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到主內容區
:::
展覽 近期活動悅讀檔案 民俗文物小常識 臺灣人‧臺灣事 新書出版 館藏介紹 各期電子報 反應意見 訂閱/取消 Facebook粉絲頁 另開視窗
:::
 

近期活動

原住民族專題系列講座:臺灣原住民族的傳統文化與智慧
專題名稱:臺灣原住民族的傳統文化與智慧
主講人:瓦歷斯.拉拜(中原大學商業設計學系副教授兼設計學士原住民專班系主任)
時間:2021年7月15日(星期四)14:00~16:00(13:30 開放入場)
地點:國史館4樓大禮堂(臺北市中正區長沙街1段2號)

內容簡介:
  以「文字」記載的文本基礎稱之為「文明」,然而以「口述」傳播的文本基礎稱之為「口明」。在人類悠久的歷史洪流中,原住民族群並未以文字書寫系統去記載自己的傳統文化與歷史,而是以吟唱及口述的聲音系統,去生生不息地傳唱傳統中的文化與歷史。因此,現今大多數人們對於原住民族群的傳統文化與歷史,似乎仍存在非常多的錯誤認知與誤解。認為原住民族的傳統文化,由於沒有文字系統的精確記載與經典史籍的積累,完全無法認知該要從何角度去理解原住民族的傳統文化與智慧。針對上述的種種不解,提出以下的一個文化差異現象,來省視其中值得深思的文化哲學現象;即是在原住民族的文化信仰中,為何不存在一分耕耘及一分收穫的概念。本次演講內容,將會進一步分享原住民文化中的傳統智慧。

  本次演講採線上直播方式進行,詳細資訊請上國史館網站( https://www.drnh.gov.tw/p/423-1003-243.php?Lang=zh-tw)查詢。
臺灣文獻講座:海山.海山郡.海山學
演講主題:海山.海山郡.海山學
主講人:洪健榮教授(臺北大學歷史系教授)
時間:2021年7月22日(星期四)14:00-16:00
地點:本館史蹟大樓1樓簡報室

  洪教授以「海山」作為主題,分別從地名由來(海山)、行政疆域(海山郡)、知識建構(海山學)等三個層面,講述其歷史文化蘊涵。

  首先,考察歷來關於海山地名由來的各種說法,藉以明瞭地名產生的背後所連結的自然特徵與人文特色。其次,作為行政範圍的海山地區,通常被界定為當今新北市三峽、鶯歌、樹林、土城、板橋、中和、永和等區,這樣的認知主要來自於日治時期1920年「五州二廳」的地方行政制度,在臺北州轄區設置海山郡所形成的疆域規模。

  最後,作為學術課題的海山,近期在臺北大學海山學研究中心與各界專家學者以及地方文史研究者的共同耕耘下,逐步於大漢溪下游淡水河流域建構出海山學的知識體系。精彩可期,歡迎社會各界蒞臨聽講。

  請至本館報名系統線上報名,網址https://www.th.gov.tw/signup/。現場座位50個,敬請提早入座。因應新冠肺炎疫情,若講座延期舉辦,將於本館網頁與粉專公告相關事宜。

  本年度臺灣文獻講座6場次講題及時間詳如附表。
 

悅讀檔案

臺灣蓬萊米移入日本之始
蓬萊米的研究是1899年殖產部臺灣農事試驗場開設時開始的,後由臺灣總督府農事試驗場所繼承。經不斷試驗,1911年7月選出5種優良品種,分配到各地方廳試作,但多半成績不良。僅臺北附近栽種的一個品種頗能適應水土,而試種者逐漸增多,但仍默默無聞。後1917年臺灣炭礦株式會社擴張事業之際,有許多日本內地人來往於中萬里加投庄,正巧當地生產蓬萊米,隨之聲名鵲起,價格也高出在來米三成,輸出至神戶市場,獲受好評,此後逐漸增加栽種面積。
 

民俗文物小常識

水煙吹
水煙吹
  水煙吹是水煙筒的閩南語俗稱,又稱水煙袋,是具有過濾尼古丁功能的煙具。水煙吹多以白銅、青銅等合金做成,也有銀和竹材質。以直立盒子做為整體臺座,臺座內半邊是儲放煙絲的儲煙筒,另半邊為裝水筒,在裝水筒上方套接分叉狀的彎長狀吸嘴管和短筒燃煙管。另外配置小刷子、夾子等小清潔工具。
 

