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到主內容區
:::
展覽 近期活動悅讀檔案 民俗文物小常識 臺灣人‧臺灣事 新書出版 館藏介紹 各期電子報 反應意見 訂閱/取消 Facebook粉絲頁 另開視窗
:::

臺灣人‧臺灣事

白色恐怖受難者,「臺灣原住民第一人」 Uyongu Yatauyungana, 漢名高一生(1908-1954.4.17)

文 / 盧胡彬(摘錄自《臺灣全志》卷十三人物志•社會與文化篇)(註1)

  高一生原名Uyongu.Yatauyungana,今嘉義縣阿里山鄉人,明治41(1908)年出生於特富野部落系統的Lalauya小社(今嘉義縣阿里山鄉樂野村)。大正5(1916)年1月10日,進入達邦蕃童教育所,日本名字最初是「矢多一夫」,因聰敏而成績優異,被改名為「矢多一生」,「矢多」(yata)來自氏族名,「一生」即是最佳、第一的學生。大正7(1918)年,父親過世。大正11(1922)年5月11日,轉至嘉義尋常高等小學校尋常科四年級。大正13(1924)年4月14日,進入臺南師範學校,受普通科5年及演習科1年教育,在就學期間,對音樂深感濃厚興趣,表現出其特有才華,每逢放假,都回到部落,協助達邦蕃童教育所的教育工作(註2)。

  昭和5(1930)年,師範學校畢業,高氏回到阿里山達邦蕃童教育所任教,並兼任達邦分駐所巡查,對家鄉的發展充滿抱負。為了讓族人更勤於耕作,發揮音樂長才,編寫許多勵志歌曲,試圖藉著美妙的音符來激勵工作士氣。為了讓族人脫胎換骨,有時也會用比較強制的手段,要求族人改變傳統,例如組織「青年團」,強迫族人改變傳統埋葬習俗,改善公共衛生以符合現代化的生活要求(註3)。高氏以先知先覺的智慧,把自己定位在照顧族人的奉獻者的角色,經常為了尋找最新的知識,徹夜研讀,曾跋山涉水到各處農村去找尋好的種苗。昭和16(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本人在臺灣大量徵兵,到阿里山區徵「高砂族義勇兵」時,深知戰爭會造成人員的大量傷亡,嚴重折損鄒族人口和阻礙鄒族區域的現代化,極力反對徵兵事情,因勸阻鄒族青年男子赴南洋作戰,與日本人發生極大的爭執(註4)。

  1945年8月,日本投降,改名高一生,「高」源自日治時期「高砂族」的稱呼。為了實踐個人對族群的抱負,高氏擔任臺南縣吳鳳鄉(今為嘉義縣阿里山鄉)第1任鄉長,並提出高山族自治構想,常與各族群交換有關於自治的理想。並爭取前日本人在嘉義巿的和尚寺做為鄒族人在山下住宿的會館,爭取阿里山農場和阿里山旅館的經營,作為鄉內的建設經費來源,推展種植水田蔬菜和經濟作物,帶動造林,興建灌溉水渠和電力供給,安排鄒族子弟在鄉內外好的就學機會等。1947年228事件發生,3月2日嘉義市區軍事衝突劇烈,時任三民主義青年團書記盧金鈵通電上山求援,在阿里山鄉鄉長高氏指派下,湯守仁於3月7日率領數十名鄒族青年沿阿里山鐵路下山協助嘉義民眾對抗國軍,與嘉義地區的民兵會合圍攻嘉義水上機場的政府軍。其後由於與其他民兵意見分歧,且以談判代替對抗的局面形成,湯守仁乃於3月10日率領鄒族部隊回山。動盪期間,臺南縣長袁國欽避入阿里山,受高一生保護,後來袁國欽跑到中國,高一生被冠上「窩藏匪諜」的罪名。228事件後,高一生、湯守仁因辦理「自新」獲當局開釋(註5)。

  1947年3月,高氏與族人安井猛聯名發信,邀集全臺各山地鄉代表至臺中霧社,召開「原住民自治事務」討論會,在官方高壓下,未能召開。同年,向臺南縣申請開墾阿里山新美、茶山等軍用牧場,作為族人新墾地。1948年設立民生商店。1950年在阿里山賓館晉見總統蔣中正,並接待蔣方良到達邦部落作政令宣導;設立集約農場,由泰雅族省參議員樂信‧瓦旦擔保,向土地銀行貸款50萬元,作為改善農業技術。1951年3月率領鄒族致敬團至臺北拜訪政府要員,建議政府在經濟上支援山區人工造林計畫、建造牧場,以及由於農場收穫少,不足以償還貸款利息,請准予長期免息(註6)。

