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到主內容區
:::
展覽 近期活動悅讀檔案 民俗文物小常識 臺灣人‧臺灣事 新書出版 館藏介紹 館務訊息 各期電子報 反應意見 訂閱/取消 Facebook粉絲頁 另開視窗
:::
 

近期活動

臺灣文獻講座:講諺語談臺灣歷史
演講主題:講諺語談臺灣歷史
主講人:戴寶村秘書長(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退休教授,現任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秘書長)
時間:2021年8月19日(四)14:00-16:00
地點:本館文獻大樓3樓會議室

  戴秘書長以「講諺語談臺灣歷史」作為主題,說明臺灣諺語形式內容豐富多樣各地流傳,是庶民大眾生活經驗文化的累積。諺語為便於順口好記而帶有音韻文學美感,也呈現非文本主流的歷史面相和史觀,諺語並常帶有集體心態的哲理思維。

  本次演講將選取比較有歷史蘊涵的臺灣諺語,依時序講談臺灣的海島風土、唐山過臺灣的移民開拓、清治時期的政治與社會動態,進而到日本統治至戰後的臺灣風貌,另選取有代表性的諺語說明臺灣的民俗與信仰。從「心適」(趣味)的諺語認識臺灣「心識」的歷史。精彩可期,歡迎社會各界蒞臨聽講。

  請至本館報名系統線上報名,網址https://www.th.gov.tw/signup/。現場座位限50人,敬請提早入座。因應新冠肺炎疫情,若講座延期舉辦,將於本館網頁與粉專公告相關事宜。

  本年度臺灣文獻講座6場次講題及時間詳如附表。
原住民族專題系列講座:當代原住民族創作歌謠的世代、場域與展演
專題名稱:當代原住民族創作歌謠的世代、場域與展演
主講人:劉智濬(中臺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專任副教授)
時間:2021年8月12日(四)14:00~16:00(13:30 開放入場)
地點:國史館4樓大禮堂(臺北市中正區長沙街1段2號)

內容簡介:
  本次講題,將運用胡德夫等原住民族歌謠創作者的口述敘事,結合他們的歌謠作品,從世代、場域、展演等面向,探討1970年代至2000年之間原住民族歌謠創作與展演的歷程。在時間上,這個歷程跨越了1970年代的民歌運動、1980年代的原運、1990年代的原住民族入憲,以及2000年起原住民族歌手成為金曲獎得主;在空間上,這些歌謠的展演往返於都市酒家、咖啡廳、工地、原運街頭、救國團、家鄉部落之間。這些歌謠創作與展演,可以理解為原運的先聲與延續,更連動了臺灣社會的族群關係與原民族身分建構。



歡迎有興趣者,蒞臨參加,相關報名方式,請逕上國史館網站查詢。https://www.drnh.gov.tw/p/412-1003-163.php?Lang=zh-tw

 

悅讀檔案

譯介安藤盛的〈蕃人日本化的悲哀〉-上
  安藤盛(1893-1938)生於日本大分縣,約於1912年來臺,後進入臺灣新聞界工作,1922年離臺。1935年他以佐久間左馬太的「五箇年理蕃計畫」的討蕃戰爭為主題而出版《或る討伐隊員の手記》(某個討伐隊員的手記)。該書諷刺討蕃戰爭及文明與野蠻的定義,並有批判資本家及總督之處。上市一週後,當局以他「描寫臺灣生蕃討伐隊員的放縱不穩的行動」而妨害安寧秩序為理由,遭禁止發售(註1)。

  安藤盛出版一系列有關臺灣、華南及南洋的小冊子,於卷頭發表其大致觀點如下:
今日之臺灣輿論受到箝制,而沒有真正的輿論。這是反時代的現象。且日本方面也不知道臺灣的真相,更不要談對華南、南洋的瞭解了。雖偶爾有對臺灣、南洋的宣傳及介紹,但資料多有杜撰,或不出惡劣的企業功利企圖。因此該小冊子的目的在於真實的介紹臺灣及華南、南洋的實情。

  此篇選譯的〈蕃人日本化的悲哀〉涉及對總督府理蕃政策的批評,僅翻譯供眾參考(註2)。


〈蕃人日本化的悲哀〉

  蕃族十三萬六千人為可愛的武士道德保持者,比臺灣人更積極的從事日本化。喜愛穿著和服等,在白粉紅的豔麗化妝姿態下,日本化論者最後將使他們墮落滅亡。推行日本化,結果必須有不讓他們哭泣的準備。不經考慮便增強日本化,絕非使其幸福之道理。本稿描述教化之現狀並對其加以批判。

