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到主內容區
:::
展覽 近期活動悅讀檔案 民俗文物小常識 臺灣人‧臺灣事 新書出版 館藏介紹 館務訊息 各期電子報 反應意見 訂閱/取消 Facebook粉絲頁 另開視窗
:::

悅讀檔案

圖1:水野遵履歷書,掃描號:000001490160305
圖1:水野遵履歷書,掃描號:000001490160305

日治時期首任民政長官-水野遵

文/劉仁翔/本館整理組編纂

  提到日治時期民政長官,眾多人直接聯想到後藤新平,甚誤認他就是日治時期首任民政長官,事實上,水野遵才是臺灣首任民政長官,後來後藤新平施政受他影響甚大,還得尊他為前輩。水野遵(1850-1900),號大路,後人稱他為「大路先生」,年51歲去世,水野遵一生仕途與臺灣緊密連結,日治初期首三任總督擔任民政長官,雖總任期兩年多,已為臺灣往後治理層面留下許多伏筆,而他與臺灣的不解之緣甚早,可追溯自1874年發生的日本「征臺戰役」,即「牡丹社事件」。

  水野遵出生在名古屋,是以平民身分躍起於政壇,從擔任軍隊隨行的翻譯官開始,到最後晉升為敕選貴族院議員,在講究身分地位的日本近代史政壇上可謂少數(註1), 1871年他被派遣留學大清帝國,習得漢文,在發生牡丹社事件的前一年1873年2月,被派遣訪查清朝政府,而在此認識樺山資紀(時任少佐),與樺山關係甚密,同年11月,為海軍省春日艦(為測量船)任務於中國海(今東海)迴航擔任通譯人員(註2),直到隔年(1874)年戰役爆發後,日軍於屏東射寮登陸,隨即展開了各項軍事攻佔,與原住民族交涉,水野遵與樺山資紀也隨軍來臺,水野遵時任通譯,留下了許多第一手的文獻紀錄。

  水野遵在日本鼓吹征臺論,直到甲午戰爭後,水野遵也參與過另一個接收臺灣的歷史事件,即日方指派他以眾議院書記官身分,與樺山資紀一同被任命為接收臺灣「辦理公使」,負責與李經方辦理臺灣割讓事宜,最後簽署馬關條約,與清廷一同共舉行了三次會議(註3)。水野遵與樺山資紀對臺灣關係背景與仕途相仿,兩位皆有實地探查臺灣的經驗,當後來樺山成為首任臺灣總督,日本當局屬意水野遵擔任其左右手,出任首任民政長官,能出線的原因,除了兩位有著20餘年的交情,水野遵略知中國話的優勢,且對臺灣事務經驗豐富,另外原因是水野遵於當初在中央法制局的表現也得到了高層的肯定(註4),因而出任。而與樺山資紀相同,水野遵在日本統治臺灣之前,踏上臺灣土地並留下相關踏查紀錄,他一共2次(分別於1873與1874年),水野遵當時年僅約24歲,於牡丹社事件前後所留下的踏查紀錄文稿,作為《征蕃私記》一書,於他逝世後,收錄在由1930年「大路會」出版的《大路水野遵先生》紀念刊物,整理後以《臺灣征蕃記》之刊名刊登。《臺灣征蕃記》除了記載臺灣西半部漢人社會的民俗風情之外,也對全臺各地原住民的人種、生活習俗、建築樣態、自然環境等進行詳細的觀察和紀錄。在「牡丹社事件」前後所留下的踏查紀錄文稿,可說是日本人第一次正式並且以較大規模的方式去認知、理解臺灣原住民族,雖其官方色彩濃厚,也成為日本人對臺灣原住民印象的重要起源(註5)。

