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到主內容區
:::
展覽 近期活動悅讀檔案 民俗文物小常識 臺灣人‧臺灣事 館藏介紹 館務訊息 各期電子報 反應意見 訂閱/取消 Facebook粉絲頁 另開視窗
:::
 

近期活動

臺灣文獻講座:臺灣原住民族的衣飾文化
講座:李莎莉執行長(財團法人福祿文化基金會)
時間:2023年9月21日(四)14:00-16:00
地點: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史蹟大樓1樓簡報室

  長期以來,人們所穿著的服飾均會隨著時代局勢與環境的變動,以及與外界接觸頻繁而有所變化。不過,從臺灣原住民族衣飾文化的屬性來看,服飾的材質與形制雖已隨著「文明化」而改變,但其圖紋的表達與色彩的運用,顯然仍承襲著傳統,且持續為族人所共同認可。

  不論在形制、技法、圖紋以及色彩上,原民服飾都保存著傳統文化的內涵,甚至是和神話傳說、宗教信仰和社會組織息息相關,尤其在節慶祭典,所有的豐年祭、祖靈祭等,族人一定會穿戴出自己的族服盛裝,這就是所謂「衣飾文化」,因為它顯現出穿著的藝術以及文化意涵。我們期盼藉由原住民族精彩的服飾展現,引領大家更清楚認識臺灣原住民族衣飾文化的重要性以及它所具有的藝術性蘊涵。

  本次演講精彩可期,歡迎社會各界蒞臨聽講。臺灣文獻講座請至本館報名系統線上報名,網址 https://www.th.gov.tw/signup/。屆時敬請提早入座。
原住民族專題系列講座:南蕃事件
主講人:葉神保(政治大學民族學系博士)
時間:2023年9月14日(四)14:00~16:00(13:30 開放入場) (同步線上直播)
地點:國史館4樓大禮堂(臺北市中正區長沙街1段2號)

內容簡介:

  「南蕃事件」爆發在大正3(1914)年10月初,是日本佐久間總督推展「五年理蕃計畫」押收南部原住民族槍枝掀起的抗日風暴。日本「理蕃政策」目的是開發山地資源,但高度自治的原住民族擁槍自重,阻礙日本殖產興業。若從文獻和口傳來解析日本與南部原住民族的衝突,可分為以下幾點。1.動因:除了抗拒押收槍枝之外,開闢山地道路、屠殺社民、電網封鎖山地及踐踏傳統文化等也造成原住民族的忿恨。2.交戰:原住民族發揮了部落聯盟的精神,無懼日本精良武器,主動攻擊日本軍警。3.「歸順」:原住民族無「歸順」的概念,而是把「歸順」視為雙方「idjalu-潤飾情感」,就整個事件來看,原住民族在事件的對應都在文化結構的規範行動。事件後,原住民族卸下防衛武器,日本肆無忌憚的推展同化政策,導致原住民族傳統社會組織瓦解、文化習俗式微、傳統土地流失等等。「南蕃事件」是原住民族社會變遷的轉折點,本調查研究以歷史文獻和耆老口述所得資料與原住民族社會文化對話,來理解事件的真相與對社會文化的影響,目的是建構原住民族主體性的歷史觀。

  歡迎有興趣者蒞臨參加,教師及公務人員全程參與者,可核發研習時數2小時,相關報名方式,請逕上國史館網站查詢。https://www.drnh.gov.tw/p/423-1003-417.php?Lang=zh-tw
 

悅讀檔案

美國人James Wheeler Davidson所見的日治初期臺灣中部樣貌
  James Wheeler Davidson(達飛聲)與其他2名住在臺北城內的外國人,在明治28(1895)年6月5日曾經因為主動協助日軍近衛師團順利進入臺北城而獲得日本帝國勳五等旭日勳章(註1)。之後他曾遊歷臺灣各地甚至遠達紅頭嶼(今蘭嶼)(註2),他曾經把他在1896年8月在臺灣中部的見聞向臺灣總督府民政局長水野遵報告(註3)。從這報告中,我們看到1896年臺灣的地方治理還是呈現事權未統一的狀況,總督府方面還需要借助地方及外國人回報,以掌握各地的真實狀況。