一、十三萬餘的蕃人
  臺灣有十三萬六千餘的生蕃人。社數及居住地點計726個,戶數22,900餘,種族有泰雅、賽夏、布農、鄒、排灣、阿美、雅美七族,其中稱泰雅、賽夏兩蕃為北蕃,其他為南蕃。其中,阿美族位於臺東、花蓮港兩廳之平地,雅美族居住於臺東廳一孤島紅頭嶼,其餘蟠踞於中央山脈直到4千公尺的高山一帶。

  臺灣的發現據說是在1千年以前,漢人之渡來是清順治18(1661)年(距今253年前)。因此居住於平地之先住民即蕃人逐漸退往山地,隱棲終老於交通困難之深山,故對蕃人而言,必定視漢人及日本人為仇敵,因為其疆域沒有理由就遭侵犯的緣故。

  綜觀自上帝創造人類之時代起直至今日為止,是鬥爭的歷史,經常是優越人種肆無忌憚的征服劣等人種。當劣等人種從順時呈現某種形式,當狂暴時呈現某種形式,不論何種時代都始終是征服者與被征服者之間的關係。

  臺灣的蕃族從功利的帝國主義觀點來看,實在是個不折不扣的麻煩者。然而以人類的方式來對待時,其本性純樸,多有可期望者。從日本的大局來看時,僅僅十二、三萬蕃人在生產方面幾乎不算什麼問題。然而從文明國日本的立場而言,將猙獰的該種族馴化為日本人時,是非常有趣的事。同時其結果也必然是對精神界的貢獻。

  然而今日的臺灣蕃政狀態如何?其努力真的能成比例的得到回報嗎?且其努力的方針是否正確呢?日本化的結果會如何呢?於重視朝鮮與臺灣兩國民族統治問題之同時,在另一個意義上,愛奴、生蕃兩種族之統治,絕不可輕率的漏過。

二、人口增加的傾向
  北海道的愛奴統治如幕府時代松前藩政,彷彿面臨西印度群島的西班牙一般。這符合卡爾·蘭普雷希特(Karl Lamprech)所謂的「文化高的民族接觸文化低的民族的場合會使其滅亡」原則,亦被認為是絕對的原則。如今學者費盡苦心地如何能讓愛奴族存續下去之事亦仄聞於耳。

  然而據說臺灣的蕃族由於衛生狀態不良以致死亡率比出生率還高。但整體而言,人口是增加的。衛生思想的普及雖較遲緩,但人口增加率必定是逐漸上升的。一方面在生產上進步,隨著貯蓄精神的涵養,生計也跟著豐裕起來,大正10(1921)年的人均貯金為十九圓九十錢,大正14(1925)年為二十三圓五十一錢,因此不難想像在生存上蒙受文化的恩澤之事。

  像這樣引導而來,不難想像在當局者方面經歷了相當的苦難。自明治29(1896)年起至大正14(1925)年止的三十年間因蕃害而倒下者實際上達六千一百零七人,其中一千七百九十二人為警視以下到隘勇等有關警務之內臺人犧牲者。

  此犧牲的一個結果,就是開鑿出總長二百三十里(903.9公里)的蕃社道路,此道路正可看成是理蕃上重要設施之物。

  理蕃之當否暫不過問,讓如此多數之同胞喪失生命於蕃山,雖可謂最終得以成就其名譽,但豈非形容太過?因此今日舉其諄諄教誨之實效者,為現任為政者之重大責任。

  縱使如此,千古斧鉞不入之大森林下,由於討蕃或蕃害而慘死人們的悲哀,遂樹立一小座木製墓標「且任由風雨而腐蝕」,面對此景,實在無法不潸然淚下。

  總之,不論理蕃策也好,撫蕃策也罷,就是受到蕃害之刺激而急著去統一平定的緣故。一方面是日本人的潔癖性、急躁等使討蕃事業成為大規模,甚至到達使佐久間總督視其為畢生之事業的地步。突起急躁的日本人癖性,在今日的理蕃上也明顯的表現出來。

三、總督府的理蕃方針
  現在的撫育在授產上有水田、畜牧、養蠶、栽種甘蔗及芭蕉、菸草,並獎勵貯金,於教化上重點在於蕃童教育、自助機關、國語普及。尚且在醫療、交易、觀光,以及幻燈片等的便利下,做出不少的努力。

