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到主內容區
:::
展覽 近期活動悅讀檔案 民俗文物小常識 臺灣人‧臺灣事 新書出版 館藏介紹 館務訊息 各期電子報 反應意見 訂閱/取消 Facebook粉絲頁 另開視窗
:::
 

近期活動

客家專題系列講座:臺灣地名探究:跨領域的整合分析,兼論客閩地名的差異
專題名稱:臺灣地名探究:跨領域的整合分析,兼論客閩地名的差異
主講人:韋煙灶(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時間:2023年1月12日(四)14:00~16:00(13:30 開放入場)
地點:國史館4樓大禮堂(臺北市中正區長沙街1段2號)

內容簡介:

  現今網路檢索文獻資料庫的功能十分強大,將地圖及文獻的檢驗方式,以類似大數據的操作,使地名學的調查與研究可突破過去的侷限,以發掘更有力的文本證據。本次演講將以三個研究案例來回應上述地名學研究法上的討論:1.閩南族群之他稱族名的漢字名書寫形式與變遷;2.析論臺灣地名中「坡作陂解」的現象;3.漢語東南方言水系通名使用之歷史層次與空間意涵,這三個研究議題都會涉及客、閩地名用法的差異,故兼而討論之。

  歡迎有興趣者蒞臨參加,教師及公務人員全程參與者,可核發研習時數2小時,相關報名方式,請逕上國史館網站查詢。
https://www.drnh.gov.tw/p/423-1003-338.php?Lang=zh-tw
 

悅讀檔案

「三五公司」在臺的二大農場事業與創辦人愛久澤直哉
  日人愛久澤直哉,東京帝大政治科畢業後,曾任三菱會社,受臺灣總督府民政長官後藤新平知遇,1899年起陸續擔任總督府民政部、製藥所及專賣局囑託(聘僱人員),曾被派至印度、南洋及華南各地視察(註1)。於專賣局囑託時期,因整理石油空罐廢棄物得當,使專賣局每年有兩萬圓的收入,1901年任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囑託,擔任該會第二部(經濟部)部長,負責農工商產經方面的調查,其學經歷完整,受臺灣總督府重用。而後配合總督府南支南洋政策,於1902年,愛久澤在總督府的授意下,於福建廈門籌組由中日合資的「三五公司」,值得一提的是,其以民營公司型態存在,乃是比臺灣拓殖株式會社更早成立的國策會社(註2)。而總督府於華南地區的經營方針,則透過三五公司執行,最重要的即是在執行福建樟腦專賣及福建鐵路的佈局(註3),該公司在總督府的刻意扶持下,在南支(今華南地區)各地設辦事處,十分活躍。而三五公司在臺,則同樣進行開發,有兩個重要的農場經營,一是在臺中州北斗郡二林庄的「源成農場」(今彰化二林附近)及高雄州旗山郡美濃庄「南隆農場」(今高雄美濃附近)。

  源成農場成立於1908年,愛久澤直哉先透過官有地豫約賣渡(註4),開墾四百餘甲,並收購私人民有地約三千多甲(註5),收購過程中,透過官方力量,有地主被迫強制收購情形,造成地主不滿抗議,但此舉也使愛久澤成為在臺日籍大地主(註6)。該農場的範圍,約當地人稱之「源成七界」地方,包括內深耕堡及二林下堡廣共七個地段:犁頭厝、丈八斗、後厝、面前厝、漏磘、五庄仔、大湖厝(約今二林鎮南、竹塘鄉北、埤頭鄉西)(註7)。源成農場與佃農間訂「農場小作規定」,其中第9條規定佃人種植收穫物的處分須聽農場,第12條佃耕作物的種類及種子、肥料及其他耕作完全依農場指示(註8)。源成農場成立後,原先種植水稻,後來改種甘蔗,1910年源成農場於二林漏磘(今復豐里)設立改良糖廍,即「三五公司源成製糖場」,1932年主事小林正之介將廠區改建為新式製糖工場,發展成為彰化境內極具規模的製糖廠。

