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到主內容區
:::
展覽 近期活動悅讀檔案 民俗文物小常識 臺灣人‧臺灣事 館藏介紹 館務訊息 各期電子報 反應意見 訂閱/取消 Facebook粉絲頁 另開視窗
:::
 

近期活動

關聖帝君:記憶、想像與詔安客認同
專題名稱:關聖帝君:記憶、想像與詔安客認同
主講人:陳逸君(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系副教授)
時間:110年4月22日(四)14:00~16:00(13:30 開放入場)
地點:國史館4樓大禮堂(臺北市中正區長沙街1段2號)

內容簡介:
  關聖帝君是雲林詔安客家人重要的信仰對象,特別是於崙背鄉與二崙鄉,從港尾、鹽園至楊賢、三和三塊厝、崙西、崙東一帶,形成主祀或陪祀關聖帝君的信仰系統。有趣的是,特別是建有寺廟供奉關聖帝君的聚落,多以張廖姓為主,而其信仰的來源,大都也指向其先祖自原鄉迎請神尊來臺奉祀之說法。不過,各聚落或寺廟之間未見往來互動,而是各自配合一年四季的農業生活,以關聖帝君為中心,從事各種宗教活動,並在時間推演之下,形成人、聚落與信仰的緊密結合,同時提升為歷史文化記憶與族群認同的標誌。然而,在當代社會中,關聖帝君信仰是否可視為詔安客特定的族群信仰?其信仰對當代詔安客族群認同產生哪些影響?而堅持神尊來自原鄉又代表什麼意義?此外,在當地持續擴大的媽祖信仰圈中,關聖帝君信仰是如何維持其聚落信仰之獨特性?

  演講採現場報名入場:13:30起至額滿為止,限85人,詳細報名注意事項逕上國史館網站( https://www.drnh.gov.tw/p/423-1003-229.php?Lang=zh-tw)查詢。
臺灣文獻講座:人生驚奇,因遇而信!從一場噍吧哖事件田野調查說起
演講主題:人生驚奇,因遇而信!從一場噍吧哖事件田野調查說起
主講人:戴文鋒院長(國立臺南大學文學院)
時間:民國110年4月22日(四)14:00-16:00
地點:史蹟大樓1樓簡報室

內容簡介:
  本館於本(110)年度規劃辦理6場次臺灣文獻講座,第1場次於110年4月22日(星期四),邀請國立臺南大學文學院戴文鋒院長來館,以「人生驚奇,因遇而信!從一場噍吧哖事件田野調查說起」為題進行演講。

  1915年噍吧哖事件是日本統治臺灣以來最重大的武裝反日事件,所謂最重大是指事件規模最大、犧牲人數最多。該事件相關日文官方文書汗牛充棟,翻譯、整理的文獻史料也多如過江之鯽,這樣是否意味著這個主題的歷史研究已經難以超越?依據經驗法則,只要有新史料出土,歷史敘述與詮釋仍然可能繼續深化。但新史料出土,談何容易?事實證明,不自我侷限,保持開放心胸,有時某些日常事物,也會成為解開歷史之謎的關鍵。2013年戴文鋒院長與邱正略教授合著的《噍吧哖事件受難者名單調查計畫》就是一例。臺灣的戶籍制度由日本建立,行之百年以上,縝密詳實,與臺灣人民生活息息相關,但將戶口名簿作為一手史料,應用在重大歷史事件的死難人物探討上,《山谷長歌——噍吧哖事件在地繪影與歷史圖像》應是濫觴。逐戶清查戶籍除戶資料,所得結果大大修正了過去對噍吧哖事件受難者人數的認知,更釐清了死難者的家族輩分關係、出身地域分佈。由此證明,史料本就存在,只是等待被發現、被詮釋。