  而對於今後的理蕃,總督府當局的意志,大致皆如下所述。今後的理蕃在奠基並推動撫育之同時,亦必須促進未歸順蕃之解決。即將彼等從原始的遊牧時代導向農耕時代,積極的授與產業,涵養經濟觀念,以圖提升並安定生活,相信此屬於理蕃上最重要事項。然而即使物質上的指導能夠順利的進行,但精神方面的教化未能隨之並進時,則恰等於造形而不入魂之形骸一般。是以精神的啟發屬於最重要之事,應與物質方面之指導並行。尤其是彼等蕃族的解決最要使其迅速進行的是蕃社的集團。即在於讓彼等集團移住到農耕適地以絕對的確保其生活之安定。若不改變彼等從來慣習的輪耕,則蕃地之經濟利用也將全部淪為紙上空談,至於如防止國土之崩壞、建立治水計畫等,實在難以期待。然而本集團並非一朝一夕之事業。必須採取以下的方法:仔細並充分考量蕃社的狀態及其移住地,先從容易移住的蕃社開始逐漸實施,於各要地建設模範的蕃社,再引導其餘之人移住(臺灣警察概要)。

  從以上看來,明顯可知授產、教化的並行是必要的,尤以教化事業為難中之難,因此必須將其重要性置於物質方面以上來考量。

  若這樣的話,讓我們來看一看總督府的教化蕃人策略是如何呢。

四、不經意的接觸時
  現在的蕃人教化並非掌管一般學校的內務局文教課的範圍,而成為警務局理蕃課的事業。此為繼承蕃政統一之方便而來的產物,但舉凡一切皆消極的委諸司法行政官之手這方面,不得不說是有缺陷的。尤其是針對異族,那些低級的未開化人,至少必須要有通事吳鳳炙熱的犧牲精神(吳鳳是清朝時代為矯正阿里山蕃獵首惡習而提供自己首級的偉人)。即使沒有吳鳳的熱誠,也必須以可準據此熱誠的人類愛才行。

  蕃人不像文明人那樣在精神方面有墮落的現象。精神方面未曾墮落這件事,就是重然諾、堅義理、人情濃厚、不說謊、有仇必報,此為我昔日武士之氣質。與其說我們教導他們,倒不如說他們教我們的比較多。

  欲教化有強烈武士習慣的蕃人,若說應以何事為首,則在於引導至所謂的「文明」圈內。既然文明也會引導至現代物質文明,則難免充斥虛偽隱瞞、花柳病,隨之於得與失間,其差異究竟有多少?

  或許接觸開化人(最初為臺灣人)的蕃人因而得到花柳病,在生理上出現退化而非進化的現象。世界上的原始民族最初遭逢其他民族時,多半會罹患各種疾病。接著到達前述卡爾·蘭普雷希特(Karl Lamprech)所謂的「文化高的民族接觸文化低的民族的場合會使其滅亡」的地步。

  幸好現狀是蕃人人口有增加的傾向,若不經意的接觸時,或許最後會呈現滅亡的現象也未可知。即使以生理學的例子說來,據說未開化人的肺臟抵抗結核病的能力弱於文明都市的住民。蕃人當然難免這種現象。

  進行教化事業時,若不周延的考量其種族的幸福、種族的存續時,其結果至少反而會終結於罪惡之中。

  過去太過於急速日本化。日本化的悲哀!實在是國家的悲哀!


  〈下期續刊載 安藤盛,〈蕃人日本化の悲哀〉-下(第五節至末節)〉

註1:安藤盛,〈蕃人日本化の悲哀〉,《臺灣.南支.南洋パンフレット(17)》,臺北市:拓殖通信社,1926。
註2:張家禎,〈日本統治時代前期の臺灣先住民像—安藤盛、忠村古峽を中心に〉《天理臺灣學會2015年第25回紀念研究大會》。
 

民俗文物小常識

旱煙桿
旱煙桿
  人類抽菸的記載,最早是1492年哥倫布發現新大陸時見到印第安土著抽菸。菸草在十六世紀末明代萬曆年間,由菲律賓的呂宋島傳入中國,最初只在廣東福建兩省少量種植,以旱煙管或水煙袋抽吸。
 

