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到主內容區
:::
展覽 近期活動悅讀檔案 民俗文物小常識 臺灣人‧臺灣事 新書出版 館藏介紹 館務訊息 各期電子報 反應意見 訂閱/取消 Facebook粉絲頁 另開視窗
:::

臺灣人‧臺灣事

人道的社會主義者-楊逵(1906.10.18-1985.3.12)

文 / 王振勳、盧胡彬、郭佳玲(摘錄自《臺灣全志》卷十三人物志•社會與文化篇)(註1)

  楊逵,本名楊貴,明治39(1906)年出生於今臺南市新化區。父楊鼻,本姓吳,因入贅楊家,後代因此改姓楊,以經營錫店為生(註2)。大正4(1915)年臺南發生以余清芳、江定、羅俊為主的「噍吧哖抗日事件」,因對日方以殘忍屠殺方式鎮壓該事件的恐怖印象,使楊氏一生不管在日治時期從事反日社會運動或是戰後1947年發生的「228事件」中,其始終反對以武力、暴力來解決問題(註3)。

  由於自幼體弱多病,9歲時才進入「新化公學校」就學;大正12(1923)年考進臺南州立臺南第二中學(今國立臺南第一中學),隔(1924)年為逃避家中安排的童養媳婚姻,以及擴展思想領域與尋求人生理想,自州立二中輟學,赴日留學。大正14(1925)年楊氏考進日本大學專門部文學藝術科,想透過小說創作來糾正被歪曲的歷史。然因家境不好,且該校屬於只有夜間部的專門學校,故當時主要以白天從事送報、土木、泥水匠等零工方式賺取學費與生活費,晚上再至學校上課,此種生活磨礪,使其對社會人生的真實層面有更廣泛的瞭解,在臺灣與日本都存在著階級剝削的事實,因而喚醒其民族意識與階級意識,始終站在聯合被壓迫人民的立場來關懷社會,並參與在日本的學生運動與社會運動組織。昭和2(1927) 年,楊氏因參加在日本皇宮前的「打倒田中反動內閣」與聲援朝鮮人反對日本侵略政策的演說會,首次遭日警逮捕拘留,開啟其投身社會運動的序幕(註4)。

  昭和2(1927) 年底,在連溫卿的力邀下,楊氏自日本返臺,加入了分裂後左傾的新臺灣文化協會所擧辦的巡迴民眾演講與農民運動,並在造訪鳳山農民組合時,認識了其日後生命中的重要伴侶葉陶。不久,又在臺灣農民組合全島大會宣言中,當選為18名中央委員會中的5 位中常委之一,負責政治、組織,以及教育方面的工作,葉陶則是負責婦女方面的工作,之後兩人均因組織農民反抗殖民政府的剝削政策而多次入獄,甚至在昭和4(1929) 年結婚前夕,因出席臺南總工會的會員大會而雙雙在臺南被捕,直至釋放後才舉行結婚儀式,曾自嘲獲得一場「官費婚前蜜月旅行」(註5)。

  除了投身社會運動與農民運動外,創作文學作品亦是楊氏的另一個特色,內容充滿批判性的寫實主義風格,希冀以文學對抗統治強權,以文學關懷弱勢族群,替殖民統治下受剝削與壓迫的人民爭取應得之權利。昭和7年,經賴和推薦,第1次以楊逵為筆名,發表描述日本資本家貪婪與欺壓社會底層弱勢的文章〈送報伕〉(日文原名:新聞配達夫)於《臺灣新民報》,不過只刊登一半,該文後半部即被臺灣總督府查禁。昭和9(1934) 年更以〈送報伕〉獲選東京《文學評論》第二獎(第一獎從缺),成為首位進軍日本中央文壇的臺灣作家,奠定在文壇的基礎(註6)。昭和10(1935) 年,楊氏應賴和的邀請,擔任《臺灣文藝》雜誌的日文版編輯。後因與另一主編張星建意見不合,遂決意與妻葉陶獨資創辦《臺灣新文學》雜誌,表明該雜誌不屬於任何流派、任何團體,係全臺灣文藝同好者的共同舞臺,目的在反映臺灣民眾的生活現實,主張現實主義文學創作,強調推翻日本殖民的政治主張,具有強烈的社會主義傾向。《臺灣新文學》雜誌在昭和12(1937) 年雖受臺灣總督府「皇民化運動」影響而被迫停刊,但已為臺灣文學創造出光輝,形成一股新的社會運動力量(註7)。