臺灣人‧臺灣事

白色恐怖受難者,「臺灣原住民第一人」 Uyongu Yatauyungana, 漢名高一生(1908-1954.4.17)
白色恐怖受難者,「臺灣原住民第一人」 Uyongu Yatauyungana, 漢名高一生(1908-1954.4.17)
  高一生原名Uyongu.Yatauyungana,今嘉義縣阿里山鄉人,明治41(1908)年出生於特富野部落系統的Lalauya小社(今嘉義縣阿里山鄉樂野村)。大正5(1916)年1月10日,進入達邦蕃童教育所,日本名字最初是「矢多一夫」,因聰敏而成績優異,被改名為「矢多一生」,「矢多」(yata)來自氏族名,「一生」即是最佳、第一的學生。大正7(1918)年,父親過世。大正11(1922)年5月11日,轉至嘉義尋常高等小學校尋常科四年級。大正13(1924)年4月14日,進入臺南師範學校,受普通科5年及演習科1年教育,在就學期間,對音樂深感濃厚興趣,表現出其特有才華,每逢放假,都回到部落,協助達邦蕃童教育所的教育工作(註2)。

  昭和5(1930)年,師範學校畢業,高氏回到阿里山達邦蕃童教育所任教,並兼任達邦分駐所巡查,對家鄉的發展充滿抱負。為了讓族人更勤於耕作,發揮音樂長才,編寫許多勵志歌曲,試圖藉著美妙的音符來激勵工作士氣。為了讓族人脫胎換骨,有時也會用比較強制的手段,要求族人改變傳統,例如組織「青年團」,強迫族人改變傳統埋葬習俗,改善公共衛生以符合現代化的生活要求(註3)。高氏以先知先覺的智慧,把自己定位在照顧族人的奉獻者的角色,經常為了尋找最新的知識,徹夜研讀,曾跋山涉水到各處農村去找尋好的種苗。昭和16(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本人在臺灣大量徵兵,到阿里山區徵「高砂族義勇兵」時,深知戰爭會造成人員的大量傷亡,嚴重折損鄒族人口和阻礙鄒族區域的現代化,極力反對徵兵事情,因勸阻鄒族青年男子赴南洋作戰,與日本人發生極大的爭執(註4)。

  1945年8月,日本投降,改名高一生,「高」源自日治時期「高砂族」的稱呼。為了實踐個人對族群的抱負,高氏擔任臺南縣吳鳳鄉(今為嘉義縣阿里山鄉)第1任鄉長,並提出高山族自治構想,常與各族群交換有關於自治的理想。並爭取前日本人在嘉義巿的和尚寺做為鄒族人在山下住宿的會館,爭取阿里山農場和阿里山旅館的經營,作為鄉內的建設經費來源,推展種植水田蔬菜和經濟作物,帶動造林,興建灌溉水渠和電力供給,安排鄒族子弟在鄉內外好的就學機會等。1947年228事件發生,3月2日嘉義市區軍事衝突劇烈,時任三民主義青年團書記盧金鈵通電上山求援,在阿里山鄉鄉長高氏指派下,湯守仁於3月7日率領數十名鄒族青年沿阿里山鐵路下山協助嘉義民眾對抗國軍,與嘉義地區的民兵會合圍攻嘉義水上機場的政府軍。其後由於與其他民兵意見分歧,且以談判代替對抗的局面形成,湯守仁乃於3月10日率領鄒族部隊回山。動盪期間,臺南縣長袁國欽避入阿里山,受高一生保護,後來袁國欽跑到中國,高一生被冠上「窩藏匪諜」的罪名。228事件後,高一生、湯守仁因辦理「自新」獲當局開釋(註5)。

  1947年3月,高氏與族人安井猛聯名發信,邀集全臺各山地鄉代表至臺中霧社,召開「原住民自治事務」討論會,在官方高壓下,未能召開。同年,向臺南縣申請開墾阿里山新美、茶山等軍用牧場,作為族人新墾地。1948年設立民生商店。1950年在阿里山賓館晉見總統蔣中正,並接待蔣方良到達邦部落作政令宣導;設立集約農場,由泰雅族省參議員樂信‧瓦旦擔保,向土地銀行貸款50萬元,作為改善農業技術。1951年3月率領鄒族致敬團至臺北拜訪政府要員,建議政府在經濟上支援山區人工造林計畫、建造牧場,以及由於農場收穫少,不足以償還貸款利息,請准予長期免息(註6)。