  除了《臺灣征蕃記》外,水野遵因公務所做成另一件踏查史料〈巡臺日記〉,歸檔於臺灣總督府檔案中(註6),乃1897年3月31日,由水野遵上陳第三任臺灣總督乃木希典的復命書,以日記題裁寫成(註7),水野遵巡視臺灣北中南主要地方,該行程共36日(1月20日至2月24日),此時正乃於同年5月8日,是臺灣住民可選擇國籍的最後法定期限之前,該巡臺目的,除了巡察外,更多是宣傳治臺理念及方針,用以安撫仕紳,收買人心,希望安定臺人,不要緊張。此行程首由臺北出發,一路南下巡查,到最南端的恆春,復搭輪勘查澎湖列島,後返基隆港而至臺北,所到之處,除各地文武官員迎接,各地亦刻意安排地方知名仕紳款待,宣示其治臺方針,如該日記1月23日記載(註8):
  『今銜命巡臺,親告各地父老,坦誠揭示總督府治臺施政,第一點即5月8日定為臺灣住民去就決定日,此期一過乃接入我日本帝國臣民之籍,而總督府無論日人、臺人均一視同仁保愛如子,共享太平,共浴德澤,爾等民應宜體認,勿惑流言。』
  從該日記中,又可見他與辜顯榮之間的關係,如巡查至彰化支廳時,於1月27日記載,上午招見仕紳辜顯榮等六十餘人,訓示施政方針,為安撫而做一席演講,受辜顯榮邀於辜宅共進午餐,水野曰:
   『前年總督府官員一行,辜君隻身前來,強求進謁,是時同僚多以辜為間諜,不許所求,我獨排眾議,與辜君見面。邇來已三年,而此三年間,辜君為國盡忠,始終不變,今我奉命巡視全島,途經鹿港,接受你的款待,如今回顧當時,想必你心中感慨萬分,而我不勝今昔之感。』
  足見當時水野遵與辜顯榮的情誼,日後更見辜顯榮對水野遵的「知遇」之恩,表現在日後為之立銅像的爭取。

  然而,水野遵任首任民政長官之後,僅任2年多則非職(停職),水野遵的非職過程則不太光彩,政壇上眾說紛紜,多數說法與他牽涉「高野孟矩事件」(註9)有關,另根據《大路水野遵先生》刊物所載,真正遭非職原因,主要仍是此時已是第三任總督乃木希典主政,乃木希典欲有所作為,與水野遵缺乏默契,讓水野遵心生去職的念頭(註10)。水野遵於1897年7月去職,回到日本後隨即12月依貴族院令第一條第四項被勅選為貴族院議員,然沒多久後,遊訪上海時生病,並於1900年6月因腎臟病去世,享年51歲,天皇特旨敘「從三位勳二等」(註11)。

  水野遵死後,曾受他恩惠等人,主張為他立一尊銅像,由於豎立銅像及壽像於當時是屬時髦新穎的活動,《辜顯榮傳》中所提乃辜顯榮的建議(《大路水野遵先生》一書另說為後藤新平之倡議),鑄造等調度實際由辜顯榮負責(註12),而工程經費4千圓大多出自臺人之手,也幾乎由辜顯榮從中斡旋募得的。立銅像之事其後由委託臺灣協會支部(註13),該支部決議將銅像建於圓山公園內,位於往臺灣神社必經之路上。由1902年4月15日該支部加藤尚志申請使用圓山公園內公有地393.75坪,總督府於6月11日核准(註14)。時任民政長官的後藤新平為其離世為哀悼,更為他撰寫銅像銘文(註15)。

  水野遵從一介匹夫發跡,到首任民政長官,身居要職,為首任民政長官,因總督時常不在臺灣,乃實際掌管行政大權者,但由於日本尚無殖民地統治經驗,也無可襲用的政策和法令統治臺灣,因此他的治臺理念,採行的是「辮髮纏足及其餘風俗習慣而無害於政治者,一概仍舊」作為基礎,對土匪與蕃人採懷柔撫育政策(註16);水野遵在治臺草創時期,仍處兵馬倥傯、民心惶惶之際,水野遵採取攏絡仕紳,相對軍方武力鎮壓,以和平文明方式完成接收,如接收臺北時力排眾議,始得無血開城,訓化臺民,提高忠誠(註17),因此常遭軍方抨擊軟弱及輕易妥協,眾多攻訐導致批評其無能與昏庸的負評(註18),致使他最後因故去職。

  水野遵任期雖僅2年多,任職期間採取較懷柔立場,但諸多治臺理念,給了之後接任的兒玉、後藤時代給了一個思考的方向,特別是1898年「臺灣協會」成立,他擔任幹事長,協助政府推動殖民政策,該會日後「臺灣協會學校」及《臺灣協會會報》(註19)發行,均影響著總督府往後的殖民方針。水野當時離世,受到眾多仕紳的緬懷紀念,因此民間成立「大路會」團體紀念之,也使他成為日本領臺以來臺灣第一尊政治人物銅像。