  源成農場土地大部分是開墾完成的民有地及少數貧瘠的官有原野地,進行防砂工事(廣植防風林)與相關水利工程(濁水溪整治與埤圳修築),並招募大量內地及本島移民,從事農作製糖(註9)。另曾於新竹廳境內招募客家人來此移民,因工作辛苦,原有多數的日本人漸而離開,而桃竹苗客家人移民至此,遂於此形成新的客家聚落,位於現彰化竹塘鄉牛稠庄的「醒靈宮」即是供奉三恩主(客家信仰中的關聖帝君、孚佑帝君及灶君)(註10),據該宮宮廟志載,1906年位於新竹廳苗栗內獅潭有一醒世堂,1909年將該堂遷徙至臺中廳二林支廳深耕堡犁頭厝,1912年才更名醒靈宮,因客家聚落常以戶為地名,故該處留下如有十三戶、七戶、五戶等客家地名,得以見證其移民史(註11)。

  源成農場至1944年才結束製糖事業,確切關閉原因,尚待查證,然製糖場未被日治末期製糖業合併所影響,憑藉著三五公司及愛久澤直哉的因素一直存在,是少數能延續運轉的新式製糖場。源成農場現今存有一座四邊形的儲水池、煙囪底座,並留有「源成巷」、「試驗場」的路名與地名(註12),彰化二林、竹塘地方仍有「源成大排」的水圳名。然而,如同1924年林本源製糖株式會社因苛刻農民爆發「二林蔗農事件」,位於二林的源成農場同樣因擴張土地,或被指控欺壓佃農,壓低甘蔗原料價格,於1930年代後期,隨著農民組合的瓦解,源成農場逐漸收回佃權收回土地,逐步擴張為自作農場,這些人從最初由地主變成佃農,最後又變成領薪雇工,必須聽從會社指令,農民利益一步步被侵蝕(註13)。

  南隆農場則於1909年成立,總督府允准三五公司申請開墾,農場土地除許可地外,並徵收民有地,收購位於今高雄美濃一帶的農地,再放租給農民耕種,收成再四六分帳(註14)。南隆農場範圍約位於旗山手巾寮以及美濃金瓜寮、中壇、龍肚、卲洋等五大聚落,所經營作物以稻作、甘蔗為主,兼輪種香蕉等其他作物。該地區因總督府於1908年設置竹子門發電廠,提供發電設備,以及1910年獅子頭圳水利工程完成,灌溉下游廣大的土地,另因下淡水溪工事整治、龜山堤防修築,使河水不再氾濫成災,土地從原本貧瘠的石崗地變良田,之後興建水利,增加菸草種植,使得南隆地區農產量更為增加(註15)。

  同樣地,南隆農場也招募本島客家族群前往開墾,農場主事白石喜代治曾經在苗栗廳任職,更著力推動「北客南遷」,白石自1895年即渡臺,歷任雲林支廳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屬(事務員)、苗栗廳稅務課長、總督府工事部屬高雄州協議會員,高雄州會議員,資歷完整,於1910年卸下官職出任農場主事,其交際手腕獲得當地崇高地位,佃農均以「白石哥」稱呼他(註16)。美濃也逐漸成為客家大本營,並且白石主事也撥地興建廟宇,即現今的輔天五穀宮,五穀宮於1925年竣工,奉祀神農大帝五穀爺及三恩主等,值得一提的是,該宮的長生廳內仍供奉白石喜代治及愛久澤直哉的長生祿位牌(對地方有特殊貢獻者奉祀牌位)至今(註17),未受國民政府撤除。

