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到主內容區
:::
展覽 近期活動悅讀檔案 民俗文物小常識 臺灣人‧臺灣事 新書出版 館藏介紹 館務訊息 各期電子報 反應意見 訂閱/取消 Facebook粉絲頁 另開視窗
:::

臺灣人‧臺灣事

圖1:徐傍興博士文物紀念館(來源:屏東縣內埔鄉公所網站)
圖1:徐傍興博士文物紀念館(來源:屏東縣內埔鄉公所網站)

奉獻教育、推展棒運的杏林良醫─徐傍興(1909.1.29-1984.8.3)

文 / 郭佳玲(摘錄自《臺灣全志》卷十三人物志•社會與文化篇)

  徐傍興,明治42(1909)年出生於今屏東縣內埔鄉。少時入書房學習漢文,奠下漢學基礎;大正5(1916)年入內埔公學校初等科,大正11 (1922)年入同校高等科;大正13(1924)年考入高雄州立高雄中學校,畢業後於昭和5(1930)年考入臺灣總督府臺北醫學專門學校。昭和9(1934)年徐氏自臺北醫學專門學校畢業,旋入附屬醫院臺北赤十字醫院實習;適值臺北醫學專門學校於昭和11(1936)年移管為臺北帝國大學的附設醫院,故徐氏遂轉至臺北帝大醫學部繼續從事研究工作,並在附屬醫院第一外科擔任助手,接受澤田平十郎有關外科手術的指導;昭和19(1944)年以「臺灣地方性甲狀腺腫瘤疾病之研究」論文,獲臺北帝國大學醫學博士,並獲臺北帝大醫學部授予講師資格,在臺北帝大附屬醫院亦是最早擔任外科專業醫師的臺灣人(註1)。

  二次大戰結束後,杜聰明奉命接管原稱臺北帝國大學醫學部的「臺灣大學醫學院」,民國34(1945)年12 月徐氏接任外科主任,同時聘為臺灣大學醫學院副教授,2 年後(1947)改聘為教授。民國39(1950)年臺灣大學校長傅斯年改臺灣大學醫學院附屬醫院為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然而,直屬徐氏管理的外科病房卻於該年爆發破傷風感染事件,雖未造成嚴重災情,但徐氏為負起責任,辭去臺大醫學院教授及外科主任職務(註2)。

  離開臺大的徐氏,於民國40(1951)年,在臺北市長安西路140 號開設臺北徐外科醫院,主治胃、十二指腸、膽,以及甲狀腺腫瘤等疾病。由於醫術遠近馳名,求診病人甚多,其中亦有不少來自中南部的病患。為了方便中南部鄉親就醫,徐氏於民國43(1954)年,在高雄開設高雄徐外科,由取得日本名古屋大學醫學博士之堂弟徐富興負責高雄徐外科的院務。其後,臺北徐外科為擴大經營,遂於民國46(1957)年遷往臺北市南京西路163 號,成為當時臺灣最大的私人連鎖醫院,與臺大、榮總、三總等公營醫院並稱為臺灣四大醫院(註3)。

  民國49(1960)年,徐氏出任中山牙醫專科學校校長,直至民國60(1971)年辭職。任職中山醫專校長期間,有感於當年隻身往返高雄求學之苦,乃決定在故鄉創立一所具有師生宿舍的中學,聘請優良老師任教,以提升學生程度,在各方人士協助下,於民國50(1961)年獲臺灣省教育廳准予立案,成立「私立美和初級中學」,並出任董事長一職;民國54(1965)年增設高中部,再改校名為「臺灣省屏東縣私立美和中學」(註4)。其後,徐氏為支持臺灣的棒球運動發展,於民國59(1970)年成立美和青少棒隊,先後獲得全國選拔賽冠軍16 次與世界杯冠軍賽6 次;民國62(1973)年再成立美和青棒隊,亦先後獲得全國選拔賽冠軍14 次與世界杯冠軍賽6 次。球員們在學校享受全額獎學金,上午正常上課,下午練球,對臺灣棒球人才的培育貢獻良多,而美和中學不論是青少棒或青棒隊,皆得過多次世界冠軍,故被譽為臺灣棒球運動的火車頭(註5)。美和中學創立4 年後,徐氏感覺到醫學技術日新月異,大型綜合醫院不斷增加,對於護理人員的需求也益切,因此積極邀請地方賢達參與,在美和中學附近創立美和護專(註6)。

  民國73(1984)年,徐氏因第二度中風辭世。由於徐氏醫德高尚,又陸續創辦美和中學、美和護專,以及成立美和青少棒隊、美和青棒隊,在醫界及運動界有不少貢獻。為了表達對徐氏的懷念,徐氏後代遂將徐氏宗祠闢為徐傍興文物紀念館,民國92(2003)年,「徐傍興博士文物紀念館」成立於屏東縣內埔鄉美和村海平路上,主要展示徐氏生前的衣物、書籍、行醫器材,以及推展棒球運動的照片,並推廣美和村的文化及藝術內涵(註7)。

註1:蔡明坤,《徐傍興與他的志業(1909-1984):以美和棒球隊為例》(臺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2004),頁10-11;宋美盈,〈徐傍興與臺灣六堆客家發展〉(臺北: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頁13-23。
註2:郭維雄,〈徐傍興博士〉,收入曾喜城總編輯,《徐傍興博士紀念文集》(屏東:屏東縣屏東平原鄉土文化協會,2003),頁113-115。
註3:蔡明坤,《徐傍興與他的志業(1909-1984):以美和棒球隊為例》,頁12-13;郭維雄,〈徐傍興博士〉,收入曾喜城總編輯,《徐傍興博士紀念文集》,頁116。
註4:劉盛興,《六堆客家鄉土人物誌》(屏東:屏東縣立文化中心,1996),頁85-88;宋美盈,〈徐傍興與臺灣六堆客家發展〉,頁28-30。
註5:宋美盈,〈徐傍興與臺灣六堆客家發展〉,頁85-93;曾寬,《故鄉:大將徐傍興博士》(屏東:曾寬/ 臺北六堆客家會聯合出版,2007),頁294-295;編輯部,〈他種樹‧ 大家涼:訪徐旦隣談徐傍興博士〉,《客家風雲雜誌》3(1987.12),頁74-75。
註6:宋美盈,〈徐傍興與臺灣六堆客家發展〉,頁28-30。
註7:曾喜城,〈「徐傍興博士文物紀念館」的理想〉,收入曾喜城總編輯,《徐傍興博士紀念文集》,頁2-7。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發 行 人張鴻銘
行政指導黃宏森
總 編 輯林明洲
執行編輯楊絲羽
編輯小組劉仁翔、謝東勝、詹梓陵、洪明河
至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