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到主內容區
:::
展覽 近期活動悅讀檔案 民俗文物小常識 臺灣人‧臺灣事 新書出版 館藏介紹 館務訊息 各期電子報 反應意見 訂閱/取消 Facebook粉絲頁 另開視窗
:::

臺灣人‧臺灣事

圖1:想歸化我國國籍,除了要放棄原本國籍外,還要考基本測驗60分及格,全中文命題。雖然有題庫,但對某些外籍專業人士還是個門檻,吉雷米先生表示其在2021年申請高專人才歸化時,還是要先通過此項考試,才能進行後續申請階段。(圖為吉雷米提供)
圖1:想歸化我國國籍,除了要放棄原本國籍外,還要考基本測驗60分及格,全中文命題。雖然有題庫,但對某些外籍專業人士還是個門檻,吉雷米先生表示其在2021年申請高專人才歸化時,還是要先通過此項考試,才能進行後續申請階段。(圖為吉雷米提供)

新臺灣人、臺灣事──淺談外籍殊勳或高級專業人才歸化(下)

文 / 李澍奕 / 本館編輯組專員

  臺灣民國6、70年代以前流行一句話,叫做「來來來,來臺大,去去去,去美國」,表示最會讀書的孩子,就先進入臺灣大學接受指導;然後在臺大習得專業以後,再去美國深造,之後在那邊發芽生根。那個年代專業人口的輸出,是恰逢美蘇冷戰期間,美國大舉重金發展科技,並放寬移民政策,以及重要的吸引力:綠卡。那個對臺灣的未來沒有信心的年代,在美國的保護下無疑是更重要的因素,即使在那邊不見得會被公平的對待。1990年代之後,臺灣經濟逐漸發展後,反而原本在美國服務的專業人才回歸臺灣,包含中研院院長李遠哲等(註1),帶動日後的產業轉型。

  另一方面,根據移民署的統計資料,來自各國、定居臺灣的人士(非持觀光簽證),從2013年的40多萬人,到2020年將近80萬人,成長了快兩倍,外籍人士產業和學經歷背景,也日趨專業化(註2)。在此背景下,國籍法的修訂,就從第一篇的殊勳人士,目光轉移到爭取高級專業人才方面。

  現今高級專業人才的審核,是居留5年就可以申請,更具積極意義,當取得國民身分證後,還能以中華民國國民的身分,為國爭光。從目前查詢的資料,2017年透過高專人才歸化的有12位,但有完整公開資料的僅有法籍中研院語言所研究員齊莉莎(Elizabeth Zeitoun);但第二年後,通過高專人才歸化的外籍人士,就有比較多的報導。從專業領域來分,一部分是在大學任教的學者,另一部分是各產業界的專業人士,再來是藝文、體育領域,目前大多還在現職上(註3),期盼能在國際為臺灣發聲、將臺灣文化發揚光大。

  教育界方面為高專人才大宗,例如2020年透過本專案歸化的臺灣大學物理系教授裴思達(Stathes Paganis),是希臘籍,在美國取得博士,先在英國擔任教授,娶了臺灣老婆後於2014年轉至臺大,曾參與大型強子對撞機(LHC)計畫,屬於我國重點發展的科技領域,因此透過本專案取得我國國籍。而曾任政治大學語言研究所所長的戴智偉(De Busser Rik),比利時籍,因研究南島語言的關係,與布農族太太結婚,並在臺灣任教,也於2022年通過高專人才歸化。

  產業界透過高專人才歸化的,如臺積電的研發副總經理曹敏,來自中國上海,之後赴美留學就業,2002年加入臺積電,並於2020年通過本專案取得國民身分證。還有在臺灣擔任投資顧問30年的谷月涵(Peter Kurz),原為美國籍,在證券公司服務並常於金融節目分析市場行情,被媒體稱為「臺灣先生」,也在2019年透過本專案取得國民身分證。

  文化界透過本專案歸化的如史康迪(Curtis Smith),加拿大籍,1993年起長住臺灣,參與過紫藤廬、四四南村、前美國大使宅邸等文資保存運動,在臺灣早期文化資產保存領域貢獻許多,2019年取得身分證。而透過本專案歸化的吉雷米(Remy Gils),法國籍,2006年來臺,擔任天主教志工並從事阿美族、布農族語研究,之後在路跑界闖天下,每次出國比賽一定舉國旗,並創下一年內兩次徒步環島的創舉。之後成為第一位以全臺語主持節目的外國人,並因此入圍電視金鐘獎,2021年取得身分證。

  澎湖縣於2022年才出現首位以外籍高級專業人才歸化的新臺灣人,是58歲澳大利亞籍的亞力士(Mowday Alexander),2002年遷居澎湖推廣風浪板運動,並培養出張浩連續三屆為我國參加奧運,因此符合高級專業人才的審核,歸化成為澎湖人,希望日後為我國繼續培養風浪板人才。吳法悌(Mehmet Fatih Kale)則是土耳其籍,定居臺灣後,在臺北的國小推廣五人制足球,所帶領球隊多次贏得五人制足球比賽冠軍,並於2017年擔任足協五人制技術總監,在2018年成為第一位以體育高專人才通過歸化入籍者。