  綜觀三五公司在臺的兩大事業農場,將原先貧瘠之地開墾變良田,雖帶來水利事業的興築,其農場事業及聚落孕育獨特文化風貌,但其強制收購土地之行為,帶來許多問題,二戰結束後,國民政府來臺接收三五公司的財產,兩農場遂成為國有財產,在後續農地放領等政策下放領給原耕作者,致有農民歸還土地陳情不斷(註18)。而三五公司的主事者愛久澤直哉本人深受後藤新平重用,積極發展事業,他所主導的三五公司於1910年結束在中國的事業後,在當時三菱公司的支援下,前往新加坡栽植橡膠,事業轉往南洋,其經營面積與事業豐碩,後人有稱之他為「護膜王」(橡膠大王)(註19)。之後愛久澤時常往返日本、臺灣與南支,1930年總督府任命他為臨時產業調查委員會委員,之後因罹患腦溢血,於1940年病逝。


備註:
註1:〈愛久澤學士の印度及南洋視察談(一)〉,《臺灣日日新報》,1901年8月29日,2版。
註2:鐘淑敏,〈臺灣拓殖株式會社在海南島事業之研究〉,《臺灣史研究》,12(1),2005,頁75。
註3:鄭政誠,〈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對福建鐵路的規劃〉,《史匯》,10,2006,頁6-7。
註4:「官有地豫約賣渡」即官有地委由資本家經營,並附帶命令條件,限定業者於一定期限內開墾成功後,即讓其低價購得土地。於約定期限後,經調查確定已開墾成功,即讓其購得土地,此稱為「成功賣渡」。可參考:王學新,〈日治時期本島人資本進入「蕃地」開墾之例〉,國史館臺灣文獻館電子報,第50期,2010。
註5:「官有原野豫約賣渡願許可ノ件(愛久澤直哉)」(1921-01-01),〈大正十年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十五年保存第三十七卷地方〉,《臺灣總督府檔案.總督府公文類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006992002。施添福,《臺灣地名辭書:彰化縣,上》,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04,頁438。
註6:「臺中州北斗郡民土地被收買函復案」(1945-12-18),〈派警查究強佔日產〉,《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326700004007。柯光任,〈日治時期彰化源成農場的成立與發展〉,《彰化文獻》,20,2015,頁6。
註7:林采潔編,《二林地區糖業土地使用變遷》,彰化:二林地政事務所,2018,頁13。
註8:何鳳嬌,〈源成農場的糖業經營與農民爭議(1910-1944)〉,《臺灣文獻》,12(2),2021,頁26-27。
註9:同註5,頁15。
註10:洪長源、魏金絨,《二林蔗農事件二林蔗農事件:殖民地的怒吼》,彰化:彰化縣文化局,2001,頁44-45。
註11:同註4,頁442。
註12:同註5,頁12。
註13:同註7,頁46。
註14:張二文,〈日治時期移墾區南隆農場的宗教信仰調查研究〉,臺北:財團法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2016,頁52。
註15:楊博淵、王賢德,《美濃竹子門代天巡狩水德宮田野調查研究計畫》,高雄:財團法人曹公農業水利研究發展基金會,2007,頁22-26。
註16:張二文,《美濃南隆農場的開發與輔天五穀宮之研究》,新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2016,頁10。
註17:王和安,〈日治時期新竹州移民及其信仰傳布:美濃客家田野紀實〉,《高雄文獻》,3(4), 2013,頁15-16。又,筆者於111年12月6日去電輔天五穀宮,其表示迄今仍祀奉他們為功德主。
註18:源成農場爭議見:〈七堺舊業主同盟會呼冤!哀求!向政府被日人強買去的土地返還〉,《民報》,1946年11月2日,版4。「臺中州民土地被日人收買陳情案」(1945-12-18),〈派警查究強佔日產〉,《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326700004006。南隆農場爭議見:黃山高,《六堆風雲》,高雄縣:高雄縣政府文化局, 2004,頁103,。
註19:吉田靜堂,《續財界人の橫顏》,臺北:經濟春秋社,1933,頁123-125。
 