臺灣人‧臺灣事

奉獻教育、推展棒運的杏林良醫─徐傍興(1909.1.29-1984.8.3)
奉獻教育、推展棒運的杏林良醫─徐傍興(1909.1.29-1984.8.3)
  徐傍興,明治42(1909)年出生於今屏東縣內埔鄉。少時入書房學習漢文,奠下漢學基礎;大正5(1916)年入內埔公學校初等科,大正11 (1922)年入同校高等科;大正13(1924)年考入高雄州立高雄中學校,畢業後於昭和5(1930)年考入臺灣總督府臺北醫學專門學校。昭和9(1934)年徐氏自臺北醫學專門學校畢業,旋入附屬醫院臺北赤十字醫院實習;適值臺北醫學專門學校於昭和11(1936)年移管為臺北帝國大學的附設醫院,故徐氏遂轉至臺北帝大醫學部繼續從事研究工作,並在附屬醫院第一外科擔任助手,接受澤田平十郎有關外科手術的指導;昭和19(1944)年以「臺灣地方性甲狀腺腫瘤疾病之研究」論文,獲臺北帝國大學醫學博士,並獲臺北帝大醫學部授予講師資格,在臺北帝大附屬醫院亦是最早擔任外科專業醫師的臺灣人(註1)。

  二次大戰結束後,杜聰明奉命接管原稱臺北帝國大學醫學部的「臺灣大學醫學院」,民國34(1945)年12 月徐氏接任外科主任,同時聘為臺灣大學醫學院副教授,2 年後(1947)改聘為教授。民國39(1950)年臺灣大學校長傅斯年改臺灣大學醫學院附屬醫院為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然而,直屬徐氏管理的外科病房卻於該年爆發破傷風感染事件,雖未造成嚴重災情,但徐氏為負起責任,辭去臺大醫學院教授及外科主任職務(註2)。

  離開臺大的徐氏,於民國40(1951)年,在臺北市長安西路140 號開設臺北徐外科醫院,主治胃、十二指腸、膽,以及甲狀腺腫瘤等疾病。由於醫術遠近馳名,求診病人甚多,其中亦有不少來自中南部的病患。為了方便中南部鄉親就醫,徐氏於民國43(1954)年,在高雄開設高雄徐外科,由取得日本名古屋大學醫學博士之堂弟徐富興負責高雄徐外科的院務。其後,臺北徐外科為擴大經營,遂於民國46(1957)年遷往臺北市南京西路163 號,成為當時臺灣最大的私人連鎖醫院,與臺大、榮總、三總等公營醫院並稱為臺灣四大醫院(註3)。

  民國49(1960)年,徐氏出任中山牙醫專科學校校長,直至民國60(1971)年辭職。任職中山醫專校長期間,有感於當年隻身往返高雄求學之苦,乃決定在故鄉創立一所具有師生宿舍的中學,聘請優良老師任教,以提升學生程度,在各方人士協助下,於民國50(1961)年獲臺灣省教育廳准予立案,成立「私立美和初級中學」,並出任董事長一職;民國54(1965)年增設高中部,再改校名為「臺灣省屏東縣私立美和中學」(註4)。其後,徐氏為支持臺灣的棒球運動發展,於民國59(1970)年成立美和青少棒隊,先後獲得全國選拔賽冠軍16 次與世界杯冠軍賽6 次;民國62(1973)年再成立美和青棒隊,亦先後獲得全國選拔賽冠軍14 次與世界杯冠軍賽6 次。球員們在學校享受全額獎學金,上午正常上課,下午練球,對臺灣棒球人才的培育貢獻良多,而美和中學不論是青少棒或青棒隊,皆得過多次世界冠軍,故被譽為臺灣棒球運動的火車頭(註5)。美和中學創立4 年後,徐氏感覺到醫學技術日新月異,大型綜合醫院不斷增加,對於護理人員的需求也益切,因此積極邀請地方賢達參與,在美和中學附近創立美和護專(註6)。

  民國73(1984)年,徐氏因第二度中風辭世。由於徐氏醫德高尚,又陸續創辦美和中學、美和護專,以及成立美和青少棒隊、美和青棒隊,在醫界及運動界有不少貢獻。為了表達對徐氏的懷念,徐氏後代遂將徐氏宗祠闢為徐傍興文物紀念館,民國92(2003)年,「徐傍興博士文物紀念館」成立於屏東縣內埔鄉美和村海平路上,主要展示徐氏生前的衣物、書籍、行醫器材,以及推展棒球運動的照片,並推廣美和村的文化及藝術內涵(註7)。

