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到主內容區
:::
展覽 近期活動悅讀檔案 民俗文物小常識 臺灣人‧臺灣事 新書出版 館藏介紹 館務訊息 各期電子報 反應意見 訂閱/取消 Facebook粉絲頁 另開視窗
:::
 

近期活動

原住民族專題系列講座:島嶼的神話故事
專題名稱:島嶼的神話故事(同步線上直播))
主講人:夏曼‧藍波安(島嶼民族科學工作坊負責人、「雅美族紅頭部落歷史研究」計畫主持人)
時間:2022年10月20日(四)14:00~16:00(13:30 開放入場)
地點:國史館4樓大禮堂(臺北市中正區長沙街1段2號)

內容簡介:

  古老島嶼的傳說,沒有信箱的民族,自古來就依賴口述傳遞民族的傳說故事、日常生活大小事,娛悅人口少數的部落人。像是創世紀神話的傳說:石男與竹女的下凡人間、三尾白翅飛魚的傳說、惡靈的海洋、母豬的故鄉、巨鳥擄人:父子尋親記、飛魚招魚祭典:季節的分類、祭拜天神,祖靈日。不時移動的部落人逐漸因簡易農事的定耕,漸漸成立定居的聚落。1991年之後的民宿建立,現今島嶼的轉型變遷,成為觀光之島嶼,百花齊放。此等祭儀就當下的情境來說,我們究竟還可以保留多少個儀式呢?這正是我民族在面對不斷湧進的現代化的種種,不得不省思的面相。

歡迎有興趣者蒞臨參加,教師及公務人員全程參與者,可核發研習時數2小時,相關報名方式,請逕上國史館網站查詢。
https://www.drnh.gov.tw/p/423-1003-324.php?Lang=zh-tw
 

悅讀檔案

祈雨的舊慣
  臺灣的民間信仰向來活絡,不論官方或民間,仍篤信透過宗教信仰方式祈禱下雨的神蹟發生。日本統治臺灣期間發生過多次旱魃(旱災),尤以1933年臺灣所發生中南部旱魃特別嚴重,從新竹以南到屏東一帶,並以高雄地區最為嚴重,各地紛紛採古禮,由地方官紳帶領進行祈雨,當年的旱魃可分為4-5月、8月及10-12月共三波侵襲,當時《臺灣日日新報》報導相關旱魃達數十則(註1)。報導提到當年災情嚴重,出現農夫哀號、損失慘重,街民恐慌,甚而到處爭水衍生的治安風波,在10月的報導更提到,此為高雄設州(1920年)以來最大的旱害,同時也是新竹州數十年來所遇最大的乾旱(註2)。

  在《臺灣總督府檔案》裡,有一件於1902年4月30日由新竹廳長里見義正上陳給總督的〈雨乞ノ舊慣ニ關スル事項新竹廳報告〉(註3),描述新竹廳的民眾如何以儒道教儀式進行「雨乞」的舊慣報告。據該檔案記載,儒道教的祈雨方式,於遇到旱災,首先需齋戒沐浴,其地方紳士,在祈雨日前亦食齋沐浴且衣裝清淡,禁止屠殺獸畜。祈雨壇上放置香爐、燭臺,以白蠟燭臺,放椅子二個與水盆五個,以黃紙製作的令旗,記有風伯、雨伯、雷公、雷母及雲伯的神名為法器,於祈雨當日,祈雨壇前訟經文,僧侶誦波若經、金剛經等咒文,道士則誦道家密咒,祈求萬民減罪、上天憐憫體恤、轉禍為福。

