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到主內容區
:::
展覽 近期活動悅讀檔案 民俗文物小常識 臺灣人‧臺灣事 館藏介紹 館務訊息 各期電子報 反應意見 訂閱/取消 Facebook粉絲頁 另開視窗
:::

臺灣人‧臺灣事

圖1:安倍明義獲全島教育功勞者表彰 (台灣教育400期、1935年)
圖1:安倍明義獲全島教育功勞者表彰 (台灣教育400期、1935年)

安倍明義的履歷表

文 / 李澍奕 / 本館編輯組專員

  安倍明義(Abe Akiyoshi)在臺灣史研究領域中,其主要著作《蕃語研究》、《臺灣地名研究》極其重要,尤其是地理學有關的研究經常引用他的著作,光是在臺灣碩博士論文網中搜尋「參考文獻:臺灣地名研究、安倍明義」,就有五百多筆資料,僅次於伊能嘉矩的《臺灣文化志》。但較為遺憾的是,他雖然編了一本很重要的工具書,但比起《臺灣文化志》、《臺灣高砂族系統所屬の研究》等近似百科全書,即使也是偏工具書性質,後兩書因涵蓋範圍廣且具代表性,研究方法、編輯方式等也有學者進行研究,也歸納出重要的分類方式,所以其作者伊能嘉矩、移川子之蔵、宮本延人、馬淵東一等人就較為知名,但安倍明義的生平少有人討論。再者,從《增修臺東縣史、人物篇》中「學術貢獻」一項,臚列了多次來臺東考察的田代安定、馬淵東一、森丑之助,就沒有這位曾在臺東服務十幾年的安倍校長。本文擬就《臺灣總督府檔案》中關於安倍明義的文獻稍微介紹其生平。

  根據《臺灣總督府檔案》中「安倍明義任總督府視學官、俸給、勤務、依願免官」(1929年10月1日)之文件,有安倍完整的履歷表。他出生於明治24(1891)年12月22日的福島縣雙葉郡幾世橋村大字棚塩字穴田十五番地,原籍為西谷地九十三番地。現畫入福島縣雙葉郡浪江町,「大字棚塩」西谷地離海岸線不到一百公尺,因此浪江町和隔壁的南相馬市在311大地震中損害極大,被高達15公尺的巨浪打入,而且只離福島第一核電廠不到10公里,目前還算「歸還困難區域」(居民無法返鄉)。

  安倍明義在明治39(1905)年4月7日入讀福島縣立相馬中學校,並於明治44年(1910)年畢業。隔年入讀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甲科,2年後畢業,取得甲種臺灣公學校教諭免許,4月被派到臺東擔任馬蘭公學校勤務(今臺東縣民生國民小學)兼臺東公學校勤務(今臺東大學附小),算是市區學校。不過同年8月就派到都歷公學校勤務(今臺東縣成功鎮信義國小),而大正4(1915)年就升為該校校長,隔年又兼了9個月的都鑾公學校(今臺東縣東河鄉都蘭國民小學)校長,這兩間都是阿美族部落學校。大正7(1918)年又調回馬蘭擔任校長,大正9(1920)年入臺東廳兼任視學,卸下校長職務,但仍在市區兩間公學校又兼課一年。而根據另一份履歷,其在臺東居住地為臺東廳卑南街2丁目6番戶。

  安倍明義在臺東廳服務期間,也擔任過幾次臺灣教員檢定委員會臨時書記,並在昭和2(1926)年發表〈國語普及相關研究〉,獲久邇宮殿下教育獎勵論文佳作,昭和4(1928)年再接再厲,以〈國語練習會用書稿本乙種〉獲一等賞。如此成就受到臺灣總督府重視,在同年5月請他回到母校「臺灣總督府臺北第一師範學校」擔任教諭,兼任臺灣總督府文教局編修,住在臺北市樺山町55番地之6。而10月辭掉教諭工作,任文教局視學官,在督學室工作,為高等官七等。後又調任文教局編修課囑託,專職「教科書編修」,與《臺灣日日新報》主筆尾崎秀真成為同事。之後擔任原職直到昭和17(1942)年(根據總督府職員錄),最後於昭和26(1951)年過世(註)。而從長官公署留用日籍人士名單未見其名,可能就是1942年之後就返回日本了,是否還任公職不得而知,但從其1912年畢業後開始教書算起,年資也累積30年了。

  另外,再查詢安倍家人的資料,於昭和12(1937)年10月30日《臺灣日日新報》一篇報導,10月9日有一位安倍隆義上等兵戰死,享年27歲。此係安倍明義的弟弟,於臺灣總督府專賣局臺北酒工廠工作,曾獲大滿州國建國功勞章等,而當年安倍的母親已67歲(名為hana,1865年出生),她在20歲時生下安倍明義、40歲生下隆義,明義和隆義差20歲,兩人中間還有一個兄弟。隆義自高等小學校畢業後,遠從福島跑來臺灣工作,自然是哥哥牽線,兩人所留住址都是臺北市大安十二甲四二七,因此說不定還有其他家人曾居住在臺灣。隔年2月臺北市辦理陣亡將士市葬,其中安倍隆義追贈伍長,隔日安倍明義將弟弟的香奠50圓請日日新報社轉給其他將士,明義夫人受訪時說這個小叔單身,所以可以慷慨報國,戰死總比病死好云云。

