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到主內容區
:::
展覽 近期活動悅讀檔案 民俗文物小常識 臺灣人‧臺灣事 館藏介紹 館務訊息 各期電子報 反應意見 訂閱/取消 Facebook粉絲頁 另開視窗
:::

悅讀檔案

圖1:財團法人臺灣商工學校設立許可願(下村宏),掃描號:00002658b040313
圖1:財團法人臺灣商工學校設立許可願(下村宏),掃描號:00002658b040313

實業教育與私立臺灣商工學校

文 / 劉仁翔 / 本館整理組編纂

  自明治初期,日本對於農、工礦、水産及運輸等生産或流通的領域,統稱為「實業」,而培養在這些領域工作者所施行的基礎教育或専門教育,稱為「實業教育」,現今在臺灣稱職業教育或技職教育,日本則稱產業教育或職業教育(註1)。臺灣實業教育之濫觴,可源自明治末期,臺灣總督府有感臺灣工業相關基礎及知識薄弱,為因應產業發展,而開設工業講習所計畫,1912年以訓令第153號發布規程,此為臺灣工業教育之開端(註2)。1919年1月第一次發布臺灣教育令,在第十七條中規定,實業教育以傳授農業、工業、商業及其他相關實業之知識,兼培養德行為目的,第十八條則將實業教育分為實業學校及簡易實業學校,並在同年4月發布官制(註3)。因此原先培養人才的工業講習所成為臺灣公立工業學校,而公學校原設有的實業科改為簡易實業學校,同時在嘉義新設農林學校、臺中新設商業學校(註4),該法令確立了臺灣的普通、實業、師範等教育制度。1922年發布第二次臺灣教育令,中等學校以上實施日臺共學,在實業學校方面,新教育令規定臺灣實業教育與日本接軌,依據日本內地的實業教育令,因此,臺灣實業教育體系包括工業學校、農業學校、商業學校等職業教育,以及將簡易實業學校改制為與日本相同的實業補習學校(註5),體制因而確立,基本上是以普及初等教育及推廣實業教育為重心。

  當時臺灣的實業教育,可分為甲乙兩種,甲種實業學校有公立、州廳立、市街庄立及市街庄組合等,招收小、公學校畢業生(註6),修業年限五年,若設有高等科的小學唸二年後,再修三年,相當於高職學歷。乙種學制,則是小、公學校畢業後再念三年的乙種學校,相當於國中學歷。在臺的職業學校上最早限制私人創辦,僅一所創校的私立職業學校(註7),即「財團法人私立臺灣商工學校」,今開南學校財團法人臺北市開南高等學校的前身。1917年3月獲准創校,是臺灣最早以商工合校為名,屬乙種實業學校。有鑑於臺灣產業日益發展,亟需商工人才,總督府於同年5月創辦第一所商業學校,臺灣總督府商業學校,今國立臺北商業大學前身。1918年成立臺灣總督府立工業學校,今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前身。

  臺灣商工學校乃是東洋協會臺灣支部所成立(註8),由時任支部長的下村宏、副支部長高田元治郎、及總幹事野呂寧三人(分別為民政局長、殖產局長、地理課長)提出創校倡議,希望在臺設立一個日臺共學的私立實業學校,獲准後,由高田殖產局長出任第一任校長,且翌年即開辦夜學科(註9)。該校第一年招生預計錄取80人,報考學生臺日籍均有,共375人報考,臺籍子弟報考則多於日人許多,總錄取率21.3%,其中商科臺籍13.7%、日人31.6%,工科17.9%、日人35.9%,錄取人數上則臺日各半(註10)。相較於臺灣總督府所轄的商、工學校,屬於甲種,且至1922年以後才招收臺籍生,臺灣商工學校算是較早培育臺籍學生。

  1939年小林躋造總督發表皇民化、工業化及南進化演說,當南進需要更多工商人才情形下,臺灣商工也終於同年6月21日升格創設開南商業學校、開南工業學校兩所甲種實業學校,唯有機械科因相關設備不符合升格條件,機械科只好以臺灣商工的舊制名義存在,此時該校一校三分,有著「開南學院」之稱(註11)。這兩所甲種學校入學資格均為公學校高等科二年畢業,修業三年,畢業相當於五年制的職業學校,是當時幾乎能與州立學校並駕齊驅的私立學校,也是少數臺灣人能夠升學的非教會私立學校(註12)。校名開南,即「開拓南洋」,從最早臺灣商工學校設立時所開設的課程中可見,商科需修研商業算術、商法、簿記、商品與商業地理等,工科則修研工業大意、物理化學、測量製圖與圖畫課等,工商的共同基本科(修身、日、英語)外,特別重視語文的培養,還有選修北京語、馬來語、西班牙語的課程,合乎創校宗旨,為了開拓南洋所用(註13)。

