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到主內容區
:::
展覽 近期活動悅讀檔案 民俗文物小常識 臺灣人‧臺灣事 館藏介紹 館務訊息 各期電子報 反應意見 訂閱/取消 Facebook粉絲頁 另開視窗
:::
 

近期活動

臺灣文獻講座:清末葉「中路」之討論-以八通關、集集水尾道路為範疇
演講主題:清末葉「中路」之討論--以八通關、集集水尾道路為範疇(同步線上直播)
主講人:鄭安睎副教授(臺中教育大學區域與社會發展學系)
時間:2022年4月21日(四)14:00-16:00(13:30開放入場)
地點:文獻大樓3樓會議室
  
  本館於本年度規劃辦理6場次臺灣文獻講座,第1場次於4月21日(星期四),邀請臺中教育大學區域與社會發展學系鄭安睎副教授,以「清末葉『中路』之討論-以八通關、集集水尾道路為範疇」為題進行演講,並同步進行線上直播。

  十九世紀末葉因為「牡丹社事件」之影響,清國在臺灣進行了「開山撫番」,先後修築過八條橫越臺灣東西的道路,以期可以控制後山。初由沈葆楨奏開北、中、南等三路(含南路兩條),中路又稱為「八通關道路」,由吳光亮負責從今南投竹山開抵花蓮玉里,計約152公里。十多年後,清國又因「中法戰爭」影響,開鑿了「集集水尾道路」,計約105公里。

  清、日八通關道路經過楊南郡、林一宏多位前輩努力下,讓這些歷史道路路徑得以再現,透過此次演講除了更清楚勾勒出歷史路徑的空間想像之外,也試圖比較兩者間之異同,包括:路線選定、工期、築路方式或工法、部落參與與臨近部落、通行時間、築路後影響、文資身分等等。

  透過此次演講將兩條道路進行GIS繪圖,以及相關實地的調查照片資料,展現迄今兩條道路的現況,精彩可期,歡迎社會各界蒞臨聽講。

臺灣文獻講座請至本館報名系統線上報名,網址 https://www.th.gov.tw/signup/。現場座位50個,敬請提早入座。

本年度臺灣文獻講座6場次講題及時間詳如附表。



原住民族專題系列講座:從《斯卡羅》服飾談臺灣原住民族的衣飾文化
專題名稱:從《斯卡羅》服飾談臺灣原住民族的衣飾文化
主講人:李莎莉(財團法人福祿文化基金會執行長兼北投文物館館長)
時間:2022年4月28日(四)14:00~16:00(13:30 開放入場)
地點:國史館4樓大禮堂(臺北市中正區長沙街1段2號)

內容簡介:
  探尋穿在身上的歷史,重現百年前的斯卡羅圖像。一部由公共電視籌劃四年,於2021年8月14日首播的《斯卡羅》十二集電視連續劇,以大河劇形式製作完成,劇名源自曾存在於臺灣瑯嶠(今稱恆春)的部落聯盟政權—斯卡羅酋邦,係改編陳耀昌《傀儡花》小說,以戲劇形式引起社會大眾對歷史的反思。故事背景起點在1867 年3 月,劇中的服飾呈現出多元族群交織與融合的現象,包括山區斯卡羅人和排灣族、卑南族、東部阿美族、平埔馬卡道族和移墾來臺的閩、客漢人聚落。在交流互動中服飾的採借更凸顯出恆春地區的獨特性。藉由此齣戲,我們看到了延續一百年多來的原住民族服飾,在形制、圖案與色彩上依然得以保存、傳承並完整呈現,這其中夾雜著許多文化的背景意涵以及社會的組織習俗等,已成為臺灣原住民族具代表性的傳統「衣飾文化」,也是重要的族群識別表徵。我們期待大家能深入了解原民服飾的特色及其所具有的藝術性內涵。

歡迎有興趣者蒞臨參加,教師及公務人員全程參與者,可核發研習時數2小時,相關報名方式,請逕上國史館網站查詢。
https://www.drnh.gov.tw/p/423-1003-297.php?Lang=zh-tw
 

