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到主內容區
:::
展覽 近期活動悅讀檔案 民俗文物小常識 臺灣人‧臺灣事 新書出版 館藏介紹 館務訊息 各期電子報 反應意見 訂閱/取消 Facebook粉絲頁 另開視窗
:::

臺灣人‧臺灣事

圖1:杜聰明像(來源:維基百科)
圖1:杜聰明像(來源:維基百科)

樂學至上,研究第一的臺灣醫學史巨人─杜聰明(1893.8.25-1986.2.25)

文 / 盧胡彬(摘錄自《臺灣全志》卷十三人物志•社會與文化篇)

  杜聰明,號思牧,今新北市三芝區人,光緒19(1893)年8月25日出生。明治34(1901)年,隨兄長學習漢學。明治36(1903)年,入學滬尾公學校,明治42(1909)年,第1名畢業,4月考取臺灣總督府醫學校,當時雖勇奪榜首,卻因體格檢查被評為「丙下」,差點無法入學,從此奮發鍛鍊身體(直至耄耋之年,未曾間斷棍棒體操與冷水浴)(註1)。大正3(1914)年,第1名畢業於臺灣總督府醫學校,放棄高薪醫員工作,立志朝細菌學發展,被任命為臺灣總督府研究所雇員,協助技師小泉丹做研究工作(註2)。

  大正4(1915)年,自費赴日本京都帝國大學留學,成為賀屋隆吉校長兼師長的學生,研究內科學。大正5(1916)年9月,轉入森島庫太教授所創藥物學教室做研究。大正10(1921)年10月,返臺上任臺灣總督府醫學專門學校助教授兼臺灣總督府中央研究所技師。大正11(1922)年,榮升為臺灣總督府醫學專門學校教授;同年12月,日本京都帝國大學正式授予醫學博士證書,在當時轟動了整個臺灣社會,被認為是臺灣子弟最高榮譽(註3)。

  大正14(1925)年,以臺灣總督府在外研究員身分,從基隆出發公費留學歐美。大正15(1926)年,代表臺灣總督府出席在美國費城舉行的「世界麻醉教育會議」;同年7月,上臺發表臺灣鴉片漸禁制度的演說;同月離開紐約往德國遊學,途中遊歷英國、法國、荷蘭,在德國漢堡大學藥理學教室做研究,半年後發表1篇論文。昭和2(1927)年,前往英國參觀並調查英國醫學教學制度,後至法國巴黎大學藥理學教室做研究及參觀遊覽,同時也遊歷瑞士、義大利等地。昭和3(1928)年3月,離開巴黎,4月返回臺灣。返臺後,臺灣總督府囑託開始研究鴉片;6月前往朝鮮、滿洲及上海調查鴉片癮者問題;7月1日在《臺灣民報》發表〈漢醫醫院設立計畫〉;9月2日起,在《臺灣民報》上發表〈以漢醫學研究方法參考〉系列長文。

  昭和4(1929)年3月,與邱賢添至愛愛寮開始治療鴉片癮者;8月,向臺灣總督府提出《鴉片癮者矯正治療醫院設置建議書》。昭和5(1930)年1月,成立臺灣總督府臺北更生院,擔任醫局長。昭和11(1936)年1月,臺北帝國大學醫學部成立後,應聘為教授兼臺北帝國大學附屬醫學專門部教授;昭和12(1937)年8月,於滿洲大連市獲頒「第10屆日本學術協會賞」。昭和14(1939)年10月,擔任第13屆日本藥理學會會長,在臺主持學術會議。昭和15(1940)年5月,在臺北創設私立芙蓉國語講習所,教育鴉片癮者。昭和16(1941)年7月,擔任皇民奉公會臺北州支會生活部長。

  1945年10月,臺灣省成立戒菸所,擔任所長接收臺北更生院;11月受聘為國立臺灣大學校務委員會常務委員,負責接收臺北帝國大學醫學部、醫學專門部、臺北帝國大學附屬醫院、熱帶醫學研究所、日本赤十字社臺灣支部及支部醫院等機構,並協助由羅宗洛為首的接收團完成接收工作;11月25日,舉行在職25週年慶祝會,除出專輯紀念外,更將紀念金全數捐出做為獎學金;12月擔任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院長兼第一附屬醫院院長及熱帶醫學研究所所長等職務。更於許多機構中擔任負責人或委員,對於協助政府推動戰後的建設有極大貢獻。