  臺灣商工學校自創校以來即具特色且是與統治者關係緊密的私校,因東洋協會的會長和理監事們,有一半來自總督府的官員,透過此層關係與良好人脈,可迅速投入各公民營單位,除了生員來自公(國民)學校成績優良的學生外,師資幾乎來自總督府高級官員,或銀行業經理級重要人物(註14)。創校後由於兼任校長的高田殖產局長忙碌,委由佐藤龜久次掌管校務,直到1927年則由佐多萬之進專任校長,佐藤龜久次主事是東京帝大法科畢業,擔任法制與經濟兩科目老師,與中川健藏總督是同學,曾受殖產局所託至南洋進行貿易調查,亦曾擔任臺北市會議員(註15),政商關係良好,辦校頗具風評。臺灣商工及後來的開南商、工學校,也因地理位置與府轄商、工學校就近,始終是具競爭力的私校。然戰後的開南因戰爭而校舍殘破不堪,所幸由以校友周延壽、王民寧為主的熱心奔走下成立「實行委員會」,向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申請接辦開南校產後,始得延續(註16),經多方發展始成今開南高中(原開南商工)、另於1990年於桃園籌辦工學院,2006年後升格為開南大學。

  據教育部2022年資料統計顯示,高職及高中生比例現今為49:50(註17),然在1980年代,高職生與高中生的學生比例為7:3(註18),因而培育出大量的產業人力,戰後以農、工業等勞力密集為主的產業,也因人力補充,得以快速發展,臺灣中小企業不乏職業學校背景的知名企業家,擁有實幹的敬業精神,這些實業人才們,擔負戰後臺灣重建復甦的重要角色,也是臺灣政經發展的原動力。



備註:
註1:范燕秋,〈日治時期臺灣實業教育的發展〉,《臺灣學通訊》,95,2016,頁4。
註2:「民政部學務部附屬工業講習所規程」(1912-07-05),〈明治45年7月臺灣總督府報第3560期〉,《臺灣總督府(官)報》,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71013560a001。許錫慶,《日據時期實業教育史料選編》(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14),頁V-VI。
註3:「臺灣敎育令」(1919-01-12),〈大正8年1月臺灣總督府報第1738期〉,《臺灣總督府(官)報》,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71021738a014。
註4:許錫慶,《臺灣教育沿革志.中譯本》(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10),頁405。
註5:同註1,頁6。「臺灣敎育令」(1922-02-15),〈大正11年2月臺灣總督府報第2583期〉,《臺灣總督府(官)報》,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71022583a007。
註6:江文雄,《臺灣教育發展史料彙編.職業教育篇》(南投:臺灣省政府教育廳,1985),頁9。
註7:同註6,頁1。臺灣商工學校成立時因尚未建有校舍,乃暫時借用「成淵學校」上課,成淵學校可追溯至1897年,比臺灣商工更早成立,是最早的中等教育職業學校,然為專供夜間上課的補習學校。
註8:前身是大有來頭的「臺灣協會」改名而來,「臺灣協會」乃1898年4月在日本東京成立,由日本內地數個關心臺灣事務組織發起,重要幹部為總督府官員,與官方施政緊密連結的組織。
註9:〈夜學部開設 臺灣商工學校內〉,《臺灣日日新報》。1918年7月14日,7版。蕭景文,〈臺灣商工學校.開南商工〉,《臺灣學通訊》,127,2022,頁20-22。
註10:許嘉齡等,《開南百年》(臺北:開南商工,2018),頁35。創校招生約80名入學,至1939年已增至約187名,工商約各半,此時人數雖以臺籍子弟為主,然教員皆以日人為主,約有18人。參考:「開南商業學校及開南工業學校維持財團經費ニ對シ州費補助認可指令案」,〈昭和十四年國庫補助永久保存第十七卷地方〉,《臺灣總督府檔案.國庫補助永久保存書類》,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010872017。
註11:同註10,頁45、52。直到戰後1946年才將三個學校統合成「私立開南商工職業學校」。
註12:同註10,頁78。
註13:「私立臺灣商工學校設立ノ件認可(下村宏)」(1917-03-01),〈大正六年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永久保存第三十卷教育〉,《臺灣總督府檔案.總督府公文類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002661011。
註14:同註9,頁21。
註15:〈佐藤龜久次〉,《台灣人士鑑》。(臺北:臺灣新民報社),1937,頁144。
註16:同註10,頁52-54。周延壽校長時任臺北市參議會議長,亦任成淵中學校長。王民寧校友投身軍旅,曾任臺灣省警務處處長、總統府參軍,擔任開南商工董事長長達40年,創辦中國化學製藥。
註17:「教育部統計處高中職學生比查詢系統」,網址:https://stats.moe.gov.tw/high/default.aspx。瀏覽日期:2023年5月16日。以全體綜合高中生依二、三年級學術與專門學程所占比例攤分為高中生及高職生為條件下。
註18:教育部,《中華民國技術及職業教育簡介》(臺北市:教育部,2011),頁7-8。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發 行 人張鴻銘
行政指導黃宏森
總 編 輯林明洲
執行編輯楊絲羽
編輯小組鄭文文、謝東勝、詹梓陵、洪明河
至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