  其他祈雨的方式,如在《民俗臺灣》第25期,作者張建彬一文描述大龍峒保安宮祈雨儀式(註4),根據記載乃將「立雨壇」之主祭神(如保生大帝、五穀先帝(神農)與福德正神(土地公)等)披上白服,移至到廟的紅牆邊,以示與百姓同苦,座前供有青果、鮮花與清茶,放置香爐,不間斷地燒香,四方桌上有注滿水的水壺,壺前方貼有二寸寬的藍色紙符咒,在旁的枝葉上面書寫有「雷公、雷母、風伯、雨師、五湖四海龍王五方行雨龍神到此 罡」;擺有青竹,在青竹中央吊掛糊紙做的像鳥大小的「商羊」,青竹也吊掛在辦喪事時喪主遺子所持紙製的「幡仔」上。而道士誦讀「祈甘雨疏表文」,若三天內未有相當程度的降雨,則重新確認祈雨的日期、時間與方向;道士所讀的疏文有一定格式,由地方文人寫成古文體,如清光緒年間,保安宮的祈雨疏文由師事士林的進士陳登元的張星南所寫,1943年的祈雨疏文,則由地主代表陳錫慶所寫且誦讀(註5),其祈雨行列由穿著喪服(麻衫)男子二人,為廟方幹部或最高齡者為引導,再依序由百姓唱祈雨歌,三步一跪前進,此時簑衣雨具和帽子絕對禁止,中途遇有這類人則要求撤去,不服者須強制驅離。走向靠近河岸時,道士讀誦咒語祝詞,吹法器號角,請龍王行雲布雨,將藍色符相同文句寫在犛頭上,用木炭將犛頭燒個通紅後,將之丟入河中,在旁漁夫隨即很快地尋其蹤跡並下網撈起,若有魚蟹在網,則表示會降雨,則立刻回到雨壇供放,然若是「蝦蛦」類則表示將持續旱天,捕獲如為空網時,漁夫將事先準備的雨蛙放入網內,供奉在雨壇上,雨壇在下雨前都不撤去,下雨到相當程度再「謝壇」,請道士或主事者奉誦感謝疏文(註6)。

  有關祈雨方式,《臺灣省通志稿》曾說「以竹枝、樹枝沾水撒滴四邊,作下雨之朕兆」,另外觀世音菩薩持楊柳灑雨的信仰自中國唐宋已有,為中國傳統風俗(註7)。至於臺灣原住民族的祈雨,常見有為殺豬放血順溪流之法(註8),亦有其他祈雨之法,如《臺灣日日新報》報載臺中州南投能高郡(約今埔里、國姓、仁愛、魚池一部分)的原住民以燒山方式祈雨,1924年能高郡附近蕃社舉行粟祭時祈雨,在該蕃社常舉行儀式的山上「燒山」同時祈禱降雨,報載果然那天晚上就下雨了(惟未細載舉行方式)(註9)。《南投縣志稿》亦撰述布農族,有葬埋青蛙及有尾的四腳動物於土內,可使天下雨之說,此乃懲罰龍族(傳說龍能行雲布雨)的求雨方式(註10)。其他亦如鄒族耆老流傳猴頭骨泡水祈雨之法,在祈雨儀式中,乃頭目手持一個特殊容器如燻過的猴頭,一邊手舀水,一邊口說請神降雨,舀乾之後數日間將降雨(註11)。

  1936年,花蓮港廳也曾在稻作缺雨下進行祈雨,《臺灣日日新報》亦報載キビ(奇美)社的祈雨方法(註12),報載乃分二組成員,由75-80歲中選取5人做為ダレグル組(音譯),68-70歲的四人為ラワガラ組(音譯),共9人,在祈雨日約清晨4時到知名的瑞穗溫泉山頂上,以溪水浸濕的樹葉,向天撒去後再歸宅。曾在州理蕃課從事原住民撫育事務的尾崎蕃仙在《理蕃之友》則較為詳細記載祈雨方法(註13),如在南投能高郡的マレツバ(馬力巴)蕃,乃在祈雨當日,召集部落民眾,包含幼童與婦女,帶著約十斤多的小豬一隻到溪邊屠殺,血順溪流,殺豬代表頭目發聲,接著站在岸邊的人也一同發聲,走到溪中,將豬血和水攪和,每個人都將混著水的豬血潑到自己的身上,好比被雨淋濕的樣子;回社後換衣到主執祈雨的頭目家中,各戶拿粟約一合多(合為量米單位,一合約180毫升),將之撒在屋子內外後,之後各自回家,各戶培育種苗,準備播種等待降雨。作者描述原住民通常十分相信祈雨效果,滿懷期待的進行播種。