民俗文物小常識

寶塔
寶塔
  「塔」源自於印度的建築,梵文音譯為「浮屠」,其意為墳墓、墓塚,本為埋葬圓寂僧人的遺骨,後傳入中土後逐漸演變成為具有驅邪鎮煞功能的辟邪物。
 

臺灣人‧臺灣事

跨越兩個政權的日籍事務官老兵-土肥慶太郎
跨越兩個政權的日籍事務官老兵-土肥慶太郎
在整理臺灣行政長官公署的資料時,看到一筆民國35(1946)年11月地政局的人事差勤資料,其中登記有姓名、職稱、年齡、籍貫等等,發現地政局第五課一筆人事,職稱的位置剛好被關防蓋住不易辨識,但下面寫:土肥慶太郎、日本、65歲,65歲?在那個30歲已經要當阿公,50歲當耆老的年代,還有一個公務人員65歲還在職?這個年紀甚至比陳儀(1883年生,時年63歲)、蔣中正(1887年生、時年59歲)都還要大,因此,對這位土肥慶太郎產生興趣。
臺灣農民運動史詩-簡吉
臺灣農民運動史詩-簡吉
  簡吉(1903.5.20-1951.3.7),今高雄市鳳山區人,出生於1903年,家中務農。鳳山公學校畢業後,1921年,進入臺南師範學校講習科。1922年3月22日,獲得「臺灣公學校訓導免許狀」,取得臺灣公學校教員資格,先後在鳳山公學校、高雄第三公學校從事教育工作(註1)。1925年,發生「二林蔗農事件」,適巧鳳山地區的佃農與陳中和「新興製糖會社」發生衝突,簡氏與黃石順等人出面協助鳳山的農民,成立「鳳山農民組合」,針對會社收回農民土地的舉動發動抗爭。由於農民的團結,以及簡氏等人的協助,破天荒地爭取到權益。成功的經驗,鼓舞簡氏,也鼓舞各地的農民,簡氏於是帶著鳳山經驗,組成巡迴演講隊,四處演講,指導各地的農民團結,一致對抗會社。熱心的簡氏,不停奔波於臺灣南北,足跡遍佈大甲、虎尾、竹崎、下營等地。1926年至1927年間,臺灣各地的農民組合,在簡氏的指導下紛紛成立(註2)。
 

新書出版

真正的賽德克:賽德克民族視野下的霧社事件特展專輯
撰文者:Awi Nokan(吳永昌)、何孟侯
出版: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台灣原住民族賽德克族語言文化學會
出版日期:2022年11月
ISBN:978-626-7119-77-8
定價:新臺幣450元

簡介:
  為喚起當代重視事件的歷史本質,及讓賽德克族人得以共同緬懷過去的歷史傷痛,賽德克民族議會於霧社抗日事件90週年(1930-2020)之際規劃了「賽德克民族的歷史:霧社抗日事件九十週年追思系列活動」,一系列的活動中也包含由我族觀點詮釋的展覽,使發生於賽德克族的重大歷史事件-「霧社抗日事件」之歷史詮釋權回歸本族。「真正的賽德克-賽德克民族視野下的霧社事件特展」主要內容是族人藉由臺灣大學圖書館數位典藏之「臺灣舊照片資料庫」中收錄的日治時期寫真選出與事件相關影像,透過族人的觀點來詮釋寫真影像中記錄下的人事、景物與情境。展覽專輯主要內容含括:「導言」、「我們的發聲-還原霧社事件的真像與本質」、「日治時期老照片」、「專文:賽德克民族視野下的『霧社抗日事件』」、「霧社事件相關地略圖及地名對照」及「館藏暨族人家藏賽德克族文物」等,特別是在「我們的發聲-還原霧社事件的真像與本質」及「日治時期老照片」兩部分內容,透過台灣原住民族賽德克族語言文化學會協助,分別翻譯出賽德克族三個語群(Sediq Tgdaya/Seediq Toda/ Seejiq Truku)之族語,益加具有傳承原住民族文化及語言之意義。