  1951年4月1日,臺灣省保安司令部發布破獲「匪偽蓬萊族案」組織,指稱高氏等人涉案。1952年9月10日,保安司令部保安處以開會為名,通知下山報到,加以逮捕,囚禁於臺北軍法處,同時被捕的鄒族菁英有:警官湯守仁、樂野村長武德義、衛生所主任杜孝生、達邦村長方義仲、警員汪清山等,大多直接參與228事件;同年11月,泰雅族省議員樂信‧瓦旦、警官高澤照亦被捕下獄。1954年4月2日,以「匪諜叛亂罪」,判決死刑;4月17日,與湯守仁、汪清山、方義仲、樂信‧瓦旦、高澤照等6人遭到處決(註7)。
  
  高氏為著名鄒族教育家、政治家、思想家、音樂家、詩人。致力於高山自治運動,曾提出原住民自治區之構想,白色恐怖受難者,被稱為「臺灣原住民第一人」、「阿里山上的尼采」、「鄒族音樂哲人」。從創作的歌謠中可以感受到其對部落、土地深厚的情懷,熱愛關切土地上的族人、部落及其長遠的未來。直至今天,所創作的歌謠,有不少仍然在阿里山部落傳唱,歌謠的內容包含行遊懷古之歌,如〈登上玉山〉、〈塔山之歌〉、〈古道〉、〈登山列車〉等;有鼓勵族人遷居南方之地之歌,如〈遷往南方之地(一)〉、〈遷往南方之地(二)〉;有農耕工作之歌,如〈工作歌〉、〈努力工作之歌〉等;有思念傷別之歌,如〈春之佐保姬〉、〈杜鵑山〉等。因為接受日本師範學校教育的緣故,其歌謠往往有相當濃厚的日本風格與韻味,譬如〈春之佐保姬〉、〈長春花〉、〈古道〉等,且巧妙地融合族群內部的傳統觀念或傳說的意境(註8)。


註1:摘錄自王振勳、盧胡彬、郭佳玲,《臺灣全志》卷十三人物志•社會與文化篇(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18),頁29-31。
註2:范燕秋,〈﹝倡議自治‧ 族群導師﹞吾雍‧ 雅達烏猶卡那(1908-1954)〉,臺美文化交流基金會、創意力文化事業公司,《島國顯影(第三輯)》( 臺北:創意力文化事業公司,1997),頁303-305。
註3:林倩如,〈鄒族導師:吾雍‧ 雅達烏猶卡那〉,李筱峰、莊天賜主編,《快讀臺灣歷史人物》( 臺北市:玉山出版事業有限公司,2004),頁108-109。
註4:巴蘇亞‧ 博伊哲努( 浦忠成) 撰稿,《政治與文藝交纏的生命:高山自治先覺者高一生》( 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6),頁43-50。
註5:曾文珍,〈高山船長:高一生〉,財團法人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策劃,《臺灣百年人物誌1》 (臺北:玉山出版事業有限公司,2005),頁153-155。
註6:范燕秋,〈﹝倡議自治‧ 族群導師﹞吾雍‧ 雅達烏猶卡那(1908-1954)〉,頁308-309。
註7:張炎憲,〈白色恐怖與高一生〉,http://s22.ntue.edu.tw/ 文化臺灣卓越講座/images/re/ 白色恐怖與高一生,http://s22.ntue.edu.tw/%E6%96%87%E5%8C%96%E5%8F%B0%E7%81%A3%E5%8D%93%E8%B6%8A%E8%AC%9B%E5%BA%A7/images/re/%E7%99%BD%E8%89%B2%E6%81%90%E6%80%96%E8%88%87%E9%AB%98%E4%B8%80%E7%94%9F.htm (2016/11/11)。
註8:參閱巴蘇亞‧博伊哲努(浦忠成) 撰稿,《政治與文藝交纏的生命:高山自治先覺者高一生》。
 

