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民俗文物小常識
圖1:補運替身及福圓(龍眼)
你有聽過天貺節嗎?
文/楊心如/本館採集組科員
說到傳統節日,一般會先聯想到四大節日,也就是大家熟悉的農曆春節、清明、端午和中秋。除中秋外,其他三節均在上半年,相比之下,似乎下半年的節慶較少。其實下半年在中秋之前,還有七夕、中元節,過完中秋,也有重陽節、冬至等,只是都非國定假日,對於過著國曆的年輕人來說,或許除了七夕外,對其他的節日都有些陌生。但是接下來要介紹的這個節日「天貺(音同況)節」,相信應該是很多人都不知道的。
《宋史》記載,宋真宗大中祥符四(1011)年六月六日,因為天書再降,稱為「天貺節」,「貺」就是賜與的意思;另有一說是玉帝將天門打開以賜福黎民之日,故又稱作開天門、天門節(註1)。民間傳說天貺節時補運最有效,補運時需替身、米糕、龍眼等物。
替身指為替代真人,將厄運轉嫁到替身身上,代人受厄之用。傳統的替身是用草編的替身,稱為「草人」,而後以印刷的男女紙像替身較為流行。替身常與改連真經合用,改連真經上面印有紅色的陰陽「本命通寶」古代錢幣圖案,並依照祭祀者的宗教需求而加繪人形紙像,有男性和女性之分,早期以著古裝的男女替身為主,後來則以穿西裝、旗袍的男女替身為主,民間也有人是自行繪製的。替身一般用於祭鬼、暗訪、祭改(祭解)、補運或王船祭典中遷船祭改時(註2)。
一般宮廟有為善信行「補運」的,平常多在初一、十五或例假日,到六月六日或六月七日時,會於當天夜間子時起到所崇信的廟宇祭拜補運。首先,由紅頭法師以「替身」為補運者在身前、身後各劃三和七次,以安鎮三魂七魄,然後呵一口氣將替身丟棄,表示歹運也隨之而去;也有用一根藺草聯繫後再割斷,即為「割鬮」,也是割除歹運之意。祭品則以米糕為主(或用白米),上置熟蛋1個及龍眼12顆,等法師誦經並上疏文後,即剝除蛋殼及龍眼殼,以寓「脫殼」去除歹運之意,再將蛋及龍眼肉吃掉。
有的廟宇並無法師特別作儀式來補運,而是由信眾自行備替身、龍眼、米糕等祭品來拜拜補運。一般會依照信眾家中男丁女口的人數,準備對應數量的男女替身、一份補運錢、一份米糕(上有一顆龍眼),並依照人數備幾個龍眼擺在祭品盤中,和金紙(大箔壽金、壽金、刈金、福金、金白錢)、水果、餅乾、壽麵等一起祭拜,祈求上天為信眾消災祈福。上香祭拜完後,將替身、金紙一起焚化掉,再將龍眼殼剝下,有象徵「脫殼脫離離」,將過去的霉運一起去除的意思,並給每一位家屬吃下屬於他(她)的那一顆龍眼(福圓),象徵福氣圓滿的意思(註3)。
其實,農曆六月初六這天,還有曬書、曬衣服及洗浴等習俗。據說在六月六日曬過的書、畫或者文件,就不會生蟲(註4),因此同一天又有洗節、曬書節、蟲王節之稱。雖然曬書已不多見,但拜拜補運和用替身消災解厄的習俗則是保留了下來,臺北萬華龍山寺、行天宮、迪化街霞海城隍廟、大龍峒保安宮等許多廟宇,都仍有天門開舉行補運的習俗。若是真的諸事不順,怎麼做怎麼錯,或許到廟裡拜拜,轉換一下心情,也是個不錯的方法喔。
註1:維基百科,「天貺節」,檢索於2020年6月10日,https://zh.wikipedia.org/wiki/天貺節。
註2:江韶瑩等撰,《臺灣民俗文物辭彙類編》(南投市:臺灣文獻館,2009),頁610。
註3:同註2,頁611。
註4:劉還月著,《台灣歲時小百科 上冊》(臺北市:臺原出版社,民78),頁38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