悅讀檔案

「西勢水庫」的前身基隆水道貯水池及其森林涵養
前些日子冬季幾乎連日下雨的基隆,其充沛的雨量令人喜憂參半,但正因基隆獨特的地理氣候特性,乃孕育了最早臺灣第一座民生用途的水庫,即「西勢水庫」(又稱「暖暖水庫」),位於今基隆市暖暖區基隆河支流西勢坑溪上,前身乃是日治時期1923年開始興建的「基隆水道貯水池」。  
  
  日治初期,因衛生條件不佳,官民時常感染瘧疾,臺灣總督府瞭解到全臺都市環境衛生的重要性,其中緊要的即為乾淨且充足穩定的飲用水源。1896年總督府邀請日本內務省衛生局長後藤新平來臺擔任衛生顧問,同年後藤新平聘請英國衛生工程技師巴爾登(William K. Burton)來臺,及其弟子濱野彌四郎等人開始進行衛生調查與水道設計(註1),規劃建設上、下水道(給水、排水)計畫。總督府遂於1896年8月於淡水開始興建全臺第一座現代化水道系統,於3年後完工。同時並進行基隆水道工程,於1898年動工, 1902年完工,十月正式開始供水。

  巴爾登技師及濱野彌四郎於水利踏查後,於1897年完成基隆水道水量調查復命書,並完成〈基隆水道工事調查報告〉,建議將基隆水道的水源設置於暖暖街西側的西勢溪上游地帶,設置儲水及淨水廠等,藉由攔河堰截取河水,輸往淨水場處理後,再輸送給基隆民生用水(註2),總督府亦派技手中島榮次等人調查暖暖地區一帶的水質狀況,發現水質清澄,無太多異味(註3)。基隆水道於1902年完成後,暖暖水源地而後仍繼續有多次擴張工事,至二戰後至少有四次大型的擴充工程(註4),如於1908年設唧筒(幫浦)與鐵管、1917年增設淨水池、淨水井、濾過井等,並已有森林涵養觀念(註5)。

  於基隆水道興建時,同時為涵養水源,日人曾派技師有田正盛進行水道水源林調查,於1899年完成報告,報告建議實施長期性水源涵養林事業,於石碇堡暖暖街西勢坑與東勢坑溪交會處及上游地區造林(註6)。雖水源地之兩溪水相鄰處成一圓形,三面環山富有雨量,地質砂岩累積,具滲透力及含蓄量,然其水源不深,傾斜度高,而附近地區多拓為耕田,缺乏森林為之含蓄,故著手造林(註7)。迄1919年之統計,其涵蓋造林總面積742甲,數木種以杉最多,栽種約158萬株、樟樹約40萬株、另有扁柏、赤松、黑松、琉球松與相思樹等(註8)。直到戰後,臺灣省政府仍持續造林計畫,其中暖暖區農會苗圃,於水源地相思樹苗約3.5萬株(註9)。

  基隆水道原本就有給水不足的現象,隨著基隆人口增加,暖暖淨水場蓄水池漸不足民生使用,為解決用水問題,總督府不斷擴增,便於往南邊西勢坑邊興建貯水池,攔取基隆河暖暖溪上游西勢坑溪的溪水(註10), 1923年建「基隆水道儲水池」(即西勢水庫原名),1926年完工後開始蓄水。其水庫壩體為混凝土重力壩,完工時並於旁以水管立上「基隆水道貯水池紀念碑」,可謂是臺灣第一座專供民生用水的水庫。