新書出版

《第11屆臺灣總督府檔案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書名:《第11屆臺灣總督府檔案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作者:吳文星、湯熙勇、張素玢、何鳳嬌、歐素瑛、大浜郁子、王麗蕉、張安琪、黃美惠、曾文亮、陳凱雯、王雅萍、劉冠毅、王學新、劉仁翔、張家榮
出版日期:2021年6月
出版: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ISBN:978-986-0724-13-4
定價:新臺幣400元

內容簡介:
  本論文集收錄第11屆臺灣總督府檔案學術研討會發表的14篇論文,按其發表場次編輯。14篇論文稿都是中日雙方的學者專家針對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檔案研究利用,發表相關論文,於會後彙編專輯出版。內容含括臺灣總督府檔案數位人文應用、原住民族政策、地方治理、產業發展、農業栽培、海外經營、司法制度及民族認同等面向,相當豐富多元,都是從臺灣總督府檔案文書中所研究發展出來的主題,足以展現日治時期其複雜且多樣的時代風貌並提供學術界研究參考。

展售處:
※國家書店松江門市,地址:臺北市松江路209號1樓,電話: 02-25180207
https://www.govbooks.com.tw
※五南文化廣場臺中總店,地址:臺中市中山路6號(火車站旁),電話:04-22260330
https://www.wunanbooks.com.tw
※另本館史蹟大樓1樓販賣部,亦可購得本館出版之各類書籍,地址:南投縣南投市中興新村光明1路256號,電話:049-2316881轉168,歡迎讀者洽購。
《臺灣文獻》季刊72卷第2期
書名:《臺灣文獻》季刊72卷第2期
出版日期:2021年6月
出版: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ISSN:1016-457X
定價:新臺幣300元


  《臺灣文獻》季刊72卷第2期已發行,本期刊載【研究論文】3篇、【田野調查與史料介紹】1篇、【書評與研究討論】2篇,歡迎有興趣研讀臺灣糖業發展、高雄商業學校、白色恐怖陳華案、茂林原住民藝術、圓照寺與臨濟宗和排灣族打獵故事的專家、學者及學生參研。

  【研究論文】3篇,第1篇〈源成農場的糖業經營與農民爭議(1910-1944)〉,作者何鳳嬌纂修指出:想以個別的糖場—源成製糖場的運作,瞭解日治時期源成農場的經營及其與蔗農之間的關係。源成農場的成立是透過日本政府強制購買土地,再將土地出租農民種植甘蔗,提供源成農場製糖場使用。隨著製糖事業的擴展,由改良糖廍轉型為新式製糖場,所需的甘蔗原料愈來愈多。源成農場為控有更多的甘蔗,便將佃農起佃,改用領薪勞工,必須聽從會社的指示,變成奴隸化。源成農場的曾佃戶起來抗爭,但農民缺少指導者,逐步瓦解,最後企業將佃農變成雇工,一步一步吞食佃農的權益。

  第2篇〈海外雄飛—高雄商業學校與日本南進政策〉,作者歐素瑛纂修指出:1937年成立的高雄商業學校,除招收臺灣島內學生外,配合日本的南進政策,還特別招收住在華南、南洋的日本人子弟,給予免試入學的優惠,並設置南方教育資金,助其求學。日治之初,隨著日本國勢高揚,青年學子無不懷抱「海外雄飛」的願景來到殖民地臺灣發展。經數十載的耕耘,終於開花結果,不但開創個人事業成就,更將殖民地各項建設、學術研究推向高峰。此一「海外雄飛」的願景,隨著日本南進政策的推進,也令臺灣的青年學子躍躍欲試,高雄商業學校畢業生自不例外。況且,該校學生本就有不少來自華南、南洋,畢業後返回僑居地就業者亦多,教育成效突出。

  第3篇〈綠島新生訓導處陳華「再叛亂案」研究(1953-1955)〉,作者謝英從組長指出:1953 年4 月發生在綠島新生訓導處的「再叛亂案」,官方檔案稱為「陳華等叛亂案」,共有陳華等29 名涉案,其中陳華等14 名政治犯被判處死刑。作者以本案案首,最具代表性人物陳華作為個案研究,探討陳華如何從新生訓導處的頑劣新生,經由保安處及軍法處偵訊審判之後,變為意圖以非法之方法顛覆政府的死刑犯,希望有助於釐清整個案件的真相。

