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到主內容區
:::
展覽 近期活動悅讀檔案 民俗文物小常識 臺灣人‧臺灣事 館藏介紹 館務訊息 各期電子報 反應意見 訂閱/取消 Facebook粉絲頁 另開視窗
:::

臺灣人‧臺灣事

圖1:兩位法國人,分別通過外籍人士殊勳或高級專業人才歸化成為新臺灣人:劉一峰(右)與吉雷米(圖為吉雷米提供)。
圖1:兩位法國人,分別通過外籍人士殊勳或高級專業人才歸化成為新臺灣人:劉一峰(右)與吉雷米(圖為吉雷米提供)。

新臺灣人、臺灣事-淺談外籍殊勳或高級專業人才歸化(上)

文 / 李澍奕 / 本館編輯組專員

  2016年12月21日,總統修正公布「國籍法」第9條規定,放寬有殊勳於我國及為我國所需之高級專業人才,申請歸化無須喪失原有國籍。其中第一個條件為「由中央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推薦科技、經濟、教育、文化、藝術、體育及其他領域之高級專業人才,有助中華民國利益,並經內政部邀請社會公正人士及相關機關共同審核通過」,此項制度被稱為「外籍高級專業人才歸化」。而另一個條件為「有殊勳於中華民國者」,就要依循「歸化國籍有殊勳於我國者認定原則」,符合者大多是醫療奉獻的外籍人士,除了年限至少需20年之外,或是符合馬偕計畫。馬偕計畫是內政部於2011年制定的,主要是針對外籍醫療人士,可以享有與本國籍長輩相同的權利,比方說敬老票等等。所以,馬偕計畫是針對已領有外僑永久居留證並年滿65歲的外籍人士,算是終身貢獻獎的概念,目前還在實施。此兩項制度並稱是外籍「殊勳」與「高專人才」歸化(以下簡稱:本專案)。

  在本專案實施之前,要取得我國身分證,必須要放棄自身國籍,另一方面,依據「外國人停留居留及永久居留辦法」,申請永久居留證(俗稱梅花卡),不過還是需要「財產或特殊藝能證明」,在當時相當容易申請通過。戰後外僑人士來臺灣居留較久者,通常是醫療專家、宗教神職人員。如果是宗教界人士,通常都是嫁給了信仰,所以無法用結婚方式入籍,因此在2016年修法時,大多數已經來臺服務許久的長老級人士,每位幾乎都超過65歲。國籍法的修法,是個亡羊補牢猶未晚矣的制度,已不需要等到65歲才有機會入籍,將有更長時間為國服務。

  此制度看似只取得國民身分證,但間接承認「雙重國籍」,在我國法律上已是很重大的突破,因此媒體將之視為名人堂級別的榮譽。因為是「殊勳」和「高專人才」兩項認證同時啟用,為了服眾,就先提拔幾位無所爭議的殊勳人物。再談高專部分。在本專案實施後,先針對殊勳人士給予表揚,這幾位基本上都是醫療奉獻獎得主,在臺灣某個區域服務三、四十年,深受當地民眾景仰的人物,而且大部分都是低調默默工作著,因此要頒發身分證給這些的外籍殊勳人士時,必須擴大表揚其功績,所以部分由副總統、行政院長頒發,或是內政部長、市長等級以上的政要親自頒發,另一方面也讓民眾了解到,原來自己身邊的醫院擁有厚重的歷史,以及有著將一切奉獻給臺灣的外國人。

  全國第一位以本專案殊勳歸化並獲頒國民身分證的外籍人士,為臺南伯利恆文教基金會甘惠忠(Brendan O'Connell)神父,原為美國籍,有特殊教育學位,1963年來臺,1976年,與葉由根(匈牙利籍,已過世)神父、潘爾溫神父(比利時籍,現退休返國)成立「私立啟智教育聯誼會」組織,為臺灣啟智教育之濫觴,於2012年獲頒醫療奉獻獎,2015年總統馬英九授與三等紫色大綬景星勳章,2017年1月6日從時任行政院長林全、臺南市長賴清德手中拿到國民身分證及戶口名簿,完成其夙願,並在同年國慶大典領唱國歌,2020年過世,來臺奉獻54年,追思會上由總統蔡英文親頒褒揚令。

  臺北市第一位以本專案殊勳歸化並獲頒國民身分證的是古亭耶穌聖心堂賴甘霖(Andrés Diaz de Rábago Perez)神父,原為西班牙籍,是醫學博士,1969年來臺,長期在臺灣大學醫學院任教,2015年總統馬英九授與三等紫色大綬景星勳章,2017年獲頒國民身分證,並於同年獲頒醫療奉獻獎,2022年過世,享壽105歲。

