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到主內容區
:::
展覽 近期活動悅讀檔案 民俗文物小常識 臺灣人‧臺灣事 館藏介紹 館務訊息 各期電子報 反應意見 訂閱/取消 Facebook粉絲頁 另開視窗
:::

悅讀檔案

圖1:臺灣總督府檔案,典藏號:00005518014之1
圖1:臺灣總督府檔案,典藏號:00005518014之1

一戶直藏與未竟的新高山天文臺、小塔山天文臺事業

文/劉仁翔/本館整理組編纂

  臺灣第一座官方天文臺,可源自臺灣總督府通信局的臺北測候所,該所於1896年成立,即今中央氣象局臺北氣象站位址,首先進行氣象觀測業務,於1911年設置子午儀室,配備有英國Cook公司製作的三點五吋子午儀,為臺灣天文史上第一座近代天文設備;1913年改設為天測室,備有四點五英吋天文望遠鏡等十多種觀測儀器,為一座簡易平頂天文臺,可觀測並與時辰儀進行比對,同年臺灣神苑會開始進行《臺灣民曆》的編纂,該民曆內容包括曆法、日月出沒、食及潮汐等,除了潮汐資料由海軍水路部提供外,其他資料皆由臺北測候所提供,為臺灣史上第一本曆法書籍(註1)。

  在這段官方初創天文臺,逐漸發展各項觀測事業時,一戶直藏(1878-1920)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這位日本知名天文學者,畢業於東京帝國大學天文學科,為理學博士,曾任東京帝國大學講師,東京天文臺觀測主任,1909年受總督府囑託,與助手小倉伸吉偕同來臺,從事高山觀測相關事務(註2)。為了考察臺灣高山設置天文臺位置及可行性,臺灣總督府指派臺北測候所大隈鴻一、殖產局雇員佐佐木舜一及林圯埔支廳3名警察陪同上山,進行約2週的紮營勘測。登山行程諸多不順,曾遭遇暴風雨,物資浸水,缺乏營養,同伴發燒,克難登山(註3),最終登上「新高山」(今玉山)北山山頂(標高3,850m)觀測。該調查結果,於1910年發表「新高山ニ關スル研究報告」,根據報告,一戶氏探勘結果認為,新高山上的空氣相當乾淨,觀測太陽的影像極為安定,甚至還能看到比肉眼極限更暗的星星,結論建議應設立「北山頂觀測所」(又稱新高觀測所)(註4),以期待將來「新高山天文臺」設立前,提供必要的氣象資訊。報告中還規劃「觀測所」建置所需經費計1萬圓,並提出應具有的規模及5名人力配置,以及未來的每年營運費用約3千圓(註5)。

  1910年1月29日哈雷彗星出現,天文氣象觀測受到熱議,引發官民各界回響,於是1911年,一戶直藏再受囑託,第二度登新高山及阿里山附近(並踏查恆春與臺東)勘查,有別於前次新高山地勢險峻及交通補給不便,此次一戶直藏勘查結果發現,位於阿里山旁的小塔山,更適合建置天文臺。一戶此次所撰之報告書,於1912年由臺北測候所近藤久次郎所長陳報總督府(註6),報告書中一戶力陳設置天文臺之必要,並指出小塔山乃較新高山的地理位置優秀,除可用阿里山鐵道運補,地勢較不險惡,山頂較為平坦,風速較小,晴天日多,利於觀察。報告書並附上一份「小塔山天文臺建設建物設計圖」及其正面圖與赤道儀室平面圖,該草圖以西洋紙彩色畫上,建物乃西洋古典樣式風格,甚為華麗,詳載各機能空間、配置與大小;並配置觀測高端設備,規劃小塔山天文臺配置33吋及12吋屈折望遠鏡、36吋反射望遠鏡、天體寫真儀及測定機械計算器等;配置人員除所長、技師、技手及職工共計36人;其建物部分,樓層可分為地下室與1、2樓,地下室主要空間機能為大廳、物理化學實驗室、光學室、寫真室、暗室及工場等,1樓的空間機能則有大廳、圖書室、計算室、子午儀室、所長室、應接室、技師室、技手室、事務室及食堂兼會議室等,2樓空間為圓頂望遠鏡室;報告並提出,小塔山天文臺完成創立費須776,000圓,完成後1年經常費含俸給支出約46,300圓(註7)。

  然而一戶直藏所提的高山天文臺計畫一直遭受擱置而沒有實現,除了所費不貲與困難的工事以外,後人文獻記載,因一戶直藏於擔任東京天文臺觀測主任期間,與時任東京天文臺臺長寺尾壽意見衝突,一戶乃於1911年11月因而辭去官職,起因乃原址在東京麻布之東京天文臺,因需擴建且減少光害,乃求轉移地點,而寺尾壽臺長試圖推動移轉至東京都附近內的三鷹(現在天文臺所在地),與一戶直藏認為世界先進國家的天文臺皆設置遠離都市的山頂,強烈主張應轉移到山區的赤城山意見不同(註8)。一戶氏去職期間,仍不放棄鼓吹天文臺應移至高山山頂的想法,時而在報章上刊載評論,包含對新高山天文臺(觀測所)之設置建議,於《臺灣日日新報》1917年10月3日至10月16日連載〈新高山觀測所の計畫〉共11篇文章(註9),並勸募企業家或富商捐款興建,規劃花費934,860圓,估計6年時間建造完成(註10)。一戶直藏曾出版並撰文通俗天文知識性講義刊物,如《月》、《天文學六講》、《趣味の天文》、《天上の世界》等,並於1913年創辦了《現代之科學》專業雜誌,唯其內容非一般普羅大眾所能及,頗為慘淡經營,最終他因過勞,引發肺結核,於1920年11月去世(註11)。

