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到主內容區
:::
展覽 近期活動悅讀檔案 民俗文物小常識 臺灣人‧臺灣事 新書出版 館藏介紹 館務訊息 各期電子報 反應意見 訂閱/取消 Facebook粉絲頁 另開視窗
:::
 

近期活動

原住民族專題系列講座:西拉雅族岡仔林部落的記憶與再現
專題名稱:西拉雅族岡仔林部落的記憶與再現
主講人:謝若蘭(東華大學原住民民族學院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教授、原住民族國際事務中心主任)
時間:2021年11月4日(四)14:00~16:00 (13:30開放入場)
地點:國史館4樓大禮堂(臺北市中正區長沙街1段2號)

內容簡介:
  「西拉雅族」這個族名在2000年前,除了早期學術研究文獻上出現外,大都以「平埔族」的模糊化名字稱之,而戰後臺灣學術文章及文史研究更是推波助瀾的讓臺灣民眾誤以為臺灣西部平原「漢化嚴重、固有文化喪失殆盡」的一個族叫做「平埔族」,再加上政府的族群同化政策以及長期對臺灣原住民族族群教育的忽略與不作為,這一群歷史、文化、語言截然不同的西部平原原住民族及其後裔,陷入失去族群身分與族群認同的誤謬之中。

  然而,自1980年包含原運在內的社會政治改革訴求的聲浪中,平埔族群加入原運的權利訴求中,要求恢復族群身分與文化復振,臺南地區的西拉雅人逐漸意識到族群主體性的重要,從「平埔族」漸漸地更明確訴求「正名」為「西拉雅」,這個族名漸漸被大家所認識,目前亦成為臺南地方政府承認的原住民族。本次的演講主要以西拉雅族新港社的臺南岡仔林部落為主,介紹當地的重要人物與歷史,尤其是基督教長老教會馬雅各醫生的宣教史,以及圍繞於基督宗教人、事、物的發展,包含岡仔林李氏家族在岡仔林的開拓,並帶入近年來透過族群復權與復名努力下的部落發展樣貌。

歡迎有興趣者,蒞臨參加,相關報名方式,請逕上國史館網站查詢。
https://www.drnh.gov.tw/p/423-1003-269.php?Lang=zh-tw

原住民族專題系列講座:荷蘭東印度公司的臺灣原住民族稻作生產
專題名稱:荷蘭東印度公司的臺灣原住民族稻作生產
主講人:康培德(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教授、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合聘研究員)
時間:2021年11月25日(四)14:00~16:00(13:30 開放入場)
地點:國史館4樓大禮堂(臺北市中正區長沙街1段2號)

內容簡介:
  17世紀上半臺灣南島語族的農業生產大多為自用,僅蘭陽平原、屏東平原等部分地區已有糧食作物成為跨村社,甚至跨區域間的交易物。從目前已知的文獻資料推測,當時南島語族的農業生產盈餘主要藉由沿岸與河系的水運為主要的運送管道,形成分屬不同區域的農業生產交易網絡。負責交易網絡運送的人群,有南島語族也有跨海而來的福建唐人。1640年代上半,荷蘭東印度公司嘗試藉由年貢制度推廣南島語族的稻作生產至村社內部的家戶單位;不過,公司高層隨後基於各式考量而改以鹿皮為徵收的主要貢物,稻作生產推廣因而無疾而終。

歡迎有興趣者,蒞臨參加,相關報名方式,請逕上國史館網站查詢。
https://www.drnh.gov.tw/p/423-1003-238.php?Lang=zh-tw

 

悅讀檔案

大板埒港的捕鯨事業

  恆春半島的南灣,古時稱大板埒(或大板六、大板轆),因海域湛藍又名藍灣,現若到訪墾丁南灣,在海灣最南邊處留有若隱若現的水泥塊與斜坡,此原是捕捉鯨魚的「拖鯨道」遺跡,百年前的南灣大板埒,對照今日,難以想像曾是當時東南亞主要的捕鯨港。