註1:蔡明坤,《徐傍興與他的志業(1909-1984):以美和棒球隊為例》(臺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2004),頁10-11;宋美盈,〈徐傍興與臺灣六堆客家發展〉(臺北: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頁13-23。
註2:郭維雄,〈徐傍興博士〉,收入曾喜城總編輯,《徐傍興博士紀念文集》(屏東:屏東縣屏東平原鄉土文化協會,2003),頁113-115。
註3:蔡明坤,《徐傍興與他的志業(1909-1984):以美和棒球隊為例》,頁12-13;郭維雄,〈徐傍興博士〉,收入曾喜城總編輯,《徐傍興博士紀念文集》,頁116。
註4:劉盛興,《六堆客家鄉土人物誌》(屏東:屏東縣立文化中心,1996),頁85-88;宋美盈,〈徐傍興與臺灣六堆客家發展〉,頁28-30。
註5:宋美盈,〈徐傍興與臺灣六堆客家發展〉,頁85-93;曾寬,《故鄉:大將徐傍興博士》(屏東:曾寬/ 臺北六堆客家會聯合出版,2007),頁294-295;編輯部,〈他種樹‧ 大家涼:訪徐旦隣談徐傍興博士〉,《客家風雲雜誌》3(1987.12),頁74-75。
註6:宋美盈,〈徐傍興與臺灣六堆客家發展〉,頁28-30。
註7:曾喜城,〈「徐傍興博士文物紀念館」的理想〉,收入曾喜城總編輯,《徐傍興博士紀念文集》,頁2-7。
 

新書出版

《原住民族與二二八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書名:《原住民族與二二八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著者:張尹嚴、陳慧先、杜宜蓁、林志興、蕭明治、吳俊瑩、林素珍、謝若蘭、尤哈尼.伊斯卡卡夫特
出版: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出版日期:2021年6月
ISBN:978-986-0724-27-1
定價:新臺幣250元

簡介:
  本論文集收錄原住民族與二二八學術研討會發表的9篇論文,按其發表場次編輯。9篇論文稿都是臺灣原住民族領域專家學者針對此次研討會提出最新個人研究成果,於會後彙編專輯出版,以提供有志研究臺灣史人士參考。內容含括原住民族對二二八事件之角色與處境、事件前後原住民族動態、原住民族菁英心態轉折脈絡、相關新史料及事件前後原住民族與漢人之關係等議題,藉由學者專家的觀點,以及設身處地的態度,彰顯原住民族在二二八事件中的角色與重要性,並能增進國人對原住民族歷史傷痕的理解,進而啟發更多的反省與思考。

展售處:
※國家書店松江門市。臺北市松江路209號1樓,02-25180207
https://www.govbooks.com.tw
※五南文化廣場臺中總店。臺中市中區中山路6號,04-22260330
https://www.wunanbooks.com.tw
※本館史蹟大樓1樓販賣部,亦可購得本館出版之書籍,地址:南投縣南投市中興新村光明一路256號,電話049-2316881轉168,歡迎洽詢。
《臺灣總督府檔案原住民族土地目錄資料彙編》
書 名:《臺灣總督府檔案原住民族土地目錄資料彙編》
發行人:張鴻銘
編 譯:王學新
出版者: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出版日期:2021年6月
ISBN:9789860724141
定 價:實體書新臺幣550 元、電子書450元


  原住民族長久居住在臺灣這座島嶼上,但自17世紀以來,荷蘭、西班牙、漢人等外來族群接踵而至,原住民族土地不斷流失。清代末期,平地幾為漢人墾殖,日治時期現代國家權力侵入臺灣山地,武力征服。尤其,1895年臺灣總督府發布「官有林野及樟腦製造業取締規則」,規定「缺乏可證明所有權的山林原野,全為官方所有」,一舉否定原住民族對土地的自然主權。

  1945年中華民國「臺灣接管計畫綱要」第82條明定「日本佔領時代之官有、公有土地及其他應行歸公之土地,應於接管臺灣後,一律收歸國有」,直接繼承日本對原住民族土地的官有概念。因現代國家體制運作,總督府檔案保留諸多關於日治時期原住民族土地使用移轉的文件。本書以總督府檔案為基礎,除檔案內容明確有「蕃地」及鄰近蕃地者,或與土地政策有關,或具移民拓墾性質者外,還參採《臺灣堡圖集》所界定的蕃地,交叉檢索,重點逐件檢視,計蒐羅有關原住民族土地目錄9,247件。並將日治時期所頒布關於土地17種法令政策,以代碼標記該件檔案所依法規命令。對於當今還原原住民族土地變遷,追溯傳統領域的線索,提供第一手史料的目錄。