  達飛聲與通譯井原氏一起從臺北搭乘火車到新竹,之後坐轎子旅行於中港(今苗栗竹南)、後壠、苑里、大甲、梧棲、彰化、西港、北斗、雲林、臺中、苗栗等地,最後回到新竹。

  他看到雲林以外(可能是當年6月發生雲林事件,尚未完全平定,就未到雲林旅行)各村落都呈現繁榮的樣子,各地方的農民都很歡喜安心的耕作。就唯獨彰化城的人口顯著的減少,商業也比日本統治前衰退。根據當地官吏表示可能是因為市場從城內移到城外。

  他比較有駐軍的地方如新竹及彰化與其他沒有駐兵的地方,發現沒有軍隊逗留或駐紮的村落都呈現非常繁榮且人民勤勉工作,滿足的生活。以梧棲為例,只有文官2、3名,憲兵3、4名,大都委託一位稱呼「總理」的村民來處理各項業務,雖然還沒有給予村長的名義與實際權力,但是要代表村民回答日本官吏的詢問,擔負著官方與村民雙方的責任,如果有過失,會受到日本官吏的譴責,會自己主動想辦法逮捕匪徒或是向官方報告有疑似不法的情形。

  達飛聲觀察到軍隊進駐某村落往往都只有幾天的時日,當然對於該村落的情況不熟悉,誤將良民當成犯人逮捕這樣的過失比比皆是。還發生真正的犯人自由橫行,誣告良民犯罪這種令人痛心的事。又因為駐軍的轉移無常,經常有駐在地以外有需求不得已而遷移,所以村裡會發生同一事件已經前軍隊審問過,新的軍隊來又再審問,而遭到重複的制裁。

  達飛聲聽一名當地的士紳說,各庄的人民都不清楚自己屬於哪個官廳?經常收到日本官吏布達的各種規則。今天有個士兵來家裡致意,明天又有憲兵來家裡做同樣的事,後天又是警察來家裡,讓當地人感到非常害怕。這些官吏最大的特質就是想要查看屋內有什麼隱藏的秘密而侵入人民的住宅,這也就是中上階級的社會人士紛紛移居去清國的原因。

  達飛聲建議把監督人民的一切事務都交給警察負責,侵入人民住宅只能限於有犯罪嫌疑的情況,就可以除去前述的弊害。如果警察官跟民眾比鄰而居,在其管轄區域內,哪些人是勤勉和平的,哪些人是懶惰不法之輩,都能夠辨別及監視。就算是無法逮捕到犯罪人,也不至於錯捉良民。像美國的制度把市街地劃分,讓警察官及其下屬不間斷地常駐該地。然而現今臺灣沒有派出所,發生日本工人毆打清國人(註4),侵入民宅等事,而警察都駐在警察本署,根本不知有此亂暴情事。即使軍隊有哨兵站崗也無法期望其有什麼保護行動。達飛聲舉他住家附近發生的例子,他看到有個日本人從他家追打一名清國人出來,住家附近就有個哨兵面對這邊眺望,對這樣的狀況也沒有採取什麼行動。所以應該儘速導入警察制度,並採取嚴格的處罰,不准任意脅迫平民,無故侵入他人住宅等這些法律,如果有違反,即便是日本人也要處罰。而軍隊必須限制在村落附近的軍營中。

  達飛聲也旁聽了彰化臨時法院的開庭情形,他覺得日本人法官的問案找不到什麼缺點,對於日本人與清國人無差別待遇,毫無造作,謹守司法官的職責,特別推崇濱崎芳雄法官,感到非常敬佩。唯獨開庭中,憲兵無故以暴力把旁聽的其中一人拉出去,這樣的舉動讓原本對法官心悅誠服的旁聽人,傷害了民眾對司法的感情,是讓達飛聲感到很遺憾的。

  另外,在西港(彰化縣大城鄉西港村)有一位達飛聲認識的紳士擔任行政官,達飛聲覺得他是很適任的,這讓他感到很欣喜,雖然他認識的人擔任文官者不多,但是他相信很多行政官都是蠻有才幹的。