  花蓮縣第一位以本專案殊勳歸化並獲頒國民身分證為玉里天主堂的劉一峰(Yves Moal)神父,原為法國籍,1966年來臺,在玉里接掌安德啟智中心,並於2019年成立安德怡峰園,照顧啟智中心院童成年、甚至老年後的生活,2015年總統馬英九授與三等紫色大綬景星勳章,2017年獲頒國民身分證。而花蓮東豐天主堂的潘世光(Maurice Poinsot)神父,也是法國籍,1959年來臺,自此就在花蓮服務,陸續出版阿美族語-法語辭典、阿美族語聖經等,2015年獲教育部本土語言傑出貢獻獎,2017年獲頒國民身分證,但在隔年去世,享壽85歲,總統明令褒揚。

  嘉義市第一位以本專案殊勳歸化並獲頒國民身分證的華淑芳 (Sister Mary Paul Watts)修女,原為美國籍,1958年來臺,先在嘉義梅山服務,1965年於嘉義市區成立聖馬爾定醫院,1971年成立崇仁護專,2012年獲頒醫療奉獻獎,2017年獲頒國民身分證,現為聖馬爾定醫院董事長。嘉義縣第一位以本專案殊勳歸化並獲頒國民身分證的是朴子市天主教敏道家園滿詠萱修女(Anuna O Losa),是菲律賓籍,1989年來臺,有藥學背景,長期照護腦部麻痺等重度障礙者,2007年獲醫療奉獻獎,2017年58歲時獲頒國民身分證,是殊勳歸化者中較為年輕的。

  丁松筠(George Martinson)及丁青松(Barry Martinson)兄弟檔神父,都來自美國,哥哥1967年來臺,曾在電視主持英文節目「傑瑞叔叔說英文」等,為啟迪當代兒童英文學習的導師,之後擔任光啟社董事長,2017年5月已通過殊勳歸化審核,卻在授證儀式前猝逝,享壽75歲,追思會上由其弟丁松青神父代領身分證,總統明令褒揚,並在金鐘獎典禮上追贈特殊貢獻獎。而丁松青則在新竹縣五峰鄉清泉部落天主堂服務,1969年來臺,曾在蘭嶼等原鄉部落服務,之後落腳五峰達40年,2017年3月成為新竹縣第一位透過本專案歸化的殊勳人士。新竹市第一位以本專案殊勳歸化並獲頒國民身分證為仁愛社會福利基金會的裴嘉妮(Piergianni Maria Mutata)修女,原為義大利籍,1965年來臺,早期在新竹的原住民部落傳教,之後執掌仁愛啟智中心,2001年獲醫療奉獻獎,2017年獲頒國民身分證。

  新北市第一位以本專案殊勳歸化並獲頒國民身分證為新店聖母教堂的梅冬祺(Peter Mertens)神父,原為比利時籍,1952年來臺,1975年協助聯合國救難總署,於澎湖籌設安排越戰難民設施,並為泰北難民籌設泰北華語學校,2017年獲頒國民身分證,2022年過世,享壽97歲。另外在新北市永和天主教永和聖母升天堂服務的高福南(Khohi Mbm)神父,剛果籍,1990年來臺,921地震時協助霧峰教會重建,在2017年底以殊勳方式獲頒身分證,是首位非洲籍透過本專案歸化。

  臺東的首批獲頒身分證的殊勳人士,一共有4位,分別是魏主安(Vonwyl Gottfried)神父、葛德神父(Ernst Gassner)、吳若石(Josef Eugster Johann)神父及歐思定(Buchel Augustin)修士,都來自瑞士或德國,屬於天主教會白冷會,在1960年代先後來臺,並協助地方成立公東高工、東區職訓中心、聖母醫院等。魏神父於2022年過世,葛德神父返國,另兩位仍在臺灣服務。

  宜蘭縣第一位以本專案殊勳歸化並獲頒國民身分證為天主教蘭陽青年會秘克琳(Michelini Giancarlo)神父,為義大利籍,秘克琳神父於1964年來臺,1966年創立蘭陽舞蹈團,1974年首次國際公演,並成為臺灣首支在教宗面前表演團隊,神父也倡議開辦宜蘭國際童玩節,因此在當年7月童玩節活動現場頒發國民身分證,並於2023年獲頒「義大利之星」爵士勳章。而宜蘭具代表性的羅東聖母醫院,屬於天主教靈醫會系統的義大利籍李智(Rizzi Giovanni)、呂道南(Antonio Didone)、呂若瑟(Giuseppe Didone,呂道南弟弟)、謝樂廷(Rizzi Celestino)、傅立吉(Felice Chech)、卡通靈(Cattaneo Davide Angelo)等6位神父或修士,也在2017年底獲頒國民身分證,其中多位是醫療貢獻獎、三等紫色大綬景星勳章得主,在宜蘭當地的人望極高。

  臺中市第一位以本專案殊勳歸化並獲頒國民身分證為清水天主堂的曾顯道(Murray Eugene Michael)神父,原為美國籍,1958年來臺,創辦清水天主教幼稚園,並長期關懷照顧弱勢家庭,到監獄進行牧靈輔導工作,也曾在靜宜大學和曉明女中教英文,2017年獲頒國民身分證,2022年過世,享壽88歲。