展售處:
※國家書店松江門市。臺北市松江路209號1樓,02-25180207
http://www.govbooks.com.tw
※五南文化廣場臺中總店。臺中市西區臺灣大道二段85號,04-22260330
http://www.wunanbooks.com.tw
※本館史蹟大樓1樓販賣部,亦可購得本館出版之書籍,地址:南投縣南投市中興新村光明一路256號,電話049-2316881轉168,歡迎洽詢。

《臺灣蕃政志伊能嘉矩增訂中譯版》
作者:伊能嘉矩
翻譯:鳳氣至純平、周俊宇
審校 導讀:陳偉智
出版者: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出版日期:2022年10月
訂價:實體書新臺幣1,200元

簡介:
  本書係由臺灣總督府民政部殖產局委託總督府事務囑託伊能嘉矩(1867-1925)調查編纂而成。原書序中引用《詩經.魯頌.泮水》「食我桑黮,懷我好音」(食黮懷音),企圖「啟導」原住民族;據典《論語.八佾》「周監於二代,郁郁乎文哉」,瞭解自荷蘭、西班牙、鄭氏、清朝對原住民族經綸政策。

  伊能氏有系統地探討從荷蘭、西班牙人,經鄭氏到清朝三百多年,不同政權對原住民族的治理。特別以絕大的篇幅介紹清代對「生蕃」與「熟蕃」不同的治理措施,漢人對原住民族土地的侵占競爭、屯防屯租制度、蕃課蕃租、鹽課免除、隘防隘租、教化賜姓與討伐戰爭等。

  本書再度翻譯出版,除忠於原著翻譯外,還將臺灣大學圖書館典藏伊能氏親自校對修正該書,並對部分內容做大幅增補的手稿版本,首度以中譯本出版披露,並附錄原文手稿頁面,屬彌足珍貴之史料。有意購買者,請逕洽南天書局有限公司(臺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83巷14弄14號,Tel: (02)2362-0190)。
《西拉雅族岡仔林部落歷史研究》
書名:《西拉雅族岡仔林部落歷史研究》
著者:謝若蘭
出版單位: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國史館/原住民族委員會
出版日期:2022年11 月
ISBN:978-626-7119-79-2
定價:新臺幣400 元
簡介:
  本書《西拉雅族岡仔林部落歷史研究》共分六章,除緒論外,各章分別為西拉雅族岡仔林部落地理與自然環境、部落的遷移與領域的拓墾、社會與物質文化、宗教發展、西拉雅族群復振運動與當代現況。這是一本有關岡仔林部落史料豐富的專書。

展售處:
※國家書店松江門市 臺北市松江路209號1樓 02-25180207
http://www.govbooks.com.tw
※五南文化廣場臺中總店 臺中市西區臺灣大道二段85號04-22260330 
http//www.wunanbooks.com.tw
※另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史蹟大樓1樓販賣部,亦可購得本館出版之各類書籍,地址:南投縣南投市中興新村光明一路256號,電話049-2316881轉168,歡迎讀者洽購。
 

館藏介紹

《淡水廳志》雕版-卷十一
  《淡水廳志》成書於同治10(1871)年,前後40年歷經至少3次修志,全書有16卷,雕版多為雙面雕刻,約273片,本館典藏數量高達220片之多,為臺灣少見的清代方志版片。
2022年11月份編目上架之圖書
  2022年11月份編目上架之圖書計16種16冊、期刊計16種16冊,內容涵蓋本館近期蒐藏及採集入館書刊。
 

館務訊息

客家專題系列講座回顧:六堆邊緣夾縫的生存之道:屏東市頭分埔北客社群
客家專題系列講座回顧:六堆邊緣夾縫的生存之道:屏東市頭分埔北客社群
原住民族專題系列講座:不一樣的美麗,一樣的努力──原住民文學的啟發
原住民族專題系列講座:不一樣的美麗,一樣的努力──原住民文學的啟發
「王世慶先生與臺灣文獻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
「王世慶先生與臺灣文獻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發 行 人張鴻銘
行政指導黃宏森
總 編 輯林明洲
執行編輯楊絲羽
編輯小組劉仁翔、謝東勝、詹梓陵、洪明河
到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