  二戰後基隆水道淨水場,已改名為臺灣自來水公司第一區管理處暖暖淨水場,目前仍維持濾水運作,業經基隆市政府文化局於2007年公告為文化景觀區,場內留有八角井樓及幫浦間為歷史建築,紅磚混凝土造型典雅,並留有貯水池紀念碑及飲水思源碑,部分設施仍在使用。而西勢水庫集水區水質甚佳,惟今有效容量僅約40萬公噸,功能受限,用水已不敷使用,該水庫扮演為支援新山水庫之備用水庫,由臺灣自來水公司管理(註11)。其暖暖水源地林相完整,生態豐富,水土保持良好,更於2021年臺灣因旱災缺水,全臺水庫大缺水情形下,與新山水庫均是接近滿水位的水庫(註12)。

備註:
註1:「〔W、K〕バルトン顧問及浜野〔彌四郎〕技師基隆水道水量調查復命」(1897-05-31),〈明治三十年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乙種永久保存第三卷官規官職〉,《臺灣總督府檔案.總督府公文類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000148009。
註2:林峻有,〈在地課程發展─以西勢水庫與暖暖水道為例〉,《臺灣學通訊》,118,國立臺灣圖書館,頁30,2020。
註3:「基隆附近東勢河其他〔西勢河、暖暖河〕水質試驗成蹟」(1897-04-28),〈明治三十年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乙種永久保存第三十二卷衛生〉,《臺灣總督府檔案.總督府公文類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000176007。
註4:基隆市政府,《基隆市志第8種:農林篇》,基隆市:基隆市政府,頁351-352,1956。
註5:臺灣總督府民政部土木局,〈基隆水道〉,《臺灣水道誌》,118,臺灣總督府民政部土木局,頁35-55,1918。
註6:「基隆水道水源林取調技師有田正盛復命書」(1900-06-01),〈明治三十三年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十五年保存第三卷官規官職恩賞〉,《臺灣總督府檔案.總督府公文類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004607005。
註7:基隆市政府,《基隆市志第10種:公用事業篇》,基隆市:基隆市政府,頁68-100,1956。「暖暖街苗圃并基隆水道水源涵養造林事業所管換ノ件通達(基隆廳)」(1907-11-01),〈明治四十年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十五年保存追加第二十九卷殖產〉,《臺灣總督府檔案.總督府公文類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005043003。
註8:大橋準一郎,〈基隆水道水源涵養林〉,《臺灣の水利》,臺灣水利協會,頁35-36,1935。
註9:同註4,頁352。
註10:同註2,頁30。
註11:經濟部水利署北區水資源局,〈西勢水庫〉,檢自:https://www.wranb.gov.tw/3452/3475/26144/。檢索日期:2022年3月11日
註12:聯合報,〈基隆新山水庫接近滿水位 水公司:如有餘力可北水南送〉,《聯合報》,2021年3月24日,檢自:https://udn.com/news/story/122025/5341068,檢索日期:2022年3月11日。


 

民俗文物小常識

帳桌
帳桌
  過去大戶人家或商店將帳桌放於帳櫃房,桌面擺設筆硯算盤供掌櫃或執事先生記錄銀錢佃租往來收支情形,格屜或設有暗門存放帳冊銀簿。
 

臺灣人‧臺灣事

淺談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山地流動治療隊的人員
淺談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山地流動治療隊的人員
  邇來在整理臺灣省長官公署人事資料中,爬梳「山地流動治療隊」的組織。根據臺中市發行《民報》1946年4月23日「本省衛生局組織流動治療隊」報導(註1),文中表示醫療資源都在城市,而山地區域欠缺,臺灣省衛生局局長經利彬倡議組織山地流動治療隊,並有二分隊派駐各區,聯合國善後救濟總署支援藥物,由總隊長賴來成分配施用。

  流動治療隊最有名的人物就是曾任臺灣省參議員的樂信‧瓦旦,當時(1946年)以林瑞昌之名擔任山地流動治療隊第一分隊長,1946年10月18日因事辭職,未幾就擔任尖石鄉衛生所的所長。

