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到主內容區
:::
展覽 近期活動悅讀檔案 民俗文物小常識 臺灣人‧臺灣事 新書出版 館藏介紹 館務訊息 各期電子報 反應意見 訂閱/取消 Facebook粉絲頁 另開視窗
:::

民俗文物小常識

圖1:粽子(摘自《臺灣民俗文物辭彙類編》)
圖1:粽子(摘自《臺灣民俗文物辭彙類編》)

五月五過端午

文/摘自《臺灣民俗文物辭彙類編》 https://dict.th.gov.tw

  端午節為民間傳統三大節日之一,又稱為「重五節」、「重午節」、「五月節」、「端陽節」、「蒲節」等。端午節起源眾說紛紜,民間習俗繁雜多元,許多盛行的端午習俗都具有驅瘟避邪的意涵。

  五月五日,古時稱惡月惡日,俗諺:「端午節,天氣熱,五毒醒,不安寧。」,使用彩色的五毒(蛇、蠍、蜈蚣、蟾蜍、蜘蛛)剪紙,貼在門、窗、牆上,以避諸毒。端午習俗諸如吃粽子、賽龍舟、懸香草(菖蒲、艾草)、喝雄黃酒、立蛋、取午時水等。

  端午粽為應節食品,民間習俗有一說,小孩子不能吃「粽角」,吃了長大成人會「抾角」(意指沒有出息)。事實上各有不同解讀,一為是過去物資較缺乏,父母吃粽角,把珍貴餡料留給孩子吃;二為小孩子不要吃「粽角」,脾氣才不至於太極端。此外,端午過節也有些忌諱,如喪家一律不能「縛粽」(意指綁粽),須由親友餽贈,稱之為「送節」,通常喪家收取後要以「冰糖」作為回禮。今日粽子算是隨處可見的平民美食,民俗意義越趨淡薄。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發 行 人張鴻銘
行政指導黃宏森
總 編 輯林明洲
執行編輯楊絲羽
編輯小組鄭文文、謝東勝、詹梓陵、洪明河
至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