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到主內容區
:::
展覽 近期活動悅讀檔案 民俗文物小常識 臺灣人‧臺灣事 新書出版 館藏介紹 館務訊息 各期電子報 反應意見 訂閱/取消 Facebook粉絲頁 另開視窗
:::

館務訊息

圖1:國史館陳儀深館長致詞
圖1:國史館陳儀深館長致詞

原住民族專題系列講座回顧:海域交流與臺灣原住民族形成

  本館與國史館、原住民族委員會合作,於2021年辦理8場次原住民族專題系列講座。10月7日(星期四)下午2時至4時,於國史館4樓大禮堂舉辦10月份講座,由成功大學考古學研究所劉益昌特聘教授兼所長,主講「海域交流與臺灣原住民族形成」。

  現場首先由國史館陳儀深館長致詞介紹。接著劉所長表示,本次講題要演講三個議題,包括南島民族(Austronesian)形成過程與分布、臺灣原住民(Taiwan Indigenous)演化與形成及原住民與臺灣歷史的書寫。在第一個議題上,南島民族的形成過程和分布,有各種不同的假說,其中也有認為由中國南方向外擴張,但越來越多包括分子生物學與語言學的證據,都指向臺灣是南島民族擴散的源頭。

  在第二個議題上,劉所長認為南島民族與文化首先在臺灣形成,而且目前臺灣原住民各族都屬於南島民族。接著他以考古挖掘中的稻米、小米、玉器、陶器、金屬、玻璃及瑪瑙等來做說明,特別是從距今2,400年前減少使用玉器,逐漸被外來的金屬、玻璃、瑪瑙等新物質製作的裝飾儀式用品替代,但仍可見兩者之間的遞變與逐漸演化的過程。

  最後,劉所長提出文化變遷的原則中蘊藏有「常」與「變」的通則,因此在一個長期穩定的社會中,經常因為出現一個打破該規律性的「動力」或其他因素出現,致使文化內涵改變,並因此造成一個社會文化變遷的現象。

  臺灣史前文化從新石器時代以來就形成一套自我的演化系統,造就了今日南島民族的形成,且和臺灣這塊大地的自然條件相依相成。外來的文化雖造成變遷,但只是動力之一,而且是局部影響,經原本臺灣文化吸收後,成為整體南島文化演化大過程中的一部分。而近年更有全臺原住民族群全面文化復振的狀態出現,相信會成為臺灣多元文化、藝術的重要動能。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發 行 人張鴻銘
行政指導黃宏森
總 編 輯林明洲
執行編輯楊絲羽
編輯小組劉仁翔、謝東勝、詹梓陵、洪明河
至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