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到主內容區
:::
展覽 近期活動悅讀檔案 民俗文物小常識 臺灣人‧臺灣事 館藏介紹 館務訊息 各期電子報 反應意見 訂閱/取消 Facebook粉絲頁 另開視窗
:::

民俗文物小常識

圖1:端午粽
圖1:端午粽

由防疫而生的節日–端午節

文/楊心如/本館採集組科員

  今年6月25日是農曆5月5日「端午節」。端午節是傳統重大節日之一,又稱為「重五節」、「重午節」、「五月節」、「端陽節」、「蒲節」、「天中節」等,原本古代每月的初五都稱為「端午」,直到唐代「端午」才成為5月5日的專稱(註1)。端午節歷史悠久,大家最熟悉的屈原是約2,300年前的楚人,多數人普遍認為端午節吃粽子和划龍舟的習俗皆源起於屈原投江,但其實端午還有許多習俗,比如在門口掛菖蒲、艾草和榕枝辟邪、縫製並佩帶香包、喝雄黃酒、貼五毒符等,部分習俗起源比屈原還早,辟邪也與在汨羅江尋找屈原沒有什麼關聯性,因此現在的端午節習俗,應是由多個相異的習俗融合而成(註2)。

  端午節的其他起源,一種說法是源於對惡月(即農曆5月,5月5日則稱為惡日,因仲夏瘟疫流行而得名)的禁忌,所以許多端午習俗都有驅瘟避疫的成分;另一種則是祭龍的節日,聞一多在〈端午考〉文中指出:端午節最重要的兩項活動—競渡和吃粽子,都和龍有關,推測端午最初可能是長江下游吳越民族的節日(註3)。相傳古代中國南方吳越人(今江浙一帶)認為自己是龍的傳人,每年5月初5舉行祭圖騰儀式,以求來年風調雨順、大豐收。他們把食物裹在樹葉或裝在竹筒中(即現在的粽子),投到江裏去。後來他們還有在這天划著獨木舟拜訪親朋好友的做法。高興時就即興舉行獨木舟賽,慢慢演變成今天過端午節這種習俗(註4)。

  先民自大陸移民至臺灣時,也將端午的習俗帶入臺灣。臺灣氣候潮濕悶熱,因此以驅瘟避疫為根本的端午節相當重要,相關的習俗也流傳至今。據信端午時,有五毒(註5)大量滋生,為避免危害到人,所以要貼以各色彩紙印製而成的「五毒符」或剪紙,如以雞吃五毒則稱「雞食五毒」(註6)、繫五色線(註7)、飲雄黃酒、屋角四處灑上石灰,門上懸掛菖蒲、艾草和榕枝(以前還插著龍船花)以辟邪(註8)。據說菖蒲葉形長如刀劍,懸掛時其劍狀的長葉片向下,可發揮斬妖除魔之法力;艾草為中藥界相當重要的藥材,懸掛艾草有治病保健之用;榕枝常被視為具有辟邪的作用,故端午節會連同菖蒲、艾草被懸掛在家門口。也有說菖蒲比喻劍,艾比喻旗來攘邪招福,如「艾旗招百福,蒲劍斬千邪」,這幾樣亦可在端午節當天拿來洗澡,作藥草浴,據說可以消毒治百病(註9)。

  雄黃酒中的雄黃是一種礦物,含有三硫化二砷的成份,具有消毒、殺菌的功能。雄黃酒具有辟邪功能起源於白蛇傳,法海教許仙於5月5日將雄黃放於酒中,使白蛇喝後現出原形。因此後人每至端午飲雄黃酒,並將剩餘灑在床下與牆角。至於孩童則可用手在額頭上寫一「王」字,以殺百蟲、避鬼邪(註10),或替兒童配戴香包。香包以棉布、絲綢、麻布等縫製,裝填艾草、冰片、香樟等芳香性藥材,配戴在兒童的胸前、臂側或懸掛在床頭。按舊俗,過了端午節就要丟棄佩帶過的香包,以拋除瘟病,只是如今拋棄香包用以消災的習俗已不多見(註11)。

  時至今日,端午節已經是整個東亞共通的節日,並在各地發展出當地的特色,比如日本是過陽曆的5月5日,當天也是男孩節,會吃柏餅跟放鯉魚旗(註12);朝鮮半島的端午除了驅瘟之外,還是一個慶典,人們會在這天吃車輪餅糕、櫻桃,喝醍醐湯、舉行「端午茶禮」(註13)。臺灣地方雖小,南北卻大不相同,各地有不同口味的粽子,除了肉粽、鹼粽、粿粽這種種類的差異外,料理方法也不一樣,北部粽多用蒸的,糯米粒粒分明,口感類似油飯;南部粽則多用水煮,糯米和餡料會緊緊黏在一起,口感較Q。賽龍舟在臺灣也行之有年,比較有名的如臺南的府城龍舟賽在運河舉行、臺北新店的碧潭、彰化鹿港的福鹿溪等(註14),此外還有小朋友喜歡的立蛋活動,大家在規劃端午連假的活動時,除了遵守防疫新生活準則外,不妨參考看看前人的智慧,佩帶驅除蚊蟲的香包,懸掛攘邪招福的菖蒲和艾草,讓家人朋友都快樂出遊,健康回家。

註1:江韶瑩等撰,《臺灣民俗文物辭彙類編》(南投市:臺灣文獻館,2009),頁368。
註2:楊玉君撰,王秋桂主編,《端午》(臺北市:文建會,民84),8-16。
註3:同註2。
註4:維基百科,「端午節」,檢索於2020年5月11日,https://zh.wikipedia.org/wiki/端午节。
註5:指蛇、蜈蚣或蜘蛛、蠍子、蜥蜴、蟾蜍,見註1,頁367。
註6:據信因雞會食五毒,見註1,頁367。
註7:指青(東、木)、赤(即是紅,南、火)、白(西、金)、黑(北、水)、黃(中、土),象徵東、南、西、北、中五個方位以及木、火、金、水、土五行,後衍生出香包,見註1,頁367。
註8:同註1,頁367。
註9:同註1,頁366。
註10:同註1,頁367。
註11:同註1,頁367。
註12:維基百科,「端午_(日本)」,檢索於2020年5月11日,https://zh.wikipedia.org/wiki/端午_(日本)
註13:同註4。
註14:同註1。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發 行 人張鴻銘
行政指導劉澤民
總 編 輯王希智
執行編輯廖學恆
編輯小組張家榮、楊心如、詹梓陵、洪明河
至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