  2015年噍吧哖事件屆滿100年,戴文鋒院長接觸到一則噍吧哖事件受難者簡文草冒名頂替而存活下來的故事。戴文鋒院長走過歷史現場,而直接與事件相關者的後代子孫聲息相接,所聽聞的生命故事竟是如此鮮活,其間更充滿許多不可思議的環節,巧妙連接,這種種因緣使得院長回到研究室,再與文獻史料考證比對時,產生新的觸發,特別是對於一手史料的重新思考。其故事充滿了各種人間世事變化的巧妙、奇遇與恩典,令人嘖嘖稱奇,覺得十分不可思議,至今烙印仍深。

  於是戴文鋒院長開始啟動〈眠夢一場——簡文草驚險傳奇的人生〉追尋之旅。人生驚奇,因遇而信!精彩可期,歡迎社會各界蒞臨聽講。

請至本館報名系統線上報名,網址https://www.th.gov.tw/signup/。現場座位50個,敬請提早入座。

本年度臺灣文獻講座6場次講題及時間詳如附表。

 

悅讀檔案

一戶直藏與未竟的新高山天文臺、小塔山天文臺事業
  臺灣第一座官方天文臺,可源自臺灣總督府通信局的臺北測候所,該所於1896年成立,即今中央氣象局臺北氣象站位址,首先進行氣象觀測業務,於1911年設置子午儀室,配備有英國Cook公司製作的三點五吋子午儀,為臺灣天文史上第一座近代天文設備;1913年改設為天測室,備有四點五英吋天文望遠鏡等十多種觀測儀器,為一座簡易平頂天文臺,可觀測並與時辰儀進行比對,同年臺灣神苑會開始進行《臺灣民曆》的編纂,該民曆內容包括曆法、日月出沒、蝕及潮汐等,除了潮汐資料由海軍水路部提供外,其他資料皆由臺北測候所提供,為臺灣史上第一本曆法書籍(註1)。
 

民俗文物小常識

生活的智慧-乳母椅
生活的智慧-乳母椅
創意源於需要,先民的智慧往往也是令人驚艷的,今天介紹的「乳母椅」就是一款多功能的生活家具。
 

臺灣人‧臺灣事

原住民族在「二二八事件」殉難的臺灣醫界菁英
原住民族在「二二八事件」殉難的臺灣醫界菁英
  樂信.瓦旦(Losin Wadan),今新北市三峽區人,泰雅族賽考列克群人,明治32年(1899)年出生。父親瓦旦.阿目依(Wadan Amoi,或瓦旦.燮促WadanShetu)是大豹社頭目,因不滿日本殖民統治的理蕃政策,曾領導大豹社抗日4年,最終因族人死傷無數而被迫歸順,瓦旦.阿目依交出長子樂信.瓦旦做為人質,以換取族人的安全,唯一的條件是讓樂信.瓦旦接受現代教育。從此,樂信.瓦旦成為日方刻意培養的人才,改名「渡井三郎」,做為「以蕃治蕃」之用(註2)。

  童年就讀角板山蕃童教育所(今桃園市復興區介壽國小),後轉入桃園尋常高等小學校。大正5(1916)年進入臺灣總督府醫學校就讀。大正10 (1921)年3月,從醫學校畢業,又留在醫學校研究科研習半年。同年10月,返回泰雅族部落,被派往大溪郡控溪(今新竹縣尖山鄉秀巒村)療養所任職,二年後繼任公醫,執行部落公共衛生和醫療事務,先後服務於高岡(今桃園市復興區三光里)、角板山(今桃園市復興區)、象鼻(今苗栗縣泰安鄉)、尖石(今新竹縣尖石鄉)等地(註3)。 行醫之外,為求族群安寧的生活,致力改善族人「狩獵區之紛爭」,與日本政府達成和解之路,甚至不顧生命危險,勸導各部落收繳槍枝,掃除了族人間紛爭的禍源。當時,收繳槍枝多達1,500枝以上,各部落並舉行「埋石立誓」,從此,族人使用槍枝紛爭事件因而絕跡(註4)。他相當關心族人生活,常向臺灣總督府要求改善部落的經濟與衛生習慣,向族人宣導減少以燒山輪耕及專營打獵之生活方式,力倡定耕農業,並請求撥款獎勵開田,修築道路,推動泰雅族生活的現代化(註5)。