  皇民化運動期間,楊氏因不願意從事皇民文學書寫,又無法書寫自身意志的文學作品,曾在臺中市梅枝町派出所(今臺中市中正路與原子街交叉口)租地創辦「首陽農園」,效法中國古人伯夷、叔齊不事二主而餓死首陽山之決心,以種花為業。戰後「首陽農園」改名「一陽農園」,象徵「一陽來復」,並於民國34(1945) 年9月在臺中發行《一陽週報》,以介紹國父思想、三民主義的革命理想和文學作品為宗旨,希望建設出三民主義的新臺灣(註8)。另一方面,為了重建臺灣文學,並傳播新文學的精神,楊氏除了創辦刊物,將中國社會主義作家如老舍、沈從文、魯迅等人的作品介紹到臺灣外,也把自己的作品譯成中文,希望臺灣民眾能夠正確認識祖國文化,且希望臺灣的文學能在日本帝國主義者留下的廢墟上復活過來,迅速走上新的發展道路(註9)。

  1949年楊氏因於上海《大公報》發表〈和平宣言〉,希望政府能以和平方式解決「228事件」,且要還政於民、保障集會、結社、言論自由,以及政府應釋放在「228事件」中遭到逮捕的政治犯,因而遭政府逮捕,於隔年受軍法審判,以「為匪宣傳」罪名判處12 年有期徒刑,1951年成為第一批移送綠島的政治犯,故常以「領過世界上最高的稿費」自況。1961年出獄後,隔年即借貸於臺中大度山開墾「東海花園」,仍以種花為業。1970年代開始,受臺灣本土意識抬頭之風潮影響,楊氏重新受到文壇重視。如1976年於綠島獄中創作的小說〈春光關不住〉改名〈壓不扁的玫瑰花〉被收錄於國中國文課本,為日治時期臺籍作家中第1 位作品收入教科書者。1983年榮獲「第6屆吳三連文學獎」與「第1屆臺美基金會人文科學成就獎」(林衡哲醫師代領);隔年(1984)再獲鹽分地帶文藝營頒發「臺灣新文學特別推崇獎」。1985年病逝臺中市,其後在家人安排下與妻葉陶同葬於東海花園(註10)。

  楊氏自稱「人道的社會主義者」,主張文學必須站在人民的立場,故其作品充滿著濃厚的階級意識與抵抗精神。2005年11月,位在新化的「楊逵文學紀念館」正式落成啟用,除了紀念在新化出生的楊氏,也提供民眾一個接觸文學、感覺文學的理想空間。2013年5月,「楊逵文教協會」經內政部發函允許成立; 2015年3月,位於東海大學的「楊逵紀念花園」正式啟用(註11)。

註1:摘錄自王振勳、盧胡彬、郭佳玲,《臺灣全志》卷十三人物志•社會與文化篇,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民國107年,頁285-287。
註2:楊逵口述,王世勛筆記,〈楊逵回憶錄〉,收入陳芳明編,《楊逵的文學生涯》(臺北:前衛出版社,1988),頁143-144。
註3:楊逵口述,王世勛筆記,〈楊逵回憶錄〉,收入陳芳明編,《楊逵的文學生涯》,頁146。
註4:戴國煇,〈楊逵憶述不凡的歲月〉,收入黃惠禎編,《臺灣現當代作家研究
資料彙編4. 楊逵》(臺南:國立臺灣文學館,2011),頁154-164;樊洛平,《冰
山底下綻放的玫瑰:楊逵和他的文學世界》(臺北:人間出版社,2008),頁41-48。
註5:戴國煇,〈楊逵憶述不凡的歲月〉,收入黃惠禎編,《臺灣現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4. 楊逵》,頁167-168;楊逵文學紀念館,http://yangkuei.sinhua.gov.tw/YangKuei.aspx (2015/11/3)。
註6:樊洛平,《冰山底下綻放的玫瑰:楊逵和他的文學世界》,頁158-159。
註7:樊洛平,《冰山底下綻放的玫瑰:楊逵和他的文學世界》,頁191-202。
註8:鍾天啟,〈瓦窰寮裏的楊逵〉,收入陳芳明編,《楊逵的文學生涯》,頁296-308。
註9:樊洛平,《冰山底下綻放的玫瑰:楊逵和他的文學世界》,頁158-159。
註10:楊逵文物數位博物館,http://dig.nmtl.gov.tw/yang/index.php (2015/11/4);
臺美基金會•歷屆獎項得主(1983),http://www.tafawards.org.tw/# (2015/11/4)。
註11:楊逵文學紀念館,http://yangkuei.sinhua.gov.tw/YangKuei.aspx (2015/11/3);楊逵文教協會,http://www.soyang.tw/index.php/abouts (2015/11/3); 蘇孟娟〈楊逵逝世30 周年「楊逵紀念花園」啟用〉,《自由時報》電子報,2015.03.08,http://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1250844(2015/11/9)。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發 行 人張鴻銘
行政指導黃宏森
總 編 輯林明洲
執行編輯楊絲羽
編輯小組劉仁翔、謝東勝、詹梓陵、洪明河
至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