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到主內容區
:::
展覽 近期活動悅讀檔案 民俗文物小常識 臺灣人‧臺灣事 館藏介紹 館務訊息 各期電子報 反應意見 訂閱/取消 Facebook粉絲頁 另開視窗
:::

館務訊息

圖1:國史館陳儀深館長致詞
圖1:國史館陳儀深館長致詞

客家專題系列講座回顧:由旅券資料管窺日治時期六堆人的旅外經驗

  本館與客家委員會合作,於2022年辦理4場次客家專題系列講座。3月3日(星期四)下午2時至4時,於國史館4樓大禮堂進行第2場講座,由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林正慧助理研究員主講「由旅券資料管窺日治時期六堆人的旅外經驗」。

  現場首先由國史館陳儀深館長致詞介紹。林助理研究員首先表示,本此演講內容,是臺史所建置「殖民地研究學」專案研究部分成果呈現。

  林助理研究員研究認為,屏東六堆名稱出現是在清朝乾隆51(1786)年10月19日,林爽文事件發生之後,六堆義民齊集忠義亭供奉萬歲牌,同心堵禦;康熙60(1721)年,朱一貴事件發生時,該地區已有組織義民,糾集13大莊、64小莊,合鎮平、程鄉、平遠、永定、武平、大埔、上杭各縣之人,共一萬二千餘名於萬丹社,立「大清」旗號,分設七營,排列淡水河岸,連營固守,是以「營」的名稱出現。 

  林助理研究員指出,旅券是日治時期的「護照」,由於臺灣總督府需定期將旅券資料製表呈送外務省,而留下記載姓名、本籍地、居所、年齡、職業、旅行地名、旅行目的等資訊的旅券下付表與返納表。日治時期的六堆人士的出境以華南地區為最大宗,但也有申請至華中、華北、滿洲國、香港、東南亞等地者。透過旅券資料,可以看到日治時期六堆與原籍地存在緊密的宗族連繫,也可看見商業活動之活絡、海外產業經營之多元,以及至東南亞從事移工,或在廣州一帶從事抗日行動等諸多面向。旅券的資訊雖有其限制,如無法觀照到未持旅券跨境之情形、申請者填載的旅行目的或目的地未必符實,然即使如此,旅券資料仍是掌握臺人跨境活動的重要資料。正由於旅券的可能限制,更需要時人的口述或回憶資料予以補充驗證。

  最後,林助理研究員表示,由旅券資料看六堆人於日治時期的跨境經驗,拓展對日治時期六堆人活動的了解面向,如日治時期六堆人在島外不同地區的求學、任職情形,或如日治時期六堆人從事宗教活動的樣貌。跨境的過程中,不論返原籍掃墓、探親,或從事實業投資、勞力輸出,常可見攜家帶眷之情形;可知清代六堆以稻米裁植為主的產業樣貌已有相當大的變化,不僅延續清治以來以採辦、買辦為主的小型貿易,已見在華南地區從事輕鐵、自動車、醬油,或製冰、飲料等實業之投資,並已逐漸開展出如香蕉貿易般網絡擴及日本、朝鮮與中國東北、華中、華南等之經貿活動;在不同地區的跨境經驗中,同時面臨不同的時代考驗,衝擊著國籍認同,以及東南亞、滿洲等地戰後面臨遣返問題。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發 行 人張鴻銘
行政指導黃宏森
總 編 輯林明洲
執行編輯楊絲羽
編輯小組劉仁翔、謝東勝、詹梓陵、洪明河
至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