  日本為海島國家,明治維新後即有現代化漁業技術,日人來臺後,為開發臺灣漁業,制度上,先於臺灣總督府殖產局下設置水產課,並設水產試驗所從事研究、水產講習所訓練人才,同時推動漁業組合(漁會)及水產協會,從事漁業行政;法規方面,於1912年訂「臺灣漁業規則」及其施行規則(註1),隨著中央與地方水產試驗與調查,藉此開發漁場,增加水產技術,鼓勵業者投資,以提昇漁業產能。由於日人自早即有捕鯨習慣,日本統治臺灣後,發現臺灣海洋資源豐碩,明治39(1906)年派遣殖產局農商課技手伊藤祐雄,及高橋新太郎專家,調查恆春廳的鯨豚資源,報告中周遭有數量眾多的鯨豚種類洄游,特別於南灣一帶甚行,除調查鯨魚種類、洄游季節、出沒地點、捕獲方法並繪製地圖、並明確指出恆春南灣的「大板轆」最適合作為捕鯨基地(註2)。其實,早從當時報載中即有多人描述在鵝鑾鼻處看過鯨魚出沒(註3),因此在正式訂定臺灣漁業規則之前,1908年總督府即以府令第一號發布「臺灣捕鯨規則」,宣佈捕鯨是特許行業,意即未經總督府特許,私自捕獲者將以裁罰(註4)。隨後日本會社「大日本捕鯨會社」1909年經官方特許投入捕鯨(註5),地點就選在大板埒,該會社以挪威製漁船捕鯨,所捕得者,即運赴根據地,加工取油及製料,初試啼聲獲得關注,然當時遇市場狀況不好,鯨油價格下跌等因素,成績亦不好,草草退場(註6)。

  1913年,「臺灣海陸產業株式會社」根據「臺灣漁業規則」施行規則第47條,向總督府申請鯨魚處理根據地位置與圖面設計許可(註7),明確提出以「阿緱廳至厚里鵝鑾鼻庄大板埒」為基地,以私有地五分九厘與官有地八分四厘為面積,並提出包含捕獲處理、販賣以及捕鯨、處理鯨魚方法,經總督府同意後開始進行捕鯨,臺灣商業捕鯨開始正式拓展;當時海陸產業株式會社計有船艇1艘、搬運船1艘、器具除槍、刀劍、網、破裂槍等,採小艇式標槍追捕,處理法乃於岸邊屠殺割取肉及油脂,再運至簡易工廠加工。該會社事業甫起步,屬較傳統捕鯨方法,捕獲後難以處理,另因本島需用量甚少,移置內地不符成本且容易腐敗,初期設備投資甚大,致經營困難,該會社堅持不到2年即中斷,從當年的上陳總督府之捕獲報告可見,成果不算豐碩。

  1920年,「東洋捕鯨株式會社」在得到總督府特許下,於南灣重啟捕鯨業,東洋捕鯨株式會社在日本具企業化經營,在各漁場設有捕鯨基地,採諾威式(挪威式)捕鯨法(註8),乃近現代化的槍殺或砲獵捕鯨法,該會社採購新型捕鯨船並聘有經驗的捕鯨船員,當時曾有段繁盛時期。據《臺灣の港灣》記載(註9),大板埒港初期不過是數十戶的一小寒村港,自1901年開始,成為本島沿岸定期船隻的寄港地(停靠港),作為恆春郡集散地,具有千噸級的汽船出入。東洋捕鯨會社事業開始後,每年12月至翌年4月的漁期期間,有2艘捕鯨船在此活動,而大板埒港與恆春之間更具「五粁四幅十八米」道路(長5.4公里、寬18公尺),且汽車在此出入頻繁。東洋捕鯨會社使用捕鯨砲獵捕,成績較好,在大板埒建工廠及碼頭,更有利於鯨隻的加工,報載時常每年捕獲約40-50頭(註10),使捕鯨事業在南臺灣得到穩定發展,直到二戰結束。日本統治帶來了捕鯨文化與技術,在大板埒,居民從事相關捕鯨工作,因而在風俗上,日人將「鯨古鳥居」帶來臺灣,最特別的即是東洋捕鯨會社於1930年將捕獲一條約87尺(約26.36公尺)的白長鬚鯨,將其肩胛骨取下,奉獻給當時的鵝鑾鼻神社作為鳥居(註11),巨大的鯨骨豎立,氣勢雄偉,鳥居中央寫著「奉」字者,左側柱部份之內側刻有「東洋捕鯨株式會社臺灣事業場」字樣,成為當時臺灣八景之一的鵝鑾鼻一大特色(註12),該神社與鳥居戰後已不見遺跡,現址由財政部高雄關稅局所管。

