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到主內容區
:::
展覽 近期活動悅讀檔案 民俗文物小常識 臺灣人‧臺灣事 館藏介紹 館務訊息 各期電子報 反應意見 訂閱/取消 Facebook粉絲頁 另開視窗
:::

臺灣人‧臺灣事

關心民眾與社會的文學創作者-王詩琅(1908.2.26-1984.11.6)

文 / 王振勳、盧胡彬、郭佳玲(摘錄自《臺灣全志》卷十三人物志•社會與文化篇)(註1)

  王詩琅,筆名王錦江、王一剛、嗣郎等,明治41(1908)年出生於今臺北市萬華區。大正4年(1915)入秀才王采甫私塾學習漢文,愛好稗史小說,大正7(1918)年改入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第二附屬公學校(今老松國小);大正12(1923)年畢業後未再升學,曾與朋友組織互相鼓勵為宗旨的讀書會「勵學會」繼續學習,但經常受日本警察干擾而關閉。大正13(1924)年王氏因受「臺灣文化協會」啟發民眾影響,對社會、政府提高了關心(註2)。

  昭和2(1927)年王氏受到臺灣民族社會運動影響及接觸左翼思想,參加無政府主義組織「臺灣黑色青年聯盟」而被捕入獄,昭和4(1929)年減刑出獄;昭和6(1931)年因涉及「臺灣勞動互助事件」,再度入獄;出獄後加入日本人平山勳、上清哉等人創辦的「臺灣文藝作家協會」;昭和9(1934)年加入郭秋生、廖毓文等人創辦的「臺灣文藝協會」,初次發表小說作品;並於昭和12(1937)年代替楊逵主編《臺灣新文學》雜誌,並策劃編輯〈漢文學創作詩集〉,發表多篇作品。其後,因中日戰爭爆發,王氏赴上海,至日本陸軍特務部「宣撫班」工作,昭和13(1938)年被徵調至廣州,擔任《廣州迅報》編輯(註3)。

  1945年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王氏轉任中華民國軍委會廣州行營臺籍官兵總隊政治官,1946年返臺,擔任《民報》編輯兼任中國國民黨省黨部幹事與臺灣通訊社編輯主任;1948年兼任《和平日報》主筆,擔任臺北市文獻會委員,主編《臺北文物》; 1955年離開臺北市文獻會,主編兒童雜誌《學友》,轉而從事兒童創作,改寫神話、民間故事、歷史故事,主張趣味性與教育性並重,為國內兒童雜誌經營先驅;其後,再主編大眾雜誌《大眾之友》;1959年擔任臺北市文獻委員會編纂,主編《臺北市志》;1961年轉任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纂組長,負責纂修《臺灣省通志》,於1973年退休。王氏退休後,參與《臺灣風物》的社務及編務,並經常執筆寫作,多為有關歷史、文獻、民俗等方面的著述(註4)。

  王氏係以文學創作為主,曾於1981年以作品〈沙基路上的永別〉獲聯合報短篇小說推薦獎; 1982年獲得國家文藝基金會頒贈「文學特殊貢獻獎」;1983年獲鹽分地帶文藝營頒贈「臺灣新文學特別貢獻獎」; 1984年獲得第二屆臺美基金會人文科學獎,足資證明筆耕不輟,關愛鄉土情操之彌足珍貴,受人敬仰。同年11月病逝臺北(註5)。

參考資料:
註1:摘錄自王振勳、盧胡彬、郭佳玲,《臺灣全志》卷十三人物志•社會與文化篇,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18年,頁288-289。
註2:王詩琅,〈我的早年文學生活〉,《臺灣文藝》98 期(1986.1),頁199;張恒豪編,《王詩琅、朱點人合集》(臺北:前衛出版社,1990),頁13;下村作次郎作、葉石濤譯,〈王詩琅的回顧錄〉,《文學臺灣》11 期(1984.7),頁278-279。
註3:王詩琅,〈我的早年文學生活〉,《臺灣文藝》98 期,頁201-202;張恒豪編,《王詩琅、朱點人合集》,頁13;下村作次郎作、葉石濤譯,〈王詩琅的回顧錄〉,《文學臺灣》11 期,頁279。
註4:毛一波,〈臺灣老作家王詩琅〉,《傳記文學》46 卷1 期(1985.1),頁89;張恒豪編,《王詩琅、朱點人合集》,頁13-14、139-140;鍾肇政,〈臺灣文壇的不朽老兵:簡介王詩琅其人其作品〉,《文學思潮》12 期(1982.7),頁61;鐘麗慧,〈王詩琅印象記〉,《文訊》1 期(1983.7),頁55。
註5:張恒豪編,《王詩琅、朱點人合集》,頁14、141;林子候,〈王詩琅〉,《傳記文學》46 卷4期(1985.4),頁142;鐘麗慧,〈王詩琅印象記〉,《文訊》1 期,頁52;翁佳音,〈永不止息的詩琅伯〉,《臺灣風物》35 卷1 期(1985.3),頁131。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發 行 人張鴻銘
行政指導黃宏森
總 編 輯林明洲
執行編輯楊絲羽
編輯小組劉仁翔、謝東勝、詹梓陵、洪明河
至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