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到主內容區
:::
展覽 近期活動悅讀檔案 民俗文物小常識 臺灣人‧臺灣事 館藏介紹 館務訊息 各期電子報 反應意見 訂閱/取消 Facebook粉絲頁 另開視窗
:::

臺灣人‧臺灣事

臺灣棒球運動之推手

文/王振勳、盧胡彬、郭佳玲(摘錄自《臺灣全志》卷十三人物志•社會與文化篇)(註1)

  謝國城,今臺南市學甲區人,大正元(1912)年2月出生。大正8(1919)年,遷居日本東京,進入東京礫川小學就讀(註2)。高中就讀日本東京府立第五中學,留學期間,結識林獻堂等人,對於旅日臺灣留學先進所倡導的民族運動,十分認同,舉凡演講、遊行,無不參與。大學進入早稻田大學就讀,受聘為《臺灣新民報》特約記者,用「長萬里」的筆名撰寫專欄,評論時政,頗富盛名(註3)。昭和10(1935)年,早稻田大學畢業,先入日本「時事新報社」,旋轉「讀賣新聞社」,擔任政經記者。昭和12(1937)年,將反日文章編輯成書,為日本政府所不容,被迫辭去工作(註4)。

  1946年,攜眷回臺,出任臺灣大公企業公司總經理,並與朱昭陽、賴永祥等人一同籌設延平學院,228事件後,延平學院被迫解散(註5)。謝氏在228事件中,因擔任「新生臺灣建設研究會」副會長受到牽連,被囚禁3天(註6)。獲釋後,盡毀日記,從此絕口不談政治(註7)。1948年,擔任「臺灣省通志館」編纂。1949年,任職臺灣省合作金庫協理。1963年,與謝東閔、吳火獅創辦新光產物保險公司。1964年,升任臺灣省合作金庫常務理事。1969年,擔任新光產物保險公司總經理,當選增額立法委員。1970年,合庫退休,轉任新光產物保險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註8)。

  1948年,謝氏擔任臺灣省棒球協會常務理事(註9),展開其推展棒球之路。1953年12月至1954年1月,安排日本早稻田大學棒球隊第1次來臺親善訪問(註10);同年,代表臺灣參與亞洲棒球聯盟的籌組事宜,並舉行第1屆亞洲盃棒球賽,臺灣代表隊在與賽4隊中敬陪末座。在謝氏的努力下, 獲得第2屆的主辦權,後來因臺灣沒有標準場地而作罷(註11)。1956年,臺灣省棒球協會改組,中華全國棒球委員會成立,續任總幹事,決心普及棒球,將重心放在學校棒球的發展(註12)。

  1956年,安排日本早稻田大學棒球隊2度來臺訪問比賽。1959年,邀請關西六大學棒球聯隊訪臺比賽。1961年,舉辦第4屆亞洲盃棒球賽。1962年,大力促成第3屆世界業餘棒球錦標賽棒球冠軍的日本熊谷隊來華訪問。1963年,日本早稻田大學及慶應大學棒球隊應邀來臺參賽。1964年,日本早稻田大學棒球隊4度來臺訪問比賽。1965年12月,邀請王貞治回國,在臺中表演「金雞獨立」打擊法。1967年,日本早稻田大學棒球隊5度來臺訪問比賽(註13)。頻繁的中日棒球交流,以及舉辦國際賽事,助益國內棒球水準的提升。

  1968年,臺東紅葉棒球隊打敗來訪的日本球隊,轟動全臺,是臺灣棒球發展的關鍵(註14),讓棒球相關人士有進軍國際的動機(註15)。1969年8月,謝氏率領金龍少棒隊赴美參加世界少棒賽,奪得冠軍,凱旋歸國。1973年,中華民國棒球協會成立,膺任理事長。1974年,少棒、青少棒與青棒於同年獲得冠軍,是臺灣首度奪得世界三級棒球錦標賽「三冠王」佳績。謝氏熱心推動棒運,先後率中華民國少年棒球隊、青少年棒球隊、青年棒球隊參加世界大賽,所獲得世界冠軍:計少棒9次、青少棒9次、青棒5次(註16)。謝氏認為提升臺灣的棒球技術一定要多與國際交流,更認為運動員不能荒廢學業,應該提供暢通的升學管道,以延續運動生命,力陳教育部,爭取青棒國手的保送資格(註17)。

