崩後國喪期間甚至禁止娛樂,除了被特赦者以外對一般民眾無感,沒有類似「令和商機」的出現。其實不然,兩任天皇在服完國喪之後,都舉辦盛大的「即位式」,以此象徵新時代的來臨。

  大正天皇的即位式日期一波三折,在籌備明治天皇的大喪儀期間,就有將於大正2(1913)年11月23日辦理即位式的風聲,之後規劃將在大正3(1914)年11月左右辦理一場7天的盛大即位式,地點選在京都,還要特別打造御用馬車,參考歐洲帝室的規格,需6匹馬匹拉動。結果1914年4月因為皇太后駕崩,所以即位式順延,最後決定於大正4(1915)年11月10日舉辦即位式、11月13日辦大嘗祭、11月19日辦山陵報告祭,包括臺灣總督、民政長官、法院院長、檢察總長等皆獲邀觀禮,最後總督安東貞出席,由民政長官下村宏留守臺灣。日本辦即位式的同時,臺灣神社也由民政長官下村宏帶領文武百官一同祭祀慶賀,之後並由官員種下肖楠、松樹、榕樹等。13日起的大嘗祭,也由下村宏主祭,文武百官,還有判任官代表、人民代表等280人,以及臺北中學校、警官司獄官訓練所、國語學校等學生敬獻榕樹,而其中看到參與的臺北州各區區長、部份人民代表是臺灣本島人。而當日在京都舉辦的大正天皇即位式,現場也辦理了歷史人物豐臣秀吉等人的贈勳位、朝鮮王族、實業家的授勳位,其中臺灣實業家辜顯榮敘勳三等授瑞寶章。至於各地奉祝的過程大抵就是演藝表演、煙火、提燈等方式,整個臺灣都有大舉動員。

  至於昭和天皇的即位式,是於昭和2(1926)年4月30日在東京成立準備委員會,並於年底公布,在昭和3(1927)年11月3日明治節(即明治天皇誕生日)後的11月10日,於京都舉行即位式,11月14日進行大嘗祭。11月10日的即位式採用廣播系統,將在京都紫宸殿及太極殿設置收音系統進行現場直播,播放天皇即位朗讀敕語等,這是首次日本天皇的「玉音放送」,之後進行官民祝詞,禮成時由首相帶頭高呼3聲「萬歲(ばんざい)」。陸軍除了在即位式上有軍樂隊表演,在各大臣奉唱後發放禮炮及樂儀隊表演;海軍也在大坂灣、伊勢灣、橫濱沖、神戶沖等各軍港集結艦隊,在禮成時刻同步發放禮炮。而同時在臺灣神社,因為臺灣總督川村竹治也出席京都的即位式,因此由總務長官河原田稼吉率文武百官參拜、植樹。

  各級學校即位式的奉祝禮,比照大正天皇即位式的流程辦理。首先由職員、學生學童合唱君之代,然後對天皇皇后的寫真像行最敬禮,之後學校長朗讀教育敕語、大禮敕語(即天皇即位時所發表的談話),然後全部參與者合唱文部省指定的「大禮奉祝歌」,最後由學校長帶頭高呼「萬歲」。至於這喊「萬歲」還有順序的,首先由學校長高呼「天皇陛下萬歲」(てんのうへいかばんざい),職員和學生呼「萬歲(ばんざい)」,學校長呼「萬歲」,職員和學生呼「萬歲」,學校長呼「萬歲」,職員和學生呼「萬歲」,共呼3次,而現代日本各界喊萬歲也多是重複3次。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發 行 人張鴻銘
行政指導劉澤民
總 編 輯王希智
執行編輯廖學恆
編輯小組張家榮、謝東勝、詹梓陵、洪明河
至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