  二戰後臺灣並未停止捕鯨,1957年,「祥德漁業行」與日本會社合作首先開始捕鯨,基地則移到墾丁香蕉灣漁港(約今帆船石附近),大板埒港則被規劃為休憩港灣。但祥德漁業行成績不理想,1967年退場,直到1975年後,銘泰水產公司引進六百噸的大型拖網船「海雁號」,已具先進設備,鯨魚可直接船上處理,新鮮保存,並能外銷,逐漸吸引其他公司投入捕鯨作業(註13)。約在1970年代,臺灣捕鯨業可謂成果豐碩,逐漸引起國際注意,但臺灣非國際捕鯨組織(IWC)成員,隨著鯨豚保育觀念的提昇,國際間對於捕鯨的譴責,以及環保人士抗議,美國於1972年通過《海洋哺乳動物保護法案》,而美國在臺協會於1979年成立後,關切臺灣的捕鯨業(註14),終於在國際壓力下,於1981年7月16日由經濟部正式公告禁止而結束臺灣的捕鯨業,而臺灣也於1990年後將鯨豚列為保育類動物,而致使另一種行業「賞鯨(豚)業」,則順勢而起,自是另一段後話。

  
註1:蔡日耀等,《耕耘臺灣農業大世紀:漁業風華》 。臺北:行政院農業委員會,頁12,2012。
註2:「恒春廳下ニ於ケル捕鯨業調查復命書(伊藤技手)」(1906-06-01),〈明治三十九年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十五年保存第四十三卷殖產〉,《臺灣總督府檔案.總督府公文類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004924011。「捕鯨業調查の着手」,《臺灣日日新報》,1906年2月28日,4版。
註3:「恒春近海の鯨族」,《臺灣日日新報》,1904年12月21日,2版。
註4:「臺灣捕鯨規則」(1908-01-14),〈明治41年1月臺灣總督府報第2347期〉,《臺灣總督府(官)報》,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71012347a001。
註5:「大日本捕鯨株式會社出願官有地貸下及水面使用ノ件ニ付照會(恒春廳)」(1908-05-27),〈明治四十二年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永久保存追加第二卷秘書文書及統計警察地方〉,《臺灣總督府檔案.總督府公文類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001571017。
註6:「本島捕鯨業(一)」,《臺灣日日新報》,1907年10月3日,3版。「沿岸捕鯨」,《臺灣日日新報》,1908年12月15日,3版。
註7:「鯨處理根據地設定許可(臺灣海陸產業株式會社)」(1913-01-01),〈大正二年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十五年保存第六十一卷殖產〉,《臺灣總督府檔案.總督府公文類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005653018。
註8:東洋捕鯨株式会社編,《本邦乃諾威式捕鯨誌》,出版地不詳:編者,1910,頁3。
註9: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道路港灣課編,《臺灣の港灣》,臺北:編者,1938,頁146。
註10:劉還月,《寫在珊瑚礁岩上的歷史》,屏東:墾丁國家公園,2015,頁50-51。
註11:「鯨骨の大鳥居を 鵞鑾鼻社に建設 八十七尺の白長鬚鯨で 極南に一異彩を添ふ」《臺灣日日新報》,1930年4月16日,5版。
註12:廖佩柔,〈鯨骨鳥居-走過鵝鑾鼻神社見證的海洋歲月〉,臺北:內政部營建署,2016。
註13:同註10,頁54-55。
註14:蔡政修,〈鯨生鯨逝:臺灣的捕鯨歷史〉,環境資源中心,檢自:https://e-info.org.tw/node/109767(檢索日期:2021年10月8日)。
 

民俗文物小常識

木盛(嫁粧盒)
木盛(嫁粧盒)
  早期婚俗,在完成大聘之時,有所謂「扛木盛」、「辦盤」的禮節,就是男方除了送聘金之外,還要附送聘禮,女方也要回贈禮物。也在迎親的隊伍裏可以看到「扛木盛」的人,這些都需要外觀體面的木盛盒來運送。
 