  而在國際搶人才的競賽中,對於運動選手的移籍,從而在國際賽事中勝出,是具指標意義的。在臺灣最為人熟知的,就是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的女子單打金牌陳靜,陳靜為中國培養出的桌球選手,並在1988漢城(首爾)奧運摘金,隨後與我國外交官結婚後,取得中華民國國籍,並且在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獲得銀牌,2000年雪梨奧運銅牌,但陳靜本身就是兩岸關係下的特殊案例。而2009年在比利時踢足球的陳昌源(Xavier Chen),則是因為具有華裔身分,且直系親屬居住在臺灣的關係,就以特案取得國籍歸化並代表國家隊出賽。除此之外,近幾年的歸化運動選手,以籃球的戴維斯(Quincy Spencer Davis III)較為知名,但他當時也是要放棄美國籍才能為我國出賽。不過在本專案實施後,2021年籃球選手阿提諾(William Artino)在不放棄美國籍的情形下歸化我國,並在隔年就代表我國參加亞洲盃。

  另外一個關於高專人才歸化的法律適用問題,就是依照國籍法第十條,有諸多項對於外籍人士不得擔任政府部分職務的限制,即使是歸化後,也必須滿十年才能解除限制,基本上都是政府機關政務人員,包含各種選舉出來的立法委員、地方縣市長、民意代表等。而且,這些選舉產生的公職人員本身就不能有雙重國籍,因此高專人才歸化是保留原國籍的,所以滿十年後還是雙重國籍,亦即通過高專人才歸化後,也無法擔任候選人,能做的只有投票,如有心擔任公務員也要放棄原國籍,因此能為國服務或參政的權利是很限縮的。筆者曾對一位通過高專人才歸化的朋友說他形象好可以出來選舉,但看來受法規限制不太可能實現,因為連僑選立委的條件也不符合(需遷出戶籍8年以上)。而且大學法早就放寬外國教師可以擔任學校主管,甚至國立大學校長,雖然目前還沒看到真正外國籍的國立大學校長。另外就是因為我國的男子有服兵役的義務,役齡是18歲到36歲,因此在36歲以後通過拿到高專人才歸化,就可以除役不用當兵。因此當華裔美籍籃球明星林書豪於2020年7月取得中華民國護照後,就引發相關適法性的討論,比方說是否補服兵役(當時32歲),是否可以打國家代表隊等。目前已過去近三年,林書豪也已經來臺灣打職業籃球了,但尚無參加國家隊比賽紀錄。另一說是國際籃球規定,凡是16歲以後才拿到該國護照,就不能算該國的本土的球員,必須視為歸化球員,而一支國家隊頂多只能派一位這樣的選手,這是怕各國都不培養自己的本土籃球選手,透過爭取歸化球員來打國際賽,讓籃運發展本末倒置,因此上一段提到的阿提諾歸化後,就佔住國家隊的寶貴名額。

  經過這幾年的修法後,臺灣對於外國人士頗為方便,只要有臺灣的居留權,就享健保、工作權,連工作證都不用辦,而只要與國人有婚姻關係,找外事警察就能辦延長居留,外國人才專法通過後,居留年限也延長到十年,且滿五年就可以申請永久居留(梅花卡),而要創業者還有「臺灣就業金卡」。而多位通過本專案的殊勳人士、高專人才特別渴望身分證賦予的選舉權,表示「很開心可以去投票了」。另外,有些歸化的外籍人士表示,取得身分證的便利性也有體現在申請補助、辦信用卡、銀行貸款、辦公家機關證件,還有一些民法上親屬、繼承等權利,像小孩、太太可以依親。更有甚者,如外國人不幸服刑後就取消居留權,但本國籍服刑期滿也就返回居留地重新開始(註4)。

  最後提出一個供文獻單位留意的問題,比如這些透過外籍殊勳歸化的人士,都是生涯對臺灣有高度奉獻的重要人物,那麼,未來縣市志纂修時(註5),可考慮加入前陣子過世的賴甘霖神父、李智神父等等,畢竟他們已經是正港的臺灣人。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於2021年出版《跨界築夢──臺灣新住民口述訪談》,採訪四位來臺奮鬥的新住民朋友,受訪者之一的威爾斯籍韓麗絲(Carys Humphreys)宣教師,也是2019年透過殊勳歸化審查取得我國身分證的新臺灣人,感謝這些來自海外的朋友為臺灣這塊土地長期奮鬥。

  本文感謝吉雷米先生協助,諮詢外籍人士在臺生活的資訊和申請歸化等相關法規,才得以完成,吉雷米先生於2021年通過外籍人士高專人才歸化審查,也成為正港的臺灣人。


註1:蘇育琪,〈海外菁英踏浪歸〉,《天下雜誌160期》,1994年9月。
註2:張翔一、林欣蘋,〈從「出走」到「回家」:臺灣人才啟示錄〉,《天下40進步的軌跡》,https://40.cw.com.tw/。
註3:目前通過此專案的外籍人士,年齡最小的是29歲,菲律賓籍的醫師兼藥劑師,因保護個資並未公布姓名。
註4:此為綜合2017年通過殊勳歸化的柯彼得醫師、2019年通過高專人才歸化的馬培德醫師訪談。柯醫師部分參考臺灣光華雜誌2019年7月號,馬醫師部分參考公共電視臺,誰來晚餐第14季22集。
註5:《續修臺北市志˙人物志》的〈社會與文化篇〉有為外籍人士孫雅各(James Dickson)、孫理蓮(Lillian Dickson)夫妻、戴仁壽(George Gushue-Taylor)立傳,但以年代估算,三位應該都沒有我國籍。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發 行 人張鴻銘
行政指導黃宏森
總 編 輯林明洲
執行編輯楊絲羽
編輯小組鄭文文、謝東勝、詹梓陵、洪明河
至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