  昭和5(1930)年12月,安倍在臺北成立了「蕃語研究會」,地址在自宅臺北市樺山町55之6,應該只是為了出版書籍而成立的單位,並沒查到辦理相關學術活動,之後安倍搬到大安,社址也跟著改變。「蕃語研究會」成立後即出版安倍明義的《蕃語研究》,這本書受到很大的關注,初版本有臺灣總督石塚英藏題字「皇風洽六合」、臺北帝國大學總長幣原坦題字「釋詁釋言」、臺灣總督府文教局長杉本良、臺北帝國大學教授小川尚義題序,等於是臺灣政學界4個龍頭幫此書背書,一個文教局的判任官受到如此重視,真是莫大光榮。

  不過以殖民地政務來說,推動「蕃語」研究、傳習已經相當多年,在1930年的3月,萬國學士院聯合會(日本帝國學士院下屬組織)由東京大學山田三良博士提案補助三千金,出版臺灣原住民語辭典,並能翻譯成荷蘭語和法語。當時小川尚義接受訪問時提到對萬國學士院的贊助表示樂觀,自己已經收集排灣族5,000個字彙了,但還有7-9個族語需要研究,此外,尚有原住民習俗、慣習法等調查研究,歡迎其他學者加入這個領域。小川尚義在同年年底就出版了排灣族語集,而後又出版了泰雅族語集、阿美族語集,退休前的作品《原語による台灣高砂族傳說集》獲學士院恩賜賞。

  安倍明義的《蕃語研究》出版後,隔年1月7日的《臺灣日日新報》特別報導,稱其曾在臺東廳服務十幾年,利用假期進行研究的成果,並受文教局長杉本良、小川尚義教授推薦。在上一段提到的原住民語辭典,則是由姉崎正治、宇野園空、古野清人等主持,安倍在此時推出《蕃語研究》應該也會幫助到此計畫。但這三位都是宗教、民俗學學者,後來這本辭典也沒有出來,倒是古野清人出版《高砂族の祭儀生活》也算是重要作品。

  安倍明義《蕃語研究》比較特別的是,「蕃語』全部皆採用日語的片假名來記載, 也使用幾個補助記號來標記蕃語,應該是為了讀者考量吧。而其中也只收錄了在臺東廳主要的7族,分別是「アミ」(阿美)、「プユマ」 (卑南)、「パイワン」(排灣)、「ツァリセン」(魯凱)、「ブヌン」(布農)、 「ヤミ」 (雅美、達悟)、加禮宛(噶瑪蘭)7種語言,總共約2,000個單詞,另外的詞彙比較表,則是在文教局服務後出差調查北部原住民所得。而其動機是早年在都歷公學校服務時,將論文〈阿眉蕃語研究〉送去大正5(1916)年5月的臺灣勸業共進會評比,獲得審查長高橋辰次郎推薦,因此就決定進行後續研究。而其謝詞部分特別提到在同年發生的霧社事件中,遇害的霧社公學校校長新原重志、訓導梶原音吉在調查魯凱族語時的幫助,特別拜謝。

  昭和13(1938)年安倍明義出版《臺灣地名研究》,也獲幣原坦賜字「千載傳名」,臺灣總督府圖書館館長山中樵作序,稱此書是自明治31(1898)年臺灣總督府陸軍幕僚編纂《臺灣地名解》之後關於臺灣地名的專書。該序文也節錄刊在隔年1月14日的《臺灣日日新報》。安倍在書中將臺灣地名來源分成原住民、西方人、漢人、日本人4種,除翻閱清朝文獻外,也有實地田野調查,工具書價值極高,如今也是重要的臺灣史研究必備書目。但筆者手中的中譯本,不知道譯者是誰,不過從前言就看到漏譯的情形,之後篇章如「熟蕃的分布」中,原書提到平埔族漢化(原書為支那化)的影響,因為受到花柳病及結核病等傳染病蔓延,致使人口顯著減少。但原書中除這兩點,還特別提狡詐的漢人虐待又以欺騙手段掠奪土地,惡性重大卑劣狡猾,翻譯就沒把這部份翻出來。同一章節的「四社熟蕃」部份,後面還有介紹四社的地理位置、西拉雅族、赤嵌社、巴布薩族還有熟番部落這小節,將近20頁的內容中文版全部跳過不譯,不知何故。因此,推薦日文尚可的朋友還是去讀原書吧。

  安倍明義除了這兩本重要著作外,根據土田滋的整理,他還寫了22篇論文,例如發表在《臺灣教育》399期~403期的《東部臺灣史的雜件》,分5篇向讀者介紹臺灣東部的風土文化。他在基層教育的工作後來也被表彰,每年10月30日教育敕語頒下日,臺灣教育會會頒發「全島教育功勞賞」,安倍明義於昭和3(1928)年、10(1935)年兩度獲獎。其中1928年得獎之頭銜為「臺灣總督府臺東廳視學兼屬」,1935年得獎時為「臺灣總督府囑託從七位」,且有介紹文字,提到其已在臺灣從事教育22年了,在課餘期間也有研究發表論文。同年獲獎的還有鹿港最早的女老師王九治以及澎湖公學校的訓導林廠,都是服務超過20年的教育老兵了。


註: 北村嘉恵,〈「吉田巖遺稿資料」所収の臺湾関係資料 : 概要と目録〉,《比較教育論考》21(2014年1月,北海道大學),頁87-116。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發 行 人張鴻銘
行政指導劉澤民
總 編 輯王希智
執行編輯廖學恆
編輯小組張家榮、謝東勝、詹梓陵、洪明河
至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