臺灣人‧臺灣事

樂學至上,研究第一的臺灣醫學史巨人─杜聰明(1893.8.25-1986.2.25)
樂學至上,研究第一的臺灣醫學史巨人─杜聰明(1893.8.25-1986.2.25)
  杜聰明,號思牧,今新北市三芝區人,光緒19(1893)年8月25日出生。明治34(1901)年,隨兄長學習漢學。明治36(1903)年,入學滬尾公學校,明治42(1909)年,第1名畢業,4月考取臺灣總督府醫學校,當時雖勇奪榜首,卻因體格檢查被評為「丙下」,差點無法入學,從此奮發鍛鍊身體(直至耄耋之年,未曾間斷棍棒體操與冷水浴)(註1)。大正3(1914)年,第1名畢業於臺灣總督府醫學校,放棄高薪醫員工作,立志朝細菌學發展,被任命為臺灣總督府研究所雇員,協助技師小泉丹做研究工作(註2)。

  大正4(1915)年,自費赴日本京都帝國大學留學,成為賀屋隆吉校長兼師長的學生,研究內科學。大正5(1916)年9月,轉入森島庫太教授所創藥物學教室做研究。大正10(1921)年10月,返臺上任臺灣總督府醫學專門學校助教授兼臺灣總督府中央研究所技師。大正11(1922)年,榮升為臺灣總督府醫學專門學校教授;同年12月,日本京都帝國大學正式授予醫學博士證書,在當時轟動了整個臺灣社會,被認為是臺灣子弟最高榮譽(註3)。

  大正14(1925)年,以臺灣總督府在外研究員身分,從基隆出發公費留學歐美。大正15(1926)年,代表臺灣總督府出席在美國費城舉行的「世界麻醉教育會議」;同年7月,上臺發表臺灣鴉片漸禁制度的演說;同月離開紐約往德國遊學,途中遊歷英國、法國、荷蘭,在德國漢堡大學藥理學教室做研究,半年後發表1篇論文。昭和2(1927)年,前往英國參觀並調查英國醫學教學制度,後至法國巴黎大學藥理學教室做研究及參觀遊覽,同時也遊歷瑞士、義大利等地。昭和3(1928)年3月,離開巴黎,4月返回臺灣。返臺後,臺灣總督府囑託開始研究鴉片;6月前往朝鮮、滿洲及上海調查鴉片癮者問題;7月1日在《臺灣民報》發表〈漢醫醫院設立計畫〉;9月2日起,在《臺灣民報》上發表〈以漢醫學研究方法參考〉系列長文。

  昭和4(1929)年3月,與邱賢添至愛愛寮開始治療鴉片癮者;8月,向臺灣總督府提出《鴉片癮者矯正治療醫院設置建議書》。昭和5(1930)年1月,成立臺灣總督府臺北更生院,擔任醫局長。昭和11(1936)年1月,臺北帝國大學醫學部成立後,應聘為教授兼臺北帝國大學附屬醫學專門部教授;昭和12(1937)年8月,於滿洲大連市獲頒「第10屆日本學術協會賞」。昭和14(1939)年10月,擔任第13屆日本藥理學會會長,在臺主持學術會議。昭和15(1940)年5月,在臺北創設私立芙蓉國語講習所,教育鴉片癮者。昭和16(1941)年7月,擔任皇民奉公會臺北州支會生活部長。

  1945年10月,臺灣省成立戒菸所,擔任所長接收臺北更生院;11月受聘為國立臺灣大學校務委員會常務委員,負責接收臺北帝國大學醫學部、醫學專門部、臺北帝國大學附屬醫院、熱帶醫學研究所、日本赤十字社臺灣支部及支部醫院等機構,並協助由羅宗洛為首的接收團完成接收工作;11月25日,舉行在職25週年慶祝會,除出專輯紀念外,更將紀念金全數捐出做為獎學金;12月擔任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院長兼第一附屬醫院院長及熱帶醫學研究所所長等職務。更於許多機構中擔任負責人或委員,對於協助政府推動戰後的建設有極大貢獻。

 1946年7月,當選臺灣醫學會會長;8月於臺灣省立戒菸所完成鴉片癮者治療,結束長達17年的鴉片矯正職務;9月當選國民參政會第4屆參政員。1947年2月,任228處理委員會委員;3月被臺灣大學校長陸志鴻免除臺灣大學醫學院院長職務;5月16日,臺灣省政府成立,被行政院長張群任命為省政府委員。1948年,前往中國大陸考察教育,並到北京大學演講;4月,臺灣大學校長傅斯年再聘為第3任臺灣大學醫學院院長;12月7日至1949年1月19日,代理臺灣大學校長,向臺灣銀行借出舊臺幣做為經費,其後以新臺幣還清,為臺灣大學獲取許多經費做建設之用。

