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到主內容區
:::
展覽 近期活動悅讀檔案 民俗文物小常識 臺灣人‧臺灣事 新書出版 館藏介紹 館務訊息 各期電子報 反應意見 訂閱/取消 Facebook粉絲頁 另開視窗
:::

館務訊息

圖1:國史館陳儀深館長致詞介紹
圖1:國史館陳儀深館長致詞介紹

原住民族專題系列講座:鄒族的傳統生態智慧

  本館與國史館、原住民族委員會2023年年合作辦理8場次原住民族專題系列演講,第二場於4月13日下午2時,在國史館4樓大禮堂辦理。本次演講邀請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浦忠勇博士主講「鄒族的傳統生態智慧」。

  浦忠勇老師為阿里山鄒族人,曾任樂野、茶山國小校長,長期定居於阿里山鄉,對鄒族傳統文化有相當深厚認識,首先開宗明義,由民族生態學出發,說明何謂「傳統生態智慧」,而建構這些生態智慧的知識,涵蓋了語言、歷史、文學、工藝、建築……等等面向。

  接著,也特別邀請曾在阿里山鄉擔任校長,前新美國小校長方紅櫻,介紹幾種在鄒族人中,常見、常用的傳統植物,例如桑寄生、咬人狗、番石榴、火炭母、密花白飯樹等。

  而浦老師則在這些植物知識說明之後,講述鄒族的動物知識與狩獵文化。他特別提到原住民族對動物的概念和學院動物學是不同的,原住民族的狩獵文化,並非只是單單在獲取獵物後的大口吃肉、大口喝酒。而是在各層面的民族文化,例如:美學、經濟、藝術、信仰等關係上。

  例如,在鄒族的飲食上,許多的知識是和現在動物知識不同,當鄒族人獵到山豬,是會有儀式,和山豬對話,感謝山豬提供豐富的食物給族人。而所謂的鄒族正味,和現在的概念也有些不一樣,例如猴子不能吃、鰻魚不能吃,這背後是否宗教信仰或者其他的原因有關,都是可以探討,像鰻魚不能吃,就和鄒族神話有相當關係。

  另外,鄒族所謂的狩獵規範──Einu,包含了鄒人、獵場和動物。而為了推廣鄒族的傳統狩獵和承傳鄒族動物知識和規範,鄒族人成立了鄒族獵人協會,透過獵人組織的發展培力、進行獵物的數量種類的監控、引進現代的管理,進行社會溝通。

  最後,浦老師指出原住民族傳統的狩獵中所蘊釀的生態智慧是值得梳理、呈現,鄒族獵人協會只是一個案例、種子,希望未來這樣的傳統文化可以成長、繁衍。也可以提供外界多關注鄒族文化,並給予鞭策指導。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發 行 人張鴻銘
行政指導黃宏森
總 編 輯林明洲
執行編輯楊絲羽
編輯小組鄭文文、謝東勝、詹梓陵、洪明河
至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