  一戶直藏的新高山天文臺的「初步」實現,乃總督府至1943年,為提供日軍在太平洋戰爭之高空天候所需資料,在玉山北峰成立「新高山測候所」,並於8月開始觀測(在此之前的高山觀測所,乃1933年所設立之「阿里山高山測候所」),而在臺灣總督府氣象臺天文臺長窪川一雄的大力推動下,亦想在新高山測候所的風力塔南邊,建蓋直徑4公尺的圓形天文臺,並配有太陽分光儀、紫外線測定機及12吋迴光赤道儀等設備(註12),然而因戰爭情勢轉變,無暇投資續建立天文臺,且重要推手窪川一雄於1943年1月因傷寒去世,該項工事因而停擺,據當時氣象界耆老周明德回憶,當時在風力塔南邊有僅存約半公尺高之基座殘貌(註13)。戰後「新高山測候所」由國民政府接收,改名為「玉山測候所」,其名稱幾多次改名,如今全銜為「交通部中央氣象局玉山氣象站」,然而現今的玉山氣象站已非當時木造建物,乃是1998年完工鋼構建物,是臺灣海拔最高的政府機構,海拔3,844m,也是臺灣領有門牌號碼的最高建築:「南投縣信義鄉東埔村玉山北峰1號」(註14)。而迄今,臺灣設立最高的天文臺乃1999年啟用之「鹿林天文臺」,海拔2,862m,由國立中央大學天文研究所管理。

   從日本國立天文臺資料室收藏有關一戶直藏文獻資料中之「新高山天文臺」立面圖與平面圖(註15),以及總督府檔案中所存「小塔山天文臺」建設建物設計圖可看出,一戶直藏懷抱著建設大型天文臺及其望遠鏡設備的雄心,然而受限於時空背景的因素,許多他當時的構想都在一個世紀之後才陸續實現,例如他鼓吹高山或偏遠處建置天文臺從事高山天文觀測,以及提倡科普教育,開辦科學雜誌,也符合未來國際趨勢。一戶直藏與臺灣結下了緣份,早期即參與了新高山探險,鼓吹高山天文臺設置,並著力於日本天文學會創立,創辦天文雜誌,著作圖書甚多,其影響天文學界甚遠,可惜英年早逝。

註1:蔡安理,〈臺灣天文大事年表〉,《臺北星空》第37期,頁14,2007。
註2:「囑託一戶直藏御用濟」(1909-11-12),〈明治四十二年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永久保存進退(判)第十四卷秘書〉,《臺灣總督府檔案 總督府公文類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001568038X001。
註3:〈觀測新高山概況〉,《臺灣日日新報漢文版》,1909年11月03日,版次02。
註4:臺灣總督府民政部通信局,《新高山ニ關スル研究報告明治四十三年》,東京:三秀舍,1910。王彥翔,〈臺灣天文學推展與啟蒙〉,《臺灣學通訊》,第155期,頁16,2020。
註5:「新高觀測所設置ニ關スル件(一戶氏等ノ意見書添付)」(1911-05-01),〈明治四十四年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十五年保存第七十三卷通信〉,《臺灣總督府檔案 總督府公文類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005413007。
註6:「一戶直藏阿里山新高山其他視察ノ結果小塔山ニ天文臺建設設計報告書提出(臺北測候所長)」(1912-09-01),〈明治四十五年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十五年保存第七十一卷通信〉,《臺灣總督府檔案 總督府公文類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005518014。
註7:中桐正夫,〈一戸直蔵による新高山観測所の計画〉,日本東京:国立天文臺天文情報センター・アーカイブ室,第46號,2008。檢自:https://prc.nao.ac.jp/prc_arc/arc_news/arc_news046.pdf,檢索日期:2021年3月3日。
註8:〈東京天文臺に對抗し 新高山の絕頂に 天文臺を 建設せんと企てた 一戶直藏博士の死〉,《臺灣日日新報》,1920年12月6日,版次05。朝日新聞社,〈科学者をめぐる事件ノートー13-一戸直蔵東京天文臺三鷹移転事件〉,《科学朝日》,48(1),1988。
註9:〈新高山觀測所の計畫(一)〉,《臺灣日日新報》,1917年10日3日,版次03。〈新高山觀測所の計畫(二)新高山小塔山觀測所設立案〉,《臺灣日日新報》,1917年10月4日,版次03。
註10:〈新高山設天文臺〉,《臺灣日日新報》,1917年9月23日,版次05。〈新高山に一大天文臺(廿一日東京發)〉,《臺灣日日新報》,1917年9月22日,版次02
註11:〈東京天文臺に對抗し 新高山の絕頂に 天文臺を 建設せんと企てた 一戶直藏博士の死〉,《臺灣日日新報》,1920年12月6日,版次05。
註12: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系,《臺灣氣象建築史料調查》臺北:交通部中央氣象局,頁112,2001。
註13:周明德,〈新高山天文臺〉,《天文月報》94:5,日本東京:日本天文學會,2011。檢自:http://www.asj.or.jp/geppou/archive_open/2001/pdf/20010503c.pdf,檢索日期:2021年3月3日。
註14:洪致文,《臺灣氣象傳奇》 臺北:玉山社,2007。
註15:中桐正夫,〈一戸直蔵資料届く〉,日本東京:国立天文臺天文情報センター・アーカイブ室,,第35號,2008。檢自:https://prc.nao.ac.jp/prc_arc/arc_news/arc_news035.pdf,檢索日期:2021年3月3日。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發 行 人張鴻銘
行政指導劉澤民
總 編 輯王希智
執行編輯楊絲羽
編輯小組張家榮、謝鎮亦、詹梓陵、洪明河
至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