  1950年12月,以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簡稱WHO)獎助金,前往美國、歐洲進行教育考察。1953年7月14日,發起「還曆紀念獎學金計畫」;7月31日卸任臺灣大學醫學院院長。1954年7月,籌備創立高雄醫學院;8月,設立「杜聰明還曆紀念獎學金」;10月,高雄醫學院舉行第1屆開學典禮。1955年8月,出版《杜聰明言論集》第1輯。1958年9月,高雄醫學院創辦「山地醫師醫學專修科」(招生2屆,共60名)。1959年10月,出版《中西醫學史略》。1960年10月,慶祝執教40周年,且由葉炳輝、許成章共著,出版傳記《南天的十字星》。1963年6月,出版《杜聰明言論集》第2輯。1967年2月,成立「財團法人杜聰明博士獎學金管理委員會」;3月,第3次赴歐美考察醫學教育。1968年12月25日,日本天皇贈勳二等瑞寶章。1969年2月,出席二等瑞寶章頒贈典禮。1971年4月,卸任臺灣醫學會會長,改任名譽理事長;9月,出版《中醫藥學評論》;10月,出版《杜聰明言論集》第3輯。1972年8月22日,適逢80歲農曆生日,出版《回憶錄》。1977年8月,出版《杜聰明言論集》第4輯。1978年2月,因急性膀胱炎及舊腫瘤發炎,住進臺大醫院。1982年5月,因膀胱病變及其他慢性疾病,長期住進臺大醫院908號病房;8月25日,親友及門生特別為其舉辦90歲盛大慶祝晚會,同日出版《杜聰明言論集》第5輯。1986年,病逝於臺大醫院(註4)。

  杜氏以「樂學至上,研究第一」的精神,專心致力臺灣產蛇毒、鴉片及中藥方面之研究,成績卓越,聞名中外。後起之秀,在其指導下,由藥理學教室發表學術論文約有400篇,先後獲得醫學博士學位者不下40人(註5)。這位臺灣醫學史上的巨人,對臺灣醫學發展的影響長留迄今(註6)。

註1:〈為臺灣醫學奉獻一生:杜聰明(1893-1986)〉,莊永明著,《臺灣百人傳2》(臺北:時報出版公司,2000),頁44-45。
註2:〈杜聰明大事記〉,杜淑純編輯,《臺灣現代醫學之父:杜聰明博士留真集》(臺北:財團法人杜聰明博士獎學基金會,2011),頁20。
註3:楊玉齡,《一代醫人杜聰明》(臺北:天下遠見雜誌公司,2002),頁88。
註4:〈杜聰明大事記〉,頁20-22。
註5:〈杜聰明先生事略〉,杜祖智編輯,《杜聰明先生榮哀錄》(臺北:財團法人杜聰明博士獎學基金會,1986),頁2-3。
註6:杜淑純編輯,《杜聰明醫學博士120歲冥誕紀念專刊》(臺北市:財團法人杜聰明博士獎學基金會,2013)。
 

新書出版

《臺灣文獻》季刊72卷第3期
書名:《臺灣文獻》季刊72卷第3期
出版日期:2021年9月
出版: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ISSN:1016-457X
GPN:2003800013
定價:新臺幣300元
內容簡介:

  《臺灣文獻》季刊72卷第3期已發行,本期為【地方志的編纂與研究】專輯,刊載【研究論文】5篇、【田野調查與史料介紹】1篇、【書評與研究討論】2篇,歡迎有興趣研讀地方志書編纂理論與實務、縣市鄉鎮志、媽祖進香、中部教育史等專家、學者及學生參研。

《臺灣文獻》季刊72卷3期目錄
【地方志的編纂與研究專輯】
「地方志的編纂與研究」專輯導讀...........................................................................................黃秀政

【研究論文】
洲仔尾花園、大橋港-從古地圖及方志所作的考證.............................................................曾曬淑
清代臺灣、福建及粵東方志的進香探索...................................................................................蕭信宏
從「藝文志」到「文化志」:論《臺灣全志‧文化志》纂修的時代意義.............................郭佳玲
論桃園市改制前三部縣志「文學篇」的編纂..........................................................................徐惠玲
方志「大事紀」之編修理論與實務:以《新修彰化縣志‧沿革志大事紀(上冊)》為例..盧胡彬

【田野調查與史料介紹】
彰化高女:日治時期中臺灣臺籍女性菁英的搖籃(1919—1945).......................................李昭容

