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到主內容區
:::
展覽 近期活動悅讀檔案 民俗文物小常識 臺灣人‧臺灣事 新書出版 館藏介紹 館務訊息 各期電子報 反應意見 訂閱/取消 Facebook粉絲頁 另開視窗
:::

民俗文物小常識

圖:寶塔(摘自《臺灣民俗文物辭彙類編》)
圖:寶塔(摘自《臺灣民俗文物辭彙類編》)

寶塔

文/摘自《臺灣民俗文物辭彙類編》 https://dict.th.gov.tw

  「塔」源自於印度的建築,梵文音譯為「浮屠」,其意為墳墓、墓塚,本為埋葬圓寂僧人的遺骨,後傳入中土後逐漸演變成為具有驅邪鎮煞功能的辟邪物。

  寶塔是寺廟建築中常見的屋頂辟邪物,通常置於屋頂正脊中央,兩邊一對龍成為雙龍護塔。也有單獨出現,體量較為巨大,通常位於聚落的重要路口,作為鎮煞的辟邪物,如澎湖群島各地即設置有許多石塔以鎮壓風煞;或是位於聚落水口旁,以防止風水生氣之外洩。而臺南安平和澎湖一帶,也有以寶塔作為民宅屋頂辟邪物。寶塔的造型通常作瘦高樓狀,常見為七層或五層,每層四周之上皆有短簷,與原始的佛教式浮屠相差甚遠。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發 行 人張鴻銘
行政指導黃宏森
總 編 輯林明洲
執行編輯楊絲羽
編輯小組劉仁翔、謝東勝、詹梓陵、洪明河
至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