  【田野調查與史料介紹】1篇,〈高雄市茂林區在地原住民社群之藝術表達與象徵母題〉,作者王美青教授指出:高雄市茂林區魯凱族下三社人的社區藝術可分為四大主題:1. 婚姻交換物、2. 起源神話、3. 社會生活圖像、4. 紫蝶幽谷。這些文化母題的重複出現,係地方社會內含平衡機制,過濾外來力量,重新形塑在地象徵秩序。透過這些社區藝術的展現,在地藝術工作者也重新回過頭認識自己文化的傳統知識,並結合當代新的技術與媒材,重現過去族人的生命儀禮、信仰體系、生活風貌及自然生態。

  【書評與研究討論】2篇,第1篇〈圓照寺敬定法師對臨濟宗七塔派法脈的承續〉,作者邱敏捷教授指出:圓照寺(圓覺寺)位於高雄市鳥松區,創建於1948 年,敬定法師於1984 年接任該寺住持,以彰顯佛陀德行「圓」滿,佛光普「照」之佛教慈悲度化眾生的精神。主要在於弘揚「地藏法門」,然敬定法師有習禪經驗,並有臨濟宗七塔派的師承淵源。臨濟宗七塔派始自明代林野通奇禪師,敬定法師於1974 年,承接臨濟宗七塔派自林野通奇而至玠宗法師之法脈,為第42 世法嗣,主要展現「以藝弘禪」之特色,極富殊采,已是臺灣佛教臨濟宗七塔派法脈之重要道場。

  第2篇〈東排灣人的打獵故事:評亞榮隆.撒可努《山豬、飛鼠、撒可努》〉,作者王冠鈞指出:《山豬、飛鼠、撒可努》一書中,從亞榮隆•撒可努的筆觸裡可以感受到原住民族在山林之中生活的態度,從大自然到家族,文字樸實又帶有對於人類與環境之間的內涵,本文將從人與自然的相處做論述,在原住民族狩獵的過程中,體認到人與自然之間如何取得平衡,感受山林之間生生不息的活力。


《臺灣文獻》季刊72卷第2期目錄
【研究論文】
1.源成農場的糖業經營與農民爭議(1910-1944)/何鳳嬌
2.海外雄飛—高雄商業學校與日本南進政策/歐素瑛
3.綠島新生訓導處陳華「再叛亂案」研究(1953-1955)/謝英從
【田野調查與史料介紹】
1.高雄市茂林區在地原住民社群之藝術表達與象徵母題/王美青
【書評與研究討論】
1.圓照寺敬定法師對臨濟宗七塔派法脈的承續/邱敏捷
2.東排灣人的打獵故事:評亞榮隆.撒可努《山豬、飛鼠、撒可努》/王冠鈞


展售處:
※國家書店松江門市,地址:臺北市松江路209號1樓,電話: 02-25180207
https://www.govbooks.com.tw
※五南文化廣場臺中總店,地址:臺中市中山路6號(火車站旁),電話:04-22260330
https://www.wunanbooks.com.tw
※本館史蹟大樓1樓販賣部,亦可購得本館出版之各類書籍,地址:南投縣南投市中興新村光明1路256號,電話:049-2316881轉168,歡迎讀者洽購。

 

館藏介紹

《日據時期臺灣拓殖株式會社文書中譯本第一輯》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臺灣拓殖株式會社文書」2,989卷,為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南進政策」的重要史料。臺灣拓殖株式會社(簡稱臺拓)於1936年12月5日正式營業的國策公司,為臺灣總督府及日臺民間合資的機構,扮演推動臺灣工業化,以及向華南、南洋貿易發展的重要角色。經營項目從農、林、水產、礦業、工業、土地,到移民及拓殖供應等,無所不包;營業據點遍及今臺灣、南海諸島、廣東、越南、菲律賓、泰國、新加坡、印尼等地。
《臺灣全志‧卷三‧住民志‧人口篇》
書名:《臺灣全志‧卷三‧住民志‧人口篇》
著者:王德睦、楊靜利、劉一龍
出版: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出版日期:2011年12月
ISBN:978-986-03-0283-7
定價:新臺幣240元

