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到主內容區
:::
展覽 近期活動悅讀檔案 民俗文物小常識 臺灣人‧臺灣事 館藏介紹 館務訊息 各期電子報 反應意見 訂閱/取消 Facebook粉絲頁 另開視窗
:::

館藏介紹

圖1:《淡水廳志》「卷七〈武備志.兵制〉五」雕版(館藏號19980012498)
圖1:《淡水廳志》「卷七〈武備志.兵制〉五」雕版(館藏號19980012498)

《淡水廳志》雕版-卷七

文/林明霏/本館採集組科員

  《淡水廳志》成書於同治10(1871)年,前後40年歷經至少3次修志,全書有16卷,雕版約273片,本館典藏數量高達220片之多,為臺灣少見的清代方志版片。

  《淡水廳志》卷七武備志,通篇論列本廳之兵制、海防及與海防關係密切的船政(戰船形式)。康熙末年陳夢林協修《諸羅縣志》,時淡水廳仍屬諸羅轄境,乃論其形勢曰:「雞籠為全臺北門之鎖鑰、淡水為雞籠以南之咽喉,大甲、後壠、竹塹水陸皆有險可據。乃狃目前之便安,不規久遠之至計,增置縣邑防戍,委千里之邊境於一營九百四十之官兵、一知縣典史巡檢之耳目,使山海之險弛而無備,將必俟羊亡而始補牢乎!」高見遠識,所建言未來宜增置縣邑防戍,其後一一如其言,雍正元(1723)年增設彰化縣治及淡水廳治。至於防戍武備,也不斷在轉移或更新。

  本志重在兵制係指同治末年之前淡水廳營兵兩大編制,一是竹塹北路右營,二為艋舺營附滬尾水師營,均隸屬彰化的北路協副將管轄,淡水設廳,防務逐漸吃重,乃雙雙提升其員缺與編制。竹塹北路右營,原額設守備1員,道光10(1830)年4月,改為北路右營游擊。

  為扼守臺灣三大口岸之一的艋舺而設的艋舺營,隨著艋舺衰退,淡水港興起,營制作調整。艋舺營原額設北路淡水營都司1員。嘉慶13(1808)年,改設水師游擊1員,兼管水陸;道光4(1824)年,添設參將;為臺灣艋舺營參將,是個水陸兼管的營制。同治8(1869)年,因營兵積弱腐敗,閩浙總督左宗棠乃裁兵加餉,全臺約裁汰半數額兵,本志均有所記載。

  本館典藏《淡水廳志》卷七雕版30片,多為雙面雕刻,其中「〈武備志.兵制〉五,〈武備志.兵制〉六」雕版(館藏號19980012498)內容,從後壠汛編制員額說起,至艋舺營,附滬尾水師營之建置沿革,歷年員額增補,及調撥換防等事項。武備志著重在兵制,隨著艋舺衰退,淡水港興起,營制(軍隊編制)也作調整,改設水師游擊1員,臺灣艋舺營參將兼管水陸。(註)

※本館珍藏220片《淡水廳志》雕版,均可於文物查詢系統https://collections.culture.tw/th_collectionsweb查得詳細說明。

參考資料:
註:國史館臺灣文獻館文物查詢系統,「〈武備志.兵制〉五,〈武備志.兵制〉六」,https://collections.culture.tw/th_collectionsweb/collection.aspx?GID=MPMDMFMXME,2022年8月1日上網檢索。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發 行 人張鴻銘
行政指導黃宏森
總 編 輯林明洲
執行編輯楊絲羽
編輯小組劉仁翔、謝東勝、詹梓陵、洪明河
至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