【書評與研究討論】
戰後臺灣縣市志的纂修–以《續修南投縣志》為例................................................................張永楨
評介洪健榮《清代臺灣方志的知識學》....................................................................................陳東昇

展售處:
國家書店松江門市,地址:臺北市松江路209號1樓,電話: 02-25180207
https://www.govbooks.com.tw
五南文化廣場臺中總店,地址:臺中市中山路6號(火車站旁),電話:04-22260330
https://www.wunanbooks.com.tw
另本館史蹟大樓1樓販賣部,亦可購得本館出版之各類書籍,地址:南投縣南投市中興新村光明1路256號,電話:049-2316881轉168,歡迎讀者洽購。
 

館藏介紹

《宜蘭擺厘陳家發展史》
書名:《宜蘭擺厘陳家發展史》
著者:陳進傳、朱家嶠
出版: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出版日期:2005年3月
定價:新臺幣300元

簡介:
  擺厘陳氏家族於道光3(1823)年由現苗栗竹南的中港一帶,移居至今宜蘭員山金包里古附近,先務農再經商,有了一定的基礎之後,再招佃募工開墾擺厘一帶,終漸興盛,於清咸豐年間即成立宗祠,同治年間即完成雙進雙排七間護龍格局大宅的興建。陳氏宗祠的成立,距移墾蘭陽之始不會超過二個世代,而且是至今宜蘭境內少數仍然保持完整、管理良好的宗祠,實在非常難得。並至日治時期前,陳氏家族不但是宜蘭地區科舉中考取武科人數最多的家族,也是宜蘭地區累計取得功名人數最多的家族。在宜蘭地區移墾、發展的歷程中,雖然曾相繼出現過不少居於領導地位、或富有地方聲望的強勢家族,但是迄今家族結構大致完整、仍然有家族性質活動,後代綿延不斷且頗具成就的,擺厘陳家為宜蘭少數之一。

  本書除第一章導論與第十一章結論外,共分十章,分別為第二章〈宜蘭擺厘的環境背景〉、第三章〈陳氏家族的源流與渡臺〉、第四章〈陳氏家族在宜蘭初期的拓墾〉、第五章〈陳氏家族在擺厘地區的發展〉、第六章〈陳氏家族的產業發展〉、第七章〈陳氏家族的科舉功名〉、第八章〈陳氏家族的地方信仰〉、第九章〈陳氏家族的婚姻網絡〉、第十章〈陳氏家族的社會參與〉等,論述宜蘭擺厘陳家的發展。

展售處:
※國家書店松江門市。臺北市松江路209號1樓,02-25180207
https://www.govbooks.com.tw
※五南文化廣場臺中總店。臺中市中區中山路6號,04-22260330
https://www.wunanbooks.com.tw
※本館史蹟大樓1樓販賣部,亦可購得本館出版之書籍,地址:南投縣南投市中興新村光明一路256號,電話049-2316881轉168,歡迎洽詢。
《基隆顏家發展史》
書名:《基隆顏家發展史》
著者:唐羽
出版: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出版日期:2003年7月
定價:新臺幣200元
簡介:
   基隆顏家的崛起,與臺灣礦業發展關係密切。顏家先祖顏浩妥約於乾隆五十(1785)年攜諸子侄渡臺從事拓墾,十年後因遭饑荒,折損資本,束裝回閩。嘉慶間,浩妥二子玉蘭、玉賜復渡臺,居梧棲附近從事漁業,因生計維艱,而移居暖暖。清代中葉以後,臺灣北部開始興起煤礦與金礦的開採,顏玉蘭之子顏斗猛,率領正選、尋芳、正春等三子於四角亭以「貍掘法」開採、經營煤礦,奠下良好基礎,其為之後顏家於日治時代以礦業起家淵源。

  日治初期,顏斗猛之孫顏雲年,仍進行煤、金礦業的投資,從初步的承租,再取得礦權,逐步擴展,至大正7(1918)年設立「株式會社雲泉商會」,顏家事業由行號蛻變為公司,再與日人藤田平太郎合組「臺北炭礦株式會社」(後增資更名臺陽礦業株式會社),漸次收購瑞芳一帶金煤兩大礦業。大正12(1923)年,顏雲年英年早逝,由弟顏國年出任臺陽社長,再全力開發礦區。昭和12(1937)年,顏國年亦逝,顏雲年之子顏欽賢繼任臺陽社長。戰後,臺陽會社改制為公司,仍擁有石底、海山、瑞芳三大礦區,產銷量始終保持領先地位。50年代之後,煤炭在能源消費方面無法與石油競爭,顏家之礦業經營,也不得不面臨由盛而衰的情形。

