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到主內容區
:::
展覽 近期活動悅讀檔案 民俗文物小常識 臺灣人‧臺灣事 新書出版 館藏介紹 館務訊息 各期電子報 反應意見 訂閱/取消 Facebook粉絲頁 另開視窗
:::

館務訊息

圖1:作家巴代
圖1:作家巴代

原住民族專題系列講座:回顧小說情境下的牡丹社事件

  本館與國史館、原住民族委員會合作,於2021年辦理8場次原住民族專題系列講座。12月2日(星期四)下午2時至4時,於國史館4樓大禮堂進行第8場講座,由作家巴代主講「小說情境下的牡丹社事件」。巴代為卑南族大巴六九部落人,曾獲原住民文學獎、金鼎獎最佳著作人獎、臺灣文學獎長篇小說金典獎等,著有《笛鸛:大巴六九部落之大正年間》、《斯卡羅人》、《走過:一個台籍原住民老兵的故事》、《白鹿之愛》等多部作品。

  現場首先由國史館陳儀深館長致詞介紹。巴代首先表示,牡丹社事件對清日兩者,都是相當特別。牡丹社事件主要是日方因1871年,琉球貢船「山原號」,在臺灣東南方遭遇強風吹襲,在八瑤灣觸礁,誤闖高士佛部落,原本,部落提供飲水食物,但後來雙方語言不通,變成琉球人一場浩劫。

  在過去,清國對臺灣的統治力量大概只到枋寮一帶,所以對日方的詢問,表示那邊是化外之地,而日方當時還未將琉球正式納入版圖,中央對琉球船難,原本也沒有特別反應。但後來,在日方部分武士的鼓動和將領的獨斷下,於1874年對臺灣出兵,成了當時中日的大事。

  巴代提及他對牡丹社事件,一直有高度興趣,很想寫一篇這個事件的小說,他的問題意識有兩個,一是1971年高士佛社與宮古島人在那裡?一是1974年牡丹社的戰士與日本的武士在那裡?有一年,屏東辦理牡丹社事件中日和解研討會,巴代也報名參加,在那遇到了當年宮古島人的後代,更加深他寫小說的動機。為了進行小說創作,他大量閱讀牡丹社相關文獻與歷史紀錄,並且到實地勘查,對記載或傳說中,牡丹社事件的歷程,一一去透過地景了解想像,並繪製事件地圖,甚至也實地去宮古島走一遍,來設定小說的場景。而為了避免受太多口述影響,當小說出版前,他才選擇進行耆老拜訪和口述,並請耆老寫序。

  巴代認為,這是一場語言不通所造成的悲劇,因此在第一部以八瑤灣船難為主的小說中,他以高士佛社與宮古島下地村的兩線發展,而書寫上以小段落、小事件的設定來書寫,以三十多個段落來串連事件時間軸。而在第二本牡丹社事件小說中,篇章減少為11篇,但各以一篇臺灣視角,一篇日本視角的方式,來交替呈現1974年事件。

  最後,巴代表示在小說結尾,他認為這是一場針尖對麥鋩,針尖刺到很痛,但被麥鋩扎到一樣很痛,而一個原住民族,突然面對日本現代化軍隊,對抗是自然的現象,但是,當時國際情勢的多變,這場事件,改變不只是海岸地景地貌,而是讓原本平靜的南臺灣部落關係,從次此變得紛雜,而政治局勢也開始不一樣。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發 行 人張鴻銘
行政指導黃宏森
總 編 輯林明洲
執行編輯楊絲羽
編輯小組劉仁翔、謝東勝、詹梓陵、洪明河
至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