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到主內容區
:::
展覽 近期活動悅讀檔案 民俗文物小常識 臺灣人‧臺灣事 新書出版 館藏介紹 館務訊息 各期電子報 反應意見 訂閱/取消 Facebook粉絲頁 另開視窗
:::

館務訊息

圖1:國史館陳儀深館長致詞
圖1:國史館陳儀深館長致詞

原住民族專題系列講座:文化資產與文化再造:知本卑南族的文化復振

  本館與國史館、原住民族委員會合作,於2022年辦理8場次原住民族專題系列講座。9月15日(星期四)下午2時至4時,由逢甲大學文化與社會創新碩士學位學程助理教授兼亞太博物館學與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陳玉苹主講「文化資產與文化再造:知本卑南族的文化復振」。

  現場首先由國史館陳儀深館長親自致詞介紹。接著陳主任指出目前臺灣正在進行廣泛的「文化遺產」運動,如上述包括文化資產的提報、登錄、以及透過文化資產作為文化治理的核心精神,企圖以此將文化價值帶回民眾的日常生活。

  在這一波的「文化資產運動」的浪潮下,漢人社會,在2006年文資法修法之後,許多地方文史工作者開始根據以往的調查成果進行古蹟與歷史建物的提報,儼然成為一種新型態的公民參與。然而,在原住民社會中,經由提報與登錄的案例相對稀少。但自1980年左右開始,許多部落都開始了文化復振,至於文化復振所選擇的「文化」跟「文化資產」的概念在當地是什麼被認知與實踐?

  陳主任由訪談臺東知本卡大地布部落族人經驗,談起原住民的文化資產與文化再造。她指出,卡大地布部落自從1993年在國家劇院表演《卑南樂舞篇》,由田調與練習中重新認識自己的文化,深受感動啟發,因此年輕的族人請益耆老,在1993重蓋男子會所恢復會所制度,接著1995年恢復少年猴祭、1997年恢復大獵祭,逐步進行一連串族人重新尋回過去文化傳統的過程。但這中間,國家政策雖然也開始制定原住民文化資產處理辦法,但卻因為不同部會認知上的差距而產生矛盾的現象,如2008大獵祭剛登錄為縣級文化資產,當年祭典舉行期間卻遭警方的驅趕,或者2017年的傳統領域劃設與光電案之間的衝突。

  在卡大地布部落一連串由自身所啟動尋回過去傳統的過程,除了祭典儀式之外,也包含了一些生活中的互動價值。例如1996年恢復婦女幫工團(misa’ur),強調的是背後的互相幫助、換工之精神。

  最後,陳主任認為對卡大地布部落來講,未來如何傳承文化,包括了三點:第一:如何創造一個完整的機制,讓從青年會所離開的人可以繼續參與部落事務;第二:希望建構一個卡地布文化圈,讓居住於此的人可以自然地去學習卡地布文化,而不是去區分族群,第三:希望子孫能認同自己,將祖先的生活重新活出來。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發 行 人張鴻銘
行政指導黃宏森
總 編 輯林明洲
執行編輯楊絲羽
編輯小組劉仁翔、謝東勝、詹梓陵、洪明河
至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