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到主內容區
:::
展覽 近期活動悅讀檔案 民俗文物小常識 臺灣人‧臺灣事 館藏介紹 館務訊息 各期電子報 反應意見 訂閱/取消 Facebook粉絲頁 另開視窗
:::

館務訊息

圖1:國史館許瑞浩副館長致詞
圖1:國史館許瑞浩副館長致詞

原住民族專題系列講座:原鄉、原民、原味覺

  本館與國史館、原住民族委員會於2023年合作辦理8場次原住民族專題系列講座。8月10日(星期四)下午2時至4時,由清華大學環境與文化資源學系副教授張瑋琦主講「原鄉、原民、原味覺」。

  現場首先由國史館許瑞浩副館長致詞介紹,接著張老師先介紹何謂原鄉和原住民的食物系統?他指出, 原住民分佈在不同地區和環境,因此,原住民族的食材,也就取自於這一些不同的地區與環境,發展出順應自然,適時而取的飲食哲學。例如以達悟族而言,食材包括了海裏的魚類,沿岸採集的貝類,和旱田種植出來的水芋等等,而阿美族的食材包括了菜園中的龍葵、苦瓜、地瓜菜、苦茄、蕗蕎,來自於捕捉得溪魚或海魚,還有包括豬肉、雞肉等等,展現了各民族的不同。

  張老師接著指出,這些食材,透過了烹飪技法,展現了民族的各自喜好,也形成了民族味覺。而原住民族的烹飪方式,因各族而異,包括了石煮、地燜食、烘、蒸、煮、烤、燻等等,透過這些烹煮技術,加上不同民族的調味品使用,例如山胡椒、紅刺蔥等等,更使的原住民族的飲食多元豐富。

  隨著社會發展,原住民族豐富的飲食文化,也受到了挑戰。例如商業模式的引入,原本可能只是小面積栽種的作物,成了大規模栽植,但受限都市消費端的喜惡,往往讓原本其他原住民作物消失,或者因引入觀光客,但原本的食材不夠時,可能就捨棄了傳統食材,改用市場可唾手而取的食材。其他像是原住民族的遷徙,和法規的限制,也逐漸改變原住民族傳統飲食。

  最後,張老師表示,所幸近年來因原住民族對自身意識的抬頭,傳統文化的關懷,越來越多的部落展開了對於傳統飲食文化復振,帶領新生代從作物的種植、食材的準備、食物的烹飪各面向的認識傳承。期待這樣的原住民族飲食文化讓更多人認識。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發 行 人張鴻銘
行政指導黃宏森
總 編 輯林明洲
執行編輯楊絲羽
編輯小組鄭文文、謝東勝、詹梓陵、洪明河
至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