  從人事資料中,1946年2月19日到任第一批人員,分別是:分隊長王仁熹、吳溪濤,月支薪180元。醫務員:李冬發、詹火塗、張梁城、劉川枝、林夢熊、賴世海、施木(4月增加楊賜也),月支薪140元。護士:詹買、吳珠、賴彩雲、林鳳嬌、林鴛鴦,月支薪80元。而1946年2月27日正式任用總隊長賴來成,暫支薪俸240元,相當於荐任級(註2)。

  總隊長賴來成為日治時期臺中州人,於1921年進入臺灣總督府醫學專門學校預科就讀,於1925年結業,隔年考入臺灣總督府臺北醫學專門學校專門科(以下簡稱醫專),1930年4月畢業(同學有傅春魁、郭澄海、葉南輝、廖煥章、黃皆得等)(註3), 5月取得醫療執照。曾在1940年由博愛會派遣至廣東欽縣進行霍亂防疫,職稱為「醫員」,輔佐總督府技師藤好米太郎(註4)。在其任用案中提到「曾任相當荐任7個月」(該簽為1946年2月底),可能是採認其日治時期資歷。

  分隊長之一的王仁熹,為臺北帝國大學醫學專門部畢業,曾任相當委任3個月,調派分隊長二個月,5月時因病辭去分隊長,後又被派去省立臺東醫院擔任主任醫師,又轉任彰化市衛生所等。吳溪濤1915年出生於臺南州,1938年畢業於日本昭和醫學專門學校(今昭和大學),之後在臺南醫院擔任醫療囑託。擔任流動治療隊分隊長一職,到11月的時候被免職,之後調任屏東恆春醫院院長等職務。

  1946年3月底,新聘一位分隊長李春魁,係日本慶應大學醫學系畢業,於5月底因事辭職轉至臺灣大學婦科,也待過宜蘭醫院等。接替李春魁的就是林瑞昌(樂信˙瓦旦),其資歷為醫專畢業,曾任相當委任20年,支薪160元較其他人少。

  同年5月,王仁熹辭去分隊長職務後,又派陳墩德、何清波接替分隊長,陳墩德1926年於臺北醫專畢業,也曾在1940年被博愛會派去廣東南寧防治霍亂,5月接任分隊長後直到治療隊解散,後任臺東縣立醫院院長等。何清波是臺中州人,在醫專預科、專門科都是賴來成同學,也是於1930年登記醫療執照,或許是賴來成邀請來幫忙的;流動隊解散後,何清波曾到三地門擔任衛生所長。吳溪濤11月被免職後,由原醫務員詹火塗接替分隊長一職。

  至於7位醫務員都是日治時期通過總督府考核的合格醫師,薪俸皆為140元,相當於委任課員。4月新聘楊賜也,11月詹火塗轉為分隊長後,新聘醫務員廖訓承。

  1946年7月19日,行政院衛生署審查「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35年度工作計畫」,關於衛生部分,提到長官公署計畫在山地鄉村增設50處衛生所,然後也要成立流動治療隊,衛生署審查意見為「兩者如何連繫?有無重覆?擬請飭併案查復」(註5)。流動治療隊本來就是任務團隊,解散也是遲早的事情。

  1946年12月26日,簽准將賴來成調派為民政處技士,宣告流動治療隊解散。最終在1947年1月10日,相當人員皆收到機關解散的任免令。最後成員有:
總隊長:賴來成
分隊長:陳墩德、何清波、詹火塗、楊賜也
醫務員:李冬發、廖訓承、張梁城、劉川枝、林夢熊、賴世海、施木
護士:鄭肖娥、歐滿妹、何雅雲、詹買、林鳳嬌、歐鳳嬌、陳卯妹、劉玉金、陳清美、
   林鴛鴦、蔡家本、何桂子。

  醫務員基本沒甚麼變動,而護士換了大半。流動治療隊解散後,有部分醫師留在原住民衛生所。如林瑞昌在尖石鄉衛生所擔任所長,卸任後楊賜也曾接任該處所長。廖訓承在春日鄉衛生所擔任醫師,施木擔任牡丹鄉衛生所醫師兼所長,張梁城擔任霧臺鄉衛生所醫師兼所長,何清波擔任三地鄉衛生所醫師兼所長等。