  早期臺灣為農業社會,乾旱除了影響民生用水,最大衝擊乃是糧食,乃影響著統治者的執政基礎,故官方主導祈雨儀式多與地方官紳參與,也樂見民間舉辦,呈現出與民所苦,在早期水利設備仍不完備時,祈雨成了一個民眾心靈期待的出口。沿革至今民間信仰、社會風俗已有很大不同,今祈雨儀式上,如1994年澎湖縣寺廟祈雨與謝甘露儀式(註14),基本程序如下:祭典宣布開始、主祭官就位、陪祭者就位、上香、獻花、獻茗、獻果、宣讀祭文、恭焚疏文、行三跪九叩首禮、禮成;倘甘雨日後若下,民眾信徒則會在廟內設壇恭謝上蒼。其祈雨疏文文稿則有可沿習舊慣或加以改進,而官方舉辦祈雨活動也常與原住民祭典儀式結合,如增添族群傳統的祭品如香菸、檳榔、酒、雞肉、麻糬等祭品,復原族人過去的祈雨儀式(註15)。

  從檔案與報導中所見,祈雨除儒道方式外,亦有多元特色的祈雨方式,現今進入科技時代,降雨已有科學觀測預判,雖祈雨的效果不一,沿續至今的祈雨儀式仍隱含著過往宗教禮俗。


備註:
註1:陳家琦等,〈1933年(昭和8年)臺灣中南部乾旱事件史料研究〉,收於「109年天氣分析與預報研討會」,臺北:交通部中央氣象局,頁3,2020。檢自:https://southen.cwb.gov.tw/fileApply/category/Rrqr1565227059ASAz,檢索日期:2022年8月30日。
註2:同註1,頁4。
註3:「雨乞ノ舊慣ニ關スル事項新竹廳報告」(1902-05-01),〈明治三十五年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十五年保存第十六卷警察監獄〉,《臺灣總督府檔案.總督府公文類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004686007。
註4:張建彬,〈雨乞の行事に就て:臺北市大龍峒に於ける〉,《民俗臺灣》,25,臺北:東都書籍臺北支店,頁2-6,1943。
註5:陳豔紅,《「民俗臺灣」と日本人》,臺北:致良,頁131-133,2006。
註6:同註5,頁132。
註7:李道和,〈《點石齋畫報》求雨風俗考論〉,《止善》,19,頁46-47,2015。
註8:賴澤涵編,《新修桃園縣志:宗教禮俗志》,桃園:桃園縣政府,頁472,2010。
註9:〈蕃人の雨乞 山を燒く〉,《臺灣日日新報》,1924年12月4日,5版。
註10:同註7,頁63。
註11:鄭佩茜,《阿里山鄒族樂野部落「藝術家屋」催生之經驗》,嘉義:南華大學建築與景觀學系碩士論文,頁88,2013。
註12:〈蕃人が雨乞ひ〉,《臺灣日日新報》,1936年5月16日,5版。
註13:尾崎蕃仙,〈蕃地の迷信と舊慣〉,《理蕃の友》,臺北:理蕃の友發行所,頁4-5,1933。
註14:黃有興等,《澎湖民間祭典儀式與應用文書》,澎湖:澎湖縣文化局,頁455-458,2003。
註15:品觀點,〈重現消失60年的祈雨儀式 大武壠歌舞文化節〉,中時新聞網,檢自: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220407002146-260405?chdtv,檢索日期:2022年9月5日。
 

民俗文物小常識

草仔粿
草仔粿
  客家人稱粿為「粄」,以糯米為主要材料的食品。粿皮以蓬萊米、糯米和水磨成米粉,經過脫水成為水分較少的米漿團,摻入已經煮熟帶有黏性的熟團搓揉混合,客家人稱「粄粢」。
 