簡介:
  本篇內含綜說、人口轉型與人口成長、婚姻與家庭、人口組成與分布、人口遷移、人口趨勢、結語共七章。

  在多數的期間,臺灣的境外遷移很少,百年來的人口增加與年齡組成變化,主要是因為生育率與死亡率的變化,也就是人口轉型所造成。直至1980年代末期,人口在地理位置的流動成為社會普遍現象。臺灣目前已處於超低生育率,而人口持續老化,未來人口將轉為負成長。

展售處:
※國家書店松江門市。臺北市松江路209號1樓,02-25180207
https://www.govbooks.com.tw
※五南文化廣場臺中總店。臺中市中區中山路6號,04-22260330
https://www.wunanbooks.com.tw
※本館史蹟大樓1樓販賣部,亦可購得本館出版之書籍,地址:南投縣南投市中興新村光明一路256號,電話049-2316881轉168,歡迎洽詢。
《臺灣全志‧卷二‧聚落篇》
書名:《臺灣全志‧卷二‧聚落篇》
著者:吳育臻
出版: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出版日期:2010年11月
ISBN:978-986-02-5193-7
定價:新臺幣325元

簡介:
  本篇企圖呈現臺灣的聚落特色。第一章為綜說,先以引言說明本書章節架構的編排,接著從臺灣的聚落研究史切入,並依時代順序敘述清代的聚落書寫、日治時代的聚落研究以及戰後的聚落研究。

  第二章為臺灣的村落景觀,村落景觀可從平面和立體兩個面向來看,前者是指村落形態,後者是指村落的住屋型式,村落形態在聚落地理上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一地村落的集村或散村形態,其形成的緣由經常代表了該地的區域特性。

  第三章為臺灣早期的都市發展,本章時代斷在清代和日治時代,描述西部沿海鄉街市鎮群、台地平原鄉街市鎮群、西部沿山鄉街市鎮群這一系列南北縱貫的鄉街市鎮,其發展的緣由與特徵,並以個案的方式顯現個別的發展概況。

  第四章為臺灣各區的聚落體系,本章以人口資料的變動,來探討臺灣各區各鄉鎮的發展情形,因著時代的差異、發展因子的變動而有不同的發展狀況,內容依據臺灣的都市計畫分區,分為東部、北部、中部、南部和金馬地區。

  第五章是臺灣的都會區,首先敘明臺灣的都市化歷程與都會區的形成,接著分述各都會區的發展過程,包括臺北基隆大都會區、桃園中壢大都會區、新竹次都會區、臺中彰化大都會區、嘉義次都會區、臺南大都會區和高雄大都會區。

展售處:
※國家書店松江門市。臺北市松江路209號1樓,02-25180207
https://www.govbooks.com.tw
※五南文化廣場臺中總店。臺中市中區中山路6號,04-22260330
https://www.wunanbooks.com.tw
※本館史蹟大樓1樓販賣部,亦可購得本館出版之書籍,地址:南投縣南投市中興新村光明一路256號,電話049-2316881轉168,歡迎洽詢。

2021年5月份圖書期刊新進一覽表
  2021年5月份編目上架之圖書計65種74冊、期刊計20種20冊,內容涵蓋本館近期蒐藏及採集入館圖書。

《泰雅族msbtunux的美麗與哀愁~頭角與奎輝部落KButa世系群家族史》
  《泰雅族Msbtunux的美麗與哀愁~頭角與奎輝部落KButa世系家族史》一書係由泰雅人執筆,從部落族人的觀點出發,記錄桃園地區頭角與奎輝部落的泰雅族馬卡那奇支系KButa世系群的家族史,此區多數家族因1960年代石門水庫之興建,經歷三次集體遷徙的經驗,以百年經驗為主要縱軸,透過石門水庫淹沒地區的遷徙,貫穿過去、現在與未來。頭角與奎輝部落世系家族史有如近代臺灣原住民族社會的縮影,可以看到原住民族社會在現代化過程中的演變,國家政策對原住民族部落發展的巨大影響,以及原住民族社會對應到整體社會變化需面臨的掙扎與努力。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發 行 人張鴻銘
行政指導劉澤民
總 編 輯林明洲
執行編輯楊絲羽
編輯小組劉仁翔、謝東勝、詹梓陵、洪明河
到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