  1951年4月1日,臺灣省保安司令部發布破獲「匪偽蓬萊族案」組織,指稱高氏等人涉案。1952年9月10日,保安司令部保安處以開會為名,通知下山報到,加以逮捕,囚禁於臺北軍法處,同時被捕的鄒族菁英有:警官湯守仁、樂野村長武德義、衛生所主任杜孝生、達邦村長方義仲、警員汪清山等,大多直接參與228事件;同年11月,泰雅族省議員樂信‧瓦旦、警官高澤照亦被捕下獄。1954年4月2日,以「匪諜叛亂罪」,判決死刑;4月17日,與湯守仁、汪清山、方義仲、樂信‧瓦旦、高澤照等6人遭到處決(註7)。
  
  高氏為著名鄒族教育家、政治家、思想家、音樂家、詩人。致力於高山自治運動,曾提出原住民自治區之構想,白色恐怖受難者,被稱為「臺灣原住民第一人」、「阿里山上的尼采」、「鄒族音樂哲人」。從創作的歌謠中可以感受到其對部落、土地深厚的情懷,熱愛關切土地上的族人、部落及其長遠的未來。直至今天,所創作的歌謠,有不少仍然在阿里山部落傳唱,歌謠的內容包含行遊懷古之歌,如〈登上玉山〉、〈塔山之歌〉、〈古道〉、〈登山列車〉等;有鼓勵族人遷居南方之地之歌,如〈遷往南方之地(一)〉、〈遷往南方之地(二)〉;有農耕工作之歌,如〈工作歌〉、〈努力工作之歌〉等;有思念傷別之歌,如〈春之佐保姬〉、〈杜鵑山〉等。因為接受日本師範學校教育的緣故,其歌謠往往有相當濃厚的日本風格與韻味,譬如〈春之佐保姬〉、〈長春花〉、〈古道〉等,且巧妙地融合族群內部的傳統觀念或傳說的意境(註8)。


註1:摘錄自王振勳、盧胡彬、郭佳玲,《臺灣全志》卷十三人物志•社會與文化篇(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18),頁29-31。
註2:范燕秋,〈﹝倡議自治‧ 族群導師﹞吾雍‧ 雅達烏猶卡那(1908-1954)〉,臺美文化交流基金會、創意力文化事業公司,《島國顯影(第三輯)》( 臺北:創意力文化事業公司,1997),頁303-305。
註3:林倩如,〈鄒族導師:吾雍‧ 雅達烏猶卡那〉,李筱峰、莊天賜主編,《快讀臺灣歷史人物》( 臺北市:玉山出版事業有限公司,2004),頁108-109。
註4:巴蘇亞‧ 博伊哲努( 浦忠成) 撰稿,《政治與文藝交纏的生命:高山自治先覺者高一生》( 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6),頁43-50。
註5:曾文珍,〈高山船長:高一生〉,財團法人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策劃,《臺灣百年人物誌1》 (臺北:玉山出版事業有限公司,2005),頁153-155。
註6:范燕秋,〈﹝倡議自治‧ 族群導師﹞吾雍‧ 雅達烏猶卡那(1908-1954)〉,頁308-309。
註7:張炎憲,〈白色恐怖與高一生〉,http://s22.ntue.edu.tw/ 文化臺灣卓越講座/images/re/ 白色恐怖與高一生,http://s22.ntue.edu.tw/%E6%96%87%E5%8C%96%E5%8F%B0%E7%81%A3%E5%8D%93%E8%B6%8A%E8%AC%9B%E5%BA%A7/images/re/%E7%99%BD%E8%89%B2%E6%81%90%E6%80%96%E8%88%87%E9%AB%98%E4%B8%80%E7%94%9F.htm (2016/11/11)。
註8:參閱巴蘇亞‧博伊哲努(浦忠成) 撰稿,《政治與文藝交纏的生命:高山自治先覺者高一生》。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發 行 人張鴻銘
行政指導劉澤民
總 編 輯林明洲
執行編輯楊絲羽
編輯小組劉仁翔、謝東勝、詹梓陵、洪明河
至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