臺灣人‧臺灣事

永康鹽行地區的考古挖掘與鹽田遺址
永康鹽行地區的考古挖掘與鹽田遺址
  臺南市在清治時期有永康上中里與永康下里,日治時期兩者一度成為臺南廳直轄區域,但1920年臺南市成立,永康下里部分併入臺南市,部分則併入仁德庄,而永康上中里則結合內武定里、長興上里、廣儲西里(部分),廣儲東里等區域成立行政單位永康庄,延續至今日,永康區大致維持當時永康庄的範圍。而在今鹽行派出所轄區,包括了原本內武定里範圍的洲仔尾、三崁店、鹽行及永康上中里的蔦松庄,被視為鹽行地區,現在是臺南重要的交通節點與文教區。鹽行地區除了早年荷治與明鄭時期開發的文字紀錄外,也是考古學的重要區域,周遭有著蔦松文化的多處遺址,據記載,在日人興建縱貫鐵路時即已發掘古物,後來又填土埋回,直到1930年代,才由任職臺南二中(今臺南一中)的金子壽衛男重新發現,之後任職臺南一女(今臺南女中)的國分直一做較完整考掘,成為臺灣史前重要的文化代表。
 

新書出版

《臺灣北海岸客家阿里磅練氏族譜與地方社會》
書名:《臺灣北海岸客家阿里磅練氏族譜與地方社會》
作者:洪馨蘭
出版:客家委員會/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出版日期:2022年9月
ISBN:978-626-7119-56-3
定價:新臺幣630元
內容簡介:

  族譜,就像是為一個家族或宗族中的個人所畫下的連續生命線,讓人們從那些線條中,把個人生命的過往、現在和未來銜接在一起。而族譜中普遍存在著崇古輕今的情形,所以,研究者往往須從族譜以外,大量的歷史文獻或檔案資料中,找到可對應家族發展史的線索。再透過田野調查理解區域發展和交通、經濟樣貌,可理解先人們為了維繫家族或宗族這個生命連續體,或為了擴大親族群體的社會經濟影響力,所做的種種努力。

  本書研究者期待能在本專書中,讓讀者看到從族譜出發,慢慢地將清代來臺的汀州客家移民家族的文化密碼,包括過去與現在的、顯性與隱性的,以一個較為全貌觀察的方式,敘述屬於阿里磅練氏家族的故事。

展售處:
※國家書店松江門市,地址:臺北市松江路209號1樓,電話:02-25180207
https://www.govbooks.com.tw
※五南文化廣場臺中總店,地址:臺中市中區中山路6號,電話:04-22260330
https://www.wunanbooks.com.tw
※本館史蹟大樓1樓販賣部,亦可購得本館出版之書籍,地址:南投縣南投市中興新村光明一路256號,電話:049-2316881轉168,歡迎洽詢。
《雲林詔安客家民俗與信仰》
書名:《雲林詔安客家民俗與信仰》
作者:陳逸君、顏祁貞
出版:客家委員會/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出版日期:2022年9月
ISBN:978-626-7119-57-0
定價:新臺幣520元
內容簡介:

  雲林詔安客的田野現場,廣大而遼闊,不管祖籍、姓氏、宗教信仰是否相同,皆於雲林落地生根、形成聚落,並建立起休戚與共的人際網絡,以及獨特的民俗、信仰與傳統,例如:歲末的謝平安,崙背鄉、二崙鄉到西螺鎮各村里的收營、壇場形式、儀式等各式各樣的信仰文化。研究者認為,不管是在福建原鄉或雲林地區,閩南文化對詔安客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呈現在語言、民俗、信仰等層面,可見族群接觸下的文化互動關係。

  全書主要探討雲林詔安客的民俗與信仰,研究者發現在流變時光中,雲林詔安客民俗與信仰仍持續發展著,讓人追趕不及,必須帶著具有歷史縱深的視野與長時期的調查,重新認識其民俗信仰文化之價值。


展售處:
※國家書店松江門市,地址:臺北市松江路209號1樓,電話:02-25180207
https://www.govbooks.com.tw
※五南文化廣場臺中總店,地址:臺中市中區中山路6號,電話:04-22260330
https://www.wunanbooks.com.tw
※本館史蹟大樓1樓販賣部,亦可購得本館出版之書籍,地址:南投縣南投市中興新村光明一路256號,電話:049-2316881轉168,歡迎洽詢。
《客底嘉鄉:發現嘉義縣西線地區福老客蹤》
書名:《客底嘉鄉:發現嘉義縣西線地區福老客蹤》
作者:黃衍明、劉亞蘭
出版:客家委員會/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出版日期:2022年9月
ISBN:978-626-7119-58-7
定價:新臺幣480元
內容簡介:

  本書以嘉義縣西線地區為範圍,描繪出大林、民雄、水上、溪口、新港、太保、鹿草與朴子等鄉鎮的福老客分布地圖。並對其中的詔安呂氏、平和陳氏、南靖簡氏、永定江氏、饒平張氏等五大客底宗族,進行深度調查與報導;研究者進行扎實地田野調查,繪製許多詔安客分布地圖以完成本書。研究中發現其實福老客離我們並沒有那麼遙遠,他們隨時出現在身邊,只是隱身在歷史的路途中。本書的寫成,希能讓讀者發現或重新記起嘉義縣眾多的客底鄉親,其所參與嘉義的開發與眾多歷史事件,曾是嘉義縣發展進程中的重要拼圖。

展售處:
※國家書店松江門市,地址:臺北市松江路209號1樓,電話:02-25180207
https://www.govbooks.com.tw
※五南文化廣場臺中總店,地址:臺中市中區中山路6號,電話:04-22260330
https://www.wunanbooks.com.tw
※本館史蹟大樓1樓販賣部,亦可購得本館出版之書籍,地址:南投縣南投市中興新村光明一路256號,電話:049-2316881轉168,歡迎洽詢。
 

館藏介紹

《臺灣全志‧卷四政治志‧民意機關篇》
書名:《臺灣全志‧卷四政治志‧民意機關篇》
著者:陳翠蓮
出版: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出版日期:2007年10月
定價:新臺幣400元
簡介:

  本篇在敘明戰後50餘年來,我國從中央到地方民意代表機關之沿革、發展與運作情形。早先依據大法官解釋,立法院、監察院與國民大會常被稱為「三個國會」,一體被視為中華民國之中央民意代表機關。但隨著解嚴後憲法多次修訂,中央政府體制逐漸調整,立法院明顯取得中華民國國會之地位;監察院自1993年以後轉變成為準司法機關;國民大會則自2000年以後成為非常設機關的任務型角色,甚至在1995年6月修憲之後,未來修憲案與領土變更案均交由公民複決,其他職權也另有安排,原本中華民國憲法中所設置的國民大會政權機關,至此完全消失。

展售處:
※國家書店松江門市。地址:臺北市松江路209號1樓,電話:02-25180207
http://www.govbooks.com.tw
※五南文化廣場臺中總店。地址:臺中市中區中山路6號,電話:04-22260330
http://www.wunanbooks.com.tw
※本館史蹟大樓1樓販賣部,亦可購得本館出版之書籍,地址:南投縣南投市中興新村光明一路256號,電話:049-2316881轉168,歡迎洽詢。
《臺灣慣習記事》
書名:《臺灣慣習記事》
著者:臺灣慣習研究會編輯
出版者:古亭書屋
出版日期:1969年
索書號:R / 538.827 / 4391 / 1901 /
《淡水廳志》雕版-卷八
  《淡水廳志》成書於同治10(1871)年,前後40年歷經至少3次修志,全書有16卷,雕版多為雙面雕刻,約273片,本館典藏數量高達220片之多,為臺灣少見的清代方志版片。
2022年8月份編目上架圖書
  2022年8月份編目上架之圖書計16種16冊、期刊計18種18冊,內容涵蓋本館近期蒐藏及採集入館書刊。
 

館務訊息

原住民族專題系列講座回顧:移動的邊界:日治隘勇線與原住民族
原住民族專題系列講座回顧:移動的邊界:日治隘勇線與原住民族
臺灣總督府專賣局檔案登錄為2022臺灣世界記憶國家名錄
臺灣總督府專賣局檔案登錄為2022臺灣世界記憶國家名錄
「第12屆臺灣總督府檔案學術研討會」紀事
「第12屆臺灣總督府檔案學術研討會」紀事
原住民族專題系列講座:文化資產與文化再造:知本卑南族的文化復振
原住民族專題系列講座:文化資產與文化再造:知本卑南族的文化復振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發 行 人張鴻銘
行政指導黃宏森
總 編 輯林明洲
執行編輯楊絲羽
編輯小組劉仁翔、謝東勝、詹梓陵、洪明河
到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