  1980年12月,因心臟病,逝世於臺北馬偕醫院。畢生致力於推展臺灣的棒球運動,為臺灣的棒球運動奠下穩固的根基。因此被臺灣棒球界尊稱為「少棒之父」(註18)、「棒球之父」,直至今日,謝氏雖已離開人世,但一年一度以「謝國城」為名的棒球比賽仍沿襲著其遺志,繼續扮演著臺灣少棒運動的推手(註19)。1981年6 月20 日,以表彰其功在國家,獲總統褒揚令「少有志節,深明民族大義;我棒球運動勃興,蜚聲國際,實由其致力特多,嘉其有志竟成,足為國人楷則」(註20)。2014年,謝氏入選臺灣棒球名人堂。


註1:摘錄自王振勳、盧胡彬、郭佳玲,《臺灣全志》卷十三人物志•社會與文化篇,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民國107年,頁129-131。
註2:文多彬、徐元民,〈披荊斬棘、棒壇導師〉,《臺灣百年體育人物誌》第四輯(2009.12),頁67。
註3:龔祖遂,〈謝國城(一九一二至一九八0)〉,《中外雜誌》63卷3期(1998.3),頁89。
註4:文多彬、徐元民,〈披荊斬棘、棒壇導師〉,頁68。
註5:謝仕淵、謝佳芬,《臺灣棒球一百年》(臺北:果實出版,2003),頁70。
註6:朱昭陽,《朱昭陽回憶錄:風雨延平出清流》(臺北:前衛出版社,1994),頁120。
註7:朱昭陽,《朱昭陽回憶錄:風雨延平出清流》,頁141-142。
註8:文多彬、徐元民,〈披荊斬棘、棒壇導師〉,頁68-70。
註9:中華民國棒球協會,《旋動歲月:臺灣棒球百年史》(臺北:中華民國棒球協會,2006),頁 95。
註10:文多彬、徐元民,〈披荊斬棘、棒壇導師〉,頁70。
註11:謝仕淵、謝佳芬,《臺灣棒球一百年》,頁71。
註12:陳嘉謀,〈臺灣棒球運動發展之研究(1945-1968)〉(臺東:國立臺師範學院教育研究體育教學碩士論文,2002),頁16。
註13:文多彬、徐元民,〈披荊斬棘、棒壇導師〉,頁68-69。
註14:王惠民,《紅葉的故事》(臺北:民生報出版社,1994),頁50-53。
註15:姚立業,《中華青、少棒發展史實》(臺北:健行文化出版社,1983),頁32-34。
註16:林抱石,〈謝國城(1912-1980)〉,《傳記文學》38卷3期(1981.3),頁145。
註17:〈為青棒國手保送升學 謝國城在立法院提質詢〉,《聯合報》,1979年10月3日,第5版;〈青棒雙殺改判保送〉,《聯合報》,1979年10月4日,第5版。
註18:張敬果主編,《中華民國少年、青少年、青年棒球發展史實》(臺北:九鼎出版社,1983),頁 8。
註19:謝仕淵、謝佳芬,《臺灣棒球一百年》,頁70-73。
註20:國史館編印,《中華民國褒揚令集續編( 二)》(臺北:國史館,1992),頁190。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發 行 人張鴻銘
行政指導黃宏森
總 編 輯林明洲
執行編輯楊絲羽
編輯小組劉仁翔、謝東勝、詹梓陵、洪明河
至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