  昭和4(1929)年,日方安排與日本四國名門日野家聯姻,改名日野三郎。婚後致力改善泰雅族部落醫療環境及經濟生活,日本政府十分重視他在原住民間的聲望,昭和15(1940)年11月,選派為唯一臺灣原住民代表,前往東京參加日本慶祝紀元2,600年慶典;昭和20(1945)年4月,被聘任為臺灣總督府評議員(註6)。

  戰後,改名「林瑞昌」,曾擔任尖石鄉衛生所所長、尖石鄉鄉長、臺灣省山地流動治療隊隊長、角板鄉衛生所所長。民國36(1947)年,爆發「二二八事件」,樂信.瓦旦基於族群的立場,與全臺山地鄉鄉長誓約不輕舉妄動,並引用歷史教訓,勸導族人考量弱勢族群力量,不要貿然參與,事件後,獲得當局表揚「穩定時局有功」(註7)。 同年6月,向有關當局上呈《臺北縣海山區三峽鎮大豹社復歸陳情書》,詳述「大豹社事件」,要求政府能讓大豹社族人回到故鄉,以慰祖靈,文末另附日治時期原社居住者名單及地圖一份,但未被政府接受。9月,又聯合角板鄉鄉長、縣參議員、鄉民代表等向政府請求移居日治時期被佔領社域,提供三井會社種茶的新竹縣水流東地區地圖作為佐證,仍未獲官方回應(註8)。

  民國37(1948)年7月,受聘為臺灣省政府諮議。民國38(1949)年12月,遞補為第1屆臺灣省參議員。民國41(1952)年,當選臺灣省臨時省議會第1屆議員。因具備豐富的山區公醫經驗,也曾任鄉長,對山地十分了解,在議會上不斷反應原鄉問題,提出卓越建言,將焦點集中在原鄉行政、農業、經濟、教育與醫療等議題,對於各項原鄉議題總能一針見血,不僅對原鄉行政有圓熟見解,並具有為原住民爭取合理地位之政治理念。經其提議,後來增設原住民民意代表名額3名,為當時原住民政治參與跨出一大步。民國38(1949)年,要求設置統一權責、提高原鄉行政機構位階的「山地行政管理局」想法,直至民國79(1990)年,山地行政局終於設立,顯見其對政治的真知卓見(註9)。

  民國39(1950)年初,政府為整頓「二二八事件」之後的山地社會,曾派樂信.瓦旦到阿里山鄒族及臺中縣和平鄉泰雅族部落,勸說繳交槍枝,順利完成任務。同年4 月,以民意代表的身分,擔保阿里山鄒族開設新美農場所需貸款,然此一支持鄒族改善生活的義舉,其後竟是繫獄的罪名之一。民國41(1952)年11月,政府以「高山族匪諜案」的名義,將他逮捕下獄,同案另有高澤照(大溪警所巡官,同族人)、湯守仁、高一生、汪清山、方義仲6人判死刑,杜孝生、武義德、廖麗川及兒子(茂秀)、姪子(昭光、昭明)也被判刑繫獄。民國43(1954)年4月被槍決(註10)。

  樂信.瓦旦是最早受新式醫學教育的泰雅族人,也是以近代觀點思考族群發展,以及明確提出原住民族政治訴求的先驅之士。日治時期儼然已是族群代表人物,在戰後中華民國政府統治初期的政壇上尤展現高度的民族自覺,極力爭取族群的權益(註11)。 一如「二二八事件」殉難的臺灣醫界菁英,成為時代的悲劇人物,葬送所學,不能為同胞的健康、福祉再做貢獻。樂信.瓦旦的宿命慘運,印證了戰後白色恐怖時期,知識分子的悲劇(註12)。