註1:林呈蓉,《水野遵: 一個台灣未來的擘畫者》,臺北:臺灣書房,2011,頁24。
註2:大路會編,《大路水野遵先生》,臺北:大路會事務所,1930,附錄頁1。「水野遵恩給請求〔及下付〕」(1897-09-20),〈明治三十年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乙種永久保存第四卷恩賞〉,《臺灣總督府檔案.總督府公文類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000149016。
註3:黄秀政,《臺灣割讓與乙未抗日運動》,臺北:商務印書館,1996,頁106-110。
註4:大路會編,《大路水野遵先生》,臺北:大路會事務所,1930,頁39。
註5:陳萱,〈日本人的臺灣原住民印象之起源〉,《原住民族文獻》,第17期,2014,頁39-40。
註6:「水野〔遵〕局長巡臺日記」(1897-04-08),〈明治三十年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乙種永久保存第三卷官規官職〉,《臺灣總督府檔案.總督府公文類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000148004。江慶林譯,〈光緒年間新竹、苗栗、臺中及臺灣東部三島概況〉,《臺灣文獻季刊》,41:3,1990。
註7:另同時期樺山資紀於當時所留的〈日記〉,於昭和元(1926)年國史刊行會發行的《臺灣史と樺山大將》,由著者藤崎濟之助整理,成書較早,又昭和11(1936)年,由「西鄉都督樺山資紀總督記念事業出版委員會」出版《西鄉都督と樺山資紀總督》中將其日記命名為〈臺灣記事〉,後人多以〈臺灣記事〉通稱之。由於兩位身分對臺灣關係特別深遠,且對牡丹社事件的歷史觀點均用日記等回憶錄體材,提供一種更寫實的記載。
註8:林鶴亭譯,〈水野遵的「巡台」日記〉,《臺灣風物》18:3,1968。「水野〔遵〕局長全島巡視報告」(1897-02-17),〈明治三十年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乙種永久保存第三卷官規官職〉,《臺灣總督府檔案.總督府公文類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000148002。「水野〔遵〕局長巡臺日記」(1897-04-08),〈明治三十年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乙種永久保存第三卷官規官職〉,《臺灣總督府檔案.總督府公文類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000148004。
註9:明治30年6月,發生原臺灣總督府高等法院院長兼民政局法務部長高野孟矩遭非職(停職),事件背後牽涉總督府官員腐化以及行政司法官員對立現象,當事者高野孟矩甚至訴諸日本中央,表示對司法人員免官是違憲行為,要求付薪資等,事件發生前後長達數年之久,是一件讓臺灣總督府威信掃地的事件(摘自:陳文添,《臺灣總督府檔案事典》,頁177,2017)。
註10:同註1,頁30。同註4,頁116。
註11:同註1,頁30。同註4,頁140。
註12:尾崎秀真編,王佐榮翻譯,《辜顯榮翁傳》,臺北:蒼璧,2020,頁116。
註13:「臺灣協會」於1898年4月成立,由日本國內數個關心臺灣事務組織發起,由桂太郎擔任會長,水野遵離職後回到日本本土成為貴族院議員,有感仍心繫臺灣事務,關心臺灣殖民地經營與開發,擔任幹事長,1907年改名為「東洋協會」。
註14:王學新,〈從辜顯榮與送迎總督活動談本島人士紳在官方儀式中的角色〉,《臺灣文獻季刊》,62:4,2011,頁295。「故水野遵銅像建設ニ付圓山公園地使用ノ件」(1902-04-19),〈明治三十五年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乙種永久保存第四十四卷土地家屋〉,《臺灣總督府檔案.總督府公文類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000747009。
註15:臺灣大學圖書館數位典藏,〈原任臺灣總督府民政局長水野君銅像銘〉,《伊能嘉矩手稿》,1902,檢自:https://dl.lib.ntu.edu.tw/s/ino/item/953041#?c=&m=&s=&cv=&xywh=-366%2C-83%2C1620%2C1651。
註16:許雪姬編,〈水野遵〉辭條,《臺灣歷史辭典》,2004,頁201。
註17:同註1,頁142-143。
註18:黃昭堂,《臺灣總督府》,臺北 : 前衛,2013,頁70-71。
註19:「臺灣協會學校」於1900年由臺灣協會推動成立,為現「拓殖大學」前身,其下刊物《臺灣協會會報》1898年發行,為《臺灣時報》的前身,大正8(1919)年後成為總督府機關內部刊物,為當時影響政局頗深的評論刊物。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發 行 人張鴻銘
行政指導黃宏森
總 編 輯林明洲
執行編輯楊絲羽
編輯小組劉仁翔、謝東勝、詹梓陵、洪明河
至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