  本書除前言與結論外,共分九章,分別為第一章〈百年家族基隆顏氏與世系源流〉、第二章〈基隆顏氏之祖籍與渡臺發展〉、第三章〈兼農而礦邁向大家族之歷程〉、第四章〈顏家家族事業之建立:金礦〉、第五章〈顏家家族事業之建立:煤礦〉、第六章〈入主瑞芳礦山與炭礦業邁向燦爛年華〉、第七章〈顏氏家業臺陽社與傳世事業之形成〉、第八章〈八堵、(魚桀,音ㄐㄧㄝˊ)魚坑本家之發展與祭祀公業〉、第九章〈顏家暨顏雲年與社會之互動關係〉等,論述基隆顏家的發展。

展售處:
※國家書店松江門市。臺北市松江路209號1樓,02-25180207
https://www.govbooks.com.tw
※五南文化廣場臺中總店。臺中市中區中山路6號,04-22260330
https://www.wunanbooks.com.tw
※本館史蹟大樓1樓販賣部,亦可購得本館出版之書籍,地址:南投縣南投市中興新村光明一路256號,電話049-2316881轉168,歡迎洽詢。
《臺灣島之現在》一書著者大谷光瑞與臺灣
書名: 《臺灣島之現在》
著者: 大谷光瑞
出版: 大乘社
出版日期:昭和10(1935)年10月
2021年9月份編目上架之圖書
  2021年9月份編目上架之圖書計36種36冊、期刊計21種21冊,內容涵蓋本館近期蒐藏及採集入館書刊。
《日據時期籍民與南進史料彙編與研究》
編譯者:王學新
出版: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出版日期:2008年
ISBN:986-01-5309-5
定價:新臺幣600元

內容簡介:
  「籍民」意指具有日本國籍居留海外的臺灣人,「南進」則是日本向「南支南洋」,即中國華南地區、南海周圍地區國家及西太平洋諸島拓展經營的活動,而籍民與南進兩者之間有著極其密切的關係。

  本書取材自臺灣總督府檔案及其他相關史料,並整理研究。分為三部分:導篇、史料翻譯篇、研究篇。導篇為本書的簡要介紹。總督府所倚重的臺灣籍民,除正當商人外,亦有經營非法生意的黑幫人物。史料翻譯篇內容涵括對岸(中國)政策、黑幫與浪人、鴉片問題及日本南進策略。研究篇則收錄日本南進及對岸經營的相關研究論文,對有興趣研究日本南進政策與臺灣籍民關係可作為參考。

展售處:
※國家書店松江門市。臺北市松江路209號1樓,02-25180207
https://www.govbooks.com.tw
※五南文化廣場臺中總店。臺中市中區中山路6號,04-22260330
https://www.wunanbooks.com.tw
※本館史蹟大樓1樓販賣部,亦可購得本館出版之書籍,地址:南投縣南投市中興新村光明一路256號,電話049-2316881轉168,歡迎洽詢。
 

館務訊息

臺灣文獻講座:水沙連地區的族群與文化發展簡史
臺灣文獻講座:水沙連地區的族群與文化發展簡史
原住民族專題系列講座回顧:海域交流與臺灣原住民族形成
原住民族專題系列講座回顧:海域交流與臺灣原住民族形成
原住民族專題系列講座回顧:原住民族專題系列講座回顧:棒球如何成為國球-再探紅葉少棒隊
原住民族專題系列講座回顧:原住民族專題系列講座回顧:棒球如何成為國球-再探紅葉少棒隊
2021年度獎勵出版文獻書刊頒獎典禮
2021年度獎勵出版文獻書刊頒獎典禮
2021年志書纂修研習班
2021年志書纂修研習班
「戰後臺灣」展區更新-突破逆境 建設臺灣
「戰後臺灣」展區更新-突破逆境 建設臺灣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發 行 人張鴻銘
行政指導黃宏森
總 編 輯林明洲
執行編輯楊絲羽
編輯小組劉仁翔、謝東勝、詹梓陵、洪明河
到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