 1946年7月,當選臺灣醫學會會長;8月於臺灣省立戒菸所完成鴉片癮者治療,結束長達17年的鴉片矯正職務;9月當選國民參政會第4屆參政員。1947年2月,任228處理委員會委員;3月被臺灣大學校長陸志鴻免除臺灣大學醫學院院長職務;5月16日,臺灣省政府成立,被行政院長張群任命為省政府委員。1948年,前往中國大陸考察教育,並到北京大學演講;4月,臺灣大學校長傅斯年再聘為第3任臺灣大學醫學院院長;12月7日至1949年1月19日,代理臺灣大學校長,向臺灣銀行借出舊臺幣做為經費,其後以新臺幣還清,為臺灣大學獲取許多經費做建設之用。

  1950年12月,以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簡稱WHO)獎助金,前往美國、歐洲進行教育考察。1953年7月14日,發起「還曆紀念獎學金計畫」;7月31日卸任臺灣大學醫學院院長。1954年7月,籌備創立高雄醫學院;8月,設立「杜聰明還曆紀念獎學金」;10月,高雄醫學院舉行第1屆開學典禮。1955年8月,出版《杜聰明言論集》第1輯。1958年9月,高雄醫學院創辦「山地醫師醫學專修科」(招生2屆,共60名)。1959年10月,出版《中西醫學史略》。1960年10月,慶祝執教40周年,且由葉炳輝、許成章共著,出版傳記《南天的十字星》。1963年6月,出版《杜聰明言論集》第2輯。1967年2月,成立「財團法人杜聰明博士獎學金管理委員會」;3月,第3次赴歐美考察醫學教育。1968年12月25日,日本天皇贈勳二等瑞寶章。1969年2月,出席二等瑞寶章頒贈典禮。1971年4月,卸任臺灣醫學會會長,改任名譽理事長;9月,出版《中醫藥學評論》;10月,出版《杜聰明言論集》第3輯。1972年8月22日,適逢80歲農曆生日,出版《回憶錄》。1977年8月,出版《杜聰明言論集》第4輯。1978年2月,因急性膀胱炎及舊腫瘤發炎,住進臺大醫院。1982年5月,因膀胱病變及其他慢性疾病,長期住進臺大醫院908號病房;8月25日,親友及門生特別為其舉辦90歲盛大慶祝晚會,同日出版《杜聰明言論集》第5輯。1986年,病逝於臺大醫院(註4)。

  杜氏以「樂學至上,研究第一」的精神,專心致力臺灣產蛇毒、鴉片及中藥方面之研究,成績卓越,聞名中外。後起之秀,在其指導下,由藥理學教室發表學術論文約有400篇,先後獲得醫學博士學位者不下40人(註5)。這位臺灣醫學史上的巨人,對臺灣醫學發展的影響長留迄今(註6)。

註1:〈為臺灣醫學奉獻一生:杜聰明(1893-1986)〉,莊永明著,《臺灣百人傳2》(臺北:時報出版公司,2000),頁44-45。
註2:〈杜聰明大事記〉,杜淑純編輯,《臺灣現代醫學之父:杜聰明博士留真集》(臺北:財團法人杜聰明博士獎學基金會,2011),頁20。
註3:楊玉齡,《一代醫人杜聰明》(臺北:天下遠見雜誌公司,2002),頁88。
註4:〈杜聰明大事記〉,頁20-22。
註5:〈杜聰明先生事略〉,杜祖智編輯,《杜聰明先生榮哀錄》(臺北:財團法人杜聰明博士獎學基金會,1986),頁2-3。
註6:杜淑純編輯,《杜聰明醫學博士120歲冥誕紀念專刊》(臺北市:財團法人杜聰明博士獎學基金會,2013)。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發 行 人張鴻銘
行政指導黃宏森
總 編 輯林明洲
執行編輯楊絲羽
編輯小組劉仁翔、謝東勝、詹梓陵、洪明河
至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