展售處:
※國家書店松江門市。臺北市松江路209號1樓,02-25180207
https://www.govbooks.com.tw
※五南文化廣場臺中總店。臺中市中區中山路6號,04-22260330
https://www.wunanbooks.com.tw
※本館史蹟大樓1樓販賣部,亦可購得本館出版之書籍,地址:南投縣南投市中興新村光明一路256號,電話049-2316881轉168,歡迎洽詢。
 

館藏介紹

《臺灣全志‧卷三‧住民志‧姓氏篇》
書名:《臺灣全志‧卷三‧住民志‧姓氏篇》
著者:黃世明、蕭新煌
出版: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出版日期:2011年12月
ISBN:978-986-03-0284-4
定價:新臺幣280元

簡介:
  華人傳統社會對於姓氏身份的認同,具有多元層次的連結想像,姓氏在政治經濟場域的勢力象徵,也是源衍流長的操作媒介。本篇旨在敘述經由姓氏所衍生的各種現象,包括與宗祠、宗親會、地方發展、政治、法律、國家等關係。

  本篇內含綜說、臺灣姓氏的源流與分布、臺灣地方社會的宗祠與宗親會之發展變遷、姓氏宗親的在地發展及其與民俗政治法律的關係、結語共五章。

展售處:
※國家書店松江門市。臺北市松江路209號1樓,02-25180207
https://www.govbooks.com.tw
※五南文化廣場臺中總店。臺中市中區中山路6號,04-22260330
https://www.wunanbooks.com.tw
※本館史蹟大樓1樓販賣部,亦可購得本館出版之書籍,地址:南投縣南投市中興新村光明一路256號,電話049-2316881轉168,歡迎洽詢。
《臺灣全志‧卷三‧住民志‧族群篇》
書名:《臺灣全志‧卷三‧住民志‧族群篇》
著者:蕭新煌、潘英海、王甫昌、邱彥貴、李廣均、王宏仁、張翰璧
出版: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出版日期:2011年12月
ISBN:978-986-03-0285-1
定價:新臺幣360元

簡介:
  在解嚴以後,臺灣社會的族群關係,已從原來的兩大省籍(本省人和外省人),轉變為四大族群(福佬、客家、原住民族和外省人)分立。

  本篇勾勒各族群的集體意識異同和浮沈,也間接證實2011年至過去20年來,因應臺灣政治民主化和朝野政黨權力輪替的大轉型,不時有族群動員,甚至製造出族群關係緊張之情事,其實是其來有自。

  本篇內含綜說、原住民族、福佬(或河洛)人、客家人、外省人、新住民、族群關係共七章。

展售處:
※國家書店松江門市。臺北市松江路209號1樓,02-25180207
https://www.govbooks.com.tw
※五南文化廣場臺中總店。臺中市中區中山路6號,04-22260330
https://www.wunanbooks.com.tw
※本館史蹟大樓1樓販賣部,亦可購得本館出版之書籍,地址:南投縣南投市中興新村光明一路256號,電話049-2316881轉168,歡迎洽詢。
《古情綿綿—老臺灣kám-á店特展專輯》
  《古情綿綿—老臺灣kám-á店特展專輯》一書係2005年2月本館(國史館臺灣文獻館)與南投縣民俗文物學會合辦「古情綿綿—老臺灣kám-á店特展」之展覽專輯,該展展出臺灣由日治末期至五、六十年代雜貨店的內涵,反映當時大眾生活風貌,所謂史料,不僅只有政府文書、官方檔案,民間生活的「痕跡」,自然也是史料,透過生活上留存的斑駁老舊物品,做生活歷史的追憶,能珍視現有的生活,增進人與人的互動與關懷。
2021年6月份編目上架之圖書
  2021年6月份編目上架之圖書計33種42冊、期刊計25種25冊,內容涵蓋本館近期蒐藏及採集入館書刊。
 

館務訊息

原住民族專題系列講座:臺灣原住民族的傳統文化與智慧
原住民族專題系列講座:臺灣原住民族的傳統文化與智慧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發 行 人張鴻銘
行政指導黃宏森
總 編 輯林明洲
執行編輯楊絲羽
編輯小組劉仁翔、謝東勝、詹梓陵、洪明河
到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