註1:〈本省衛生局組織流動治療隊〉,《民報》,1946年4月25日,版二。
註2:「臺灣省流動治療隊人員王仁熹等14員任免案」(1946-02-27),〈衛生局人事任免〉,《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303231057004。
註3:茲列舉其同學是因為都是擔任醫師,這幾位有被列入《臺灣人士鑑》等名錄,惟該等資料並無列入賴來成。
註4:魏嘉弘,〈日治時期臺灣「亞洲型霍亂」之研究(1895-1945)〉,臺灣師大歷史系博士論文(2012年),頁215。
註5:〈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三十五年度工作計畫審查意見〉,檔案局藏,檔號A202000000A/0035/0412.30/4032.01/02/007。
   

館藏介紹

《臺灣省主席年譜 黃杰》
書名:《臺灣省主席年譜 黃杰》
編著者:黃宏森、林文龍
出版: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出版日期:2017年11月
定價:新臺幣280元
簡介:
  黃杰字達雲,湖南長沙人,黃埔軍校第一期步科畢業即投入軍旅,先後參加1925年第一次東征棉湖之役、第二次東征揭陽戰役,於1929年以戰功卓越被拔擢為第二師少將副師長、1932年升任中將師長。黃杰在中日抗戰期間,歷任要職,在1942年日軍自緬甸入侵滇西,切斷滇緬公路情況下,隔年率遠征軍反攻滇緬邊境,打通中印公路,與美軍會師,引進物資。

  1949年國共內戰,湖南情勢緊急,黃杰臨危受命出任湖南省府主席,兼湖南綏靖總司令暨第一兵團司令官。1950年,由於國共內戰大勢已去,黃杰率軍撤退至越南富國島被困,1953年才率全師回臺。

  黃杰來臺後,歷任重要軍職,並在1962年12月就任臺灣省政府主席,至1969年7月卸任。其在任內政績有:倡導治山防洪、實施都市平均地權、興建曾文水庫與澎湖大橋、推動九年國教等。黃杰在省主席卸任後,任國防部長,發推動國防科技研究發展。

  本年譜編纂採綱目體,以黃杰為譜主的個人編年史傳,取材自省政府檔案、《省政府公報》、《省議會施政報告》、《中華民國大事紀》、《省政大事紀》、自傳、相關出版品暨報章雜誌或網路資料庫等,記述黃杰擔任省主席年代之省政建設、就任前及卸任後重要事蹟。

展售處:
※國家書店松江門市。臺北市松江路209號1樓,02-25180207
https://www.govbooks.com.tw
※五南文化廣場臺中總店。臺中市中區中山路6號,04-22260330
https://www.wunanbooks.com.tw
※本館史蹟大樓1樓販賣部,亦可購得本館出版之書籍,地址:南投縣南投市中興新村光明一路256號,電話049-2316881轉168,歡迎洽詢。
《大清歷朝實錄》
書名:《大清歷朝實錄》1220冊
著者:滿洲帝國國務院
出版日期:1937
館藏號:R / 654.702 / 4338(《大清歷朝實錄總目》)
《淡水廳志》雕版-卷二
  《淡水廳志》成書於同治10年(1871),前後40年歷經至少3次修志,全書有16卷,雕版約273片,本館典藏數量高達220片之多,為臺灣少見的清代方志版片。
2022年2月份新上架圖書
  2022年2月份編目上架之圖書計16種16冊、期刊計20種20冊,內容涵蓋本館近期蒐藏及採集入館書刊。
 

館務訊息

客家專題系列講座回顧:由旅券資料管窺日治時期六堆人的旅外經驗
客家專題系列講座回顧:由旅券資料管窺日治時期六堆人的旅外經驗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發 行 人張鴻銘
行政指導黃宏森
總 編 輯林明洲
執行編輯楊絲羽
編輯小組劉仁翔、謝東勝、詹梓陵、洪明河
到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