  高雄市第一位以本專案殊勳歸化並獲頒國民身分證,則是文藻外語大學的麥蕾(Ellen Mary Elizabeth Mylod)修女,原為英國籍,1973年來臺,擔任文藻專科語文科主任,並在升格為大學後亦為外語系系主任,打造文藻外語大學成為英文人才培養機構,2017年獲頒國民身分證,現仍為該校榮譽教授。

  桃園市第一位以本專案殊勳歸化並獲頒國民身分證,則是輔仁大學西班牙語文學系宓博多(Leopoldo Vicente)副教授,西班牙籍,1984年成為臺灣女婿後來臺,在國內各大學教書,培養多位西班牙語外交人才,並積極參與童軍活動,2018年取得國民身分證。

  彰化縣第一位以本專案殊勳歸化並獲頒國民身分證,則是鹿港鎮的聖母聖心啟智中心的柳貞順修女,韓國籍,特教專長,1993年來臺,致力腦性麻痺幼童早期療育,並透過製作泡菜義賣的方式募款,2008年完成鹿港啟智中心修繕,於2018年獲頒國民身分證。

  雲林縣第一位以本專案殊勳歸化並獲頒國民身分證,則是雲林褒忠聖若瑟天主堂的阮德閏(Nguyen Nhuan Duc)神父,在越南出生,越戰期間移民至美國,1989年來臺,新建臺中瓜達露貝聖母堂,2017年才來雲林,新建了褒忠勞工聖若瑟天主堂,2018年成為雲林首位殊勳歸化者。

  另外也有藝文界的外籍人士,透過殊勳方式獲得國籍歸化,如原籍德國的鋼琴家魏樂富(Rolf-Peter Wille)教授,1978年結婚來臺,任教臺北藝術大學,原先採高專人才途徑申請,2018年審查時同意改為殊勳取得國籍歸化。而另一位日本鋼琴家藤田梓教授,1960年來臺,成立中華蕭邦音樂基金會拔擢音樂人才,2010年獲臺北文化獎,2014年獲波蘭外交卓越貢獻獎,也在2019年以殊勳方式取得國籍歸化。筆者在國中一年級時就曾參加藤田教授的小型音樂會,當時臺灣流行給小孩子學鋼琴,因此藤田教授常在基層做鋼琴推廣活動,即使是20人的小型演奏會,也演奏近一小時,並一一與同學互動交流。

  透過本專案取得我國籍的外籍人士,有公開表揚的殊勳人士,這些都是德高望重、無庸置疑,為臺灣奉獻並且深刻熱愛這塊土地。雖然申請程序繁瑣,但殊勳人士都有熱情的臺灣朋友協助奔走,讓他們取得這份榮耀。如同蔡英文總統所說,「各位在臺灣最匱乏的時代,與臺灣人在一起,照顧臺灣、為臺灣耕耘。現在臺灣也應該要回報大家(註)。」但除了大多集中在醫療和宗教領域,還有就是大部分年事已高,比方說丁松筠神父在授證前猝逝,創設輔仁大學社工系的羅四維神父是在病榻中領取國民身分證。在殊勳人士的口訪中常聽到,有的希望埋骨臺灣,有的會在無法奉獻時選擇返國,希望不要浪費臺灣的資源,處處都展現出大愛。

關於諸位殊勳外籍人士的行誼,可參考下列書目:
丁松筠、李俊明,《我的一生很平凡,只有愛而已:丁松筠神父的生命之旅》,天下文化,2017年。
林保寶,《愛的腳蹤:華淑芳修女奉獻臺灣60年》,天下文化,2020年。
花蓮拾穗團隊,《默默守護著你:疼惜臺灣半世紀的劉一峰神父》,萬卷樓,2016年。
范毅舜,《海岸山脈的瑞士人》,積木文化,2022年再版。
須文蔚等,《臺灣的臉孔:11位帶來愛、希望與勇氣的天使》,遠流出版,2013年。
劉一峰,廖紫均,《臺灣東海岸的法國牧者》,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2020年。
盧俊義,《這些人,這些事:用生命疼惜臺灣的「愛的守護者」》,啟示,2018年。
盧俊義,《攏是為了愛:30則以生命書寫的深情告白》,啟示,2023年。
賴甘霖神父,《愛如甘霖:賴甘霖神父自傳》,大塊文化,2020年。
羅東聖母醫院口述歷史小組,《12住異鄉人,傳愛到臺灣的故事》,大家健康雜誌,2011年。

註:2018年10月1日,總統蔡英文於總統府接見「在臺灣服務奉獻之天主教資深外籍神職人員」致詞。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發 行 人張鴻銘
行政指導黃宏森
總 編 輯林明洲
執行編輯楊絲羽
編輯小組鄭文文、謝東勝、詹梓陵、洪明河
至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