註1:摘錄自王振勳、盧胡彬、郭佳玲,《臺灣全志》卷十三人物志•社會與文化篇(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18),頁61-63。
註2:范燕秋,〈森丑之助與泰雅族醫師樂信.瓦旦(Losin Wadan)的故事—追求和平共生之道〉,《臺灣博物季刊》,35 卷第1 期(2016),頁27。
註3:陳永興,〈泰雅先知.宿命悲運:樂信.瓦旦〉,收於氏著,《臺灣醫界人物誌》(臺北:望春風文化事業公司,2004),頁107。
註4:林昌運撰稿,〈原住民菁英政治受難回顧〉,曹欽榮、陳銘城、楊淑媛、潘忠政採訪,《重生與愛》(桃園:桃園縣政府文化局,2014),頁282-301。
註5:王靜儀等編撰,《臺灣省參議會參議員小傳》(臺中:臺灣省諮議會,2014),頁79-80。
註6:林茂成、范燕秋、瓦歷斯.諾幹撰稿,《桃園縣老照片故事2. 泰雅先知:樂信.瓦旦》(桃園:桃園縣文化局,2005),頁16-18。
註7:范燕秋,〈樂信.瓦旦與二二八事件中泰雅族的動態- 探詢戰後臺灣初期原住民菁英的政治實踐〉,許雪姬主編,《二二八事件60 週年紀念論文集》(臺北:臺北市文化局.臺北二二八紀念館,2008),頁365-391。
註8:王靜儀等編撰,《臺灣省參議會參議員小傳》,頁80。
註9:王靜儀等編撰,《臺灣省參議會參議員小傳》,頁80-83。
註10:吳叡人,〈「臺灣高山族殺人事件:高一生、湯守仁、林瑞昌事件之政治史的初步重建」,許雪姬主編,《二二八事件60 週年紀念論文集》,頁325-363。
註11:陳永興,〈泰雅先知.宿命悲運:樂信.瓦旦〉,頁109-110。
註12:莊永明著,《臺灣醫療史:以臺大醫院為主軸》,頁281。

   

館藏介紹

《臺灣全志‧卷二‧境域篇》
本篇撰述重點,除行政區域界的變動外,將以政府出版不同時期的各類統計資料,來撰寫各區域發展與特色。
《臺灣全志‧卷二‧自然與生物保育篇》
本書內含綜說、植物、動物、自然保育,共四章。
《臺灣海運史》
本書係翻譯總督府交通局副參事吉開右志太撰著臺灣海運史(日文版)之成果,該書原以當時海務協會會員為對象出版之專業書籍,因內容豐富、資料詳細,遂於昭和17 (1942) 年對一般大眾重新發行。
《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官制類史料彙編(3)(明治28至明治33年)》
《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官制類史料彙編(13)(明治37年至明治41年)》
《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官制類史料彙編(20)(明治42年至明治44年)》

《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官制類史料彙編(3)(明治28至明治33年)》
《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官制類史料彙編(13)(明治37年至明治41年)》
《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官制類史料彙編(20)(明治42年至明治44年)》
2021年2月份編目上架之圖書一覽表
  2021年2月份編目上架之圖書計7種7冊、期刊計5種5冊,內容涵蓋本館近期蒐藏及採集入館圖書。書目詳見本館 圖書資訊查詢系統
 

館務訊息

「原住民族與二二八學術研討會」紀事–2021.2.25
「原住民族與二二八學術研討會」紀事–2021.2.25
本館志工隊召開110年第1次志工大會
本館志工隊召開110年第1次志工大會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發 行 人張鴻銘
行政指導劉澤民
總 編 輯王希智
執行編輯楊絲羽
編輯小組張家榮、謝鎮亦、詹梓陵、洪明河
到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