  此外,總督府發出一項公告訓令:「除謀反或刑事上犯罪外,不得毆打百姓」,他舉身邊的例子證明社會上確實有執行這項訓令:在他們從臺中出發行走約1小時,同行的工人不再繼續同行了,所以他們就要雇用新的工人。其中有一位陸軍下士聽到達飛聲等人頻頻在講「ストライク(strike)」,誤以為他們要用毆打等手段強行雇用工人,達飛聲他們便向那士兵說明他們沒有要毆打工人的意思。雖然這事有點可笑,但也可以做為該地方不得虐待清國人的證據。

延伸閱讀:

註1:「米國人〔ゼ-ムス、ダブリユ-〕デウイツトソン三名敘勳ノ件」(1896-01-29),〈明治二十九年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乙種永久保存第一卷皇室及儀典官規官職〉,《臺灣總督府檔案.總督府公文類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000070016。
註2:「紅頭嶼蕃人ノ狀況ダヒドソン氏報告書」(1897-05-01),〈明治三十年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十五年保存第十六卷殖產〉,《臺灣總督府檔案.總督府公文類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004533022。
註3:「米國人ジヱ-ムス、ダブリユ-、デビソン氏報告書」(1896-09-01),〈明治二十九年臺南縣公文類纂永久保存第十八卷官房門外事部〉,《臺灣總督府檔案.舊縣公文類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009681012。
報告書並未寫達飛聲當時的職稱,經查註1檔案中達飛聲的履歷,其在1895年10月擔任日軍隨軍記者,本報告書寫於1896年8月,有可能其當時仍任隨軍記者。
註4:達飛聲以外國人的角度寫此報告,此處的清國人應是統稱當時住在臺灣的清國人,包含本島人與大陸來臺工作的清國人。


 

民俗文物小常識

大士爺
大士爺
  在民間信仰中,大士爺為觀世音菩薩所收服之鬼王;另有一說觀世音菩薩因見普渡施食時,惡鬼搶奪食物,使其他鬼魂無法順利領受,心生慈悲,現出凶猛鬼王之相,用以鎮懾惡鬼。
 

臺灣人‧臺灣事

日治時期臺灣旅日棒球選手-吳波(吳昌征)(1916.6.23-1987.6.7)
日治時期臺灣旅日棒球選手-吳波(吳昌征)(1916.6.23-1987.6.7)
  吳波,今高雄市橋頭區人,大正5(1916)年出生。雖然個子不高,但在15歲時即展現出過人的運動天份,有跳遠5.90公尺,跳高1.96公尺的實力(亦有文獻指出為跳遠5.95公尺、跳高1.56公尺),受到來訪的日本田徑教練的青睞,原有到早稻田大學發展田徑的機會,但受到鄰居小里初雄(嘉義農林學校棒球隊隊員)的影響,遂對棒球由好奇轉而產生興趣,因而捨棄田徑改打棒球,進入嘉義農林學校(今嘉義大學)接受棒球訓練,從此展開了20餘年的棒球傳奇(註1)。

  吳氏有「赤腳大仙」或「赤腳吳」的封號,棒球表現十分突出,名號非常響亮,就讀嘉義農林學校期間,4次代表嘉義農林學校棒球隊遠征日本甲子園(1933年夏、1935年春、1935年夏、1936年夏)(註2),與另一位好手東公文(藍德明)成為球隊中的左右護法,創造嘉義農林學校棒球隊的第二高峰(註3)。昭和8(1933)年,首次進軍甲子園的吳氏,在首戰對手松山商校的猛烈攻擊下,於第6局後登場接替羅保農的投手位置,雖然最後以1比10A飲恨,慘遭淘汰出局,但是無失分的表現已受到矚目。昭和10(1935)年,第3次至日本甲子園比賽,第2戰因投手藍德明的犯規,最後以1分惜敗,無緣晉級。不過,吳氏矯捷的身手,不論是投球、打擊或守備,均有優異的表現,所展露的赤腳盜壘驚人絕技,成為日本各職業球隊團鎖定的對象(註4)。

  嘉義農林學校畢業前夕,為爭取吳氏,日本職業棒球隊掀起「吳波爭奪戰」,球探們個個暗中較勁,動用關係,攀緣人情,竭盡所能勸說吳氏的加入,最後,巨人隊以簽約金800圓和月薪140圓的優渥條件,簽到吳氏。昭和12(1937)年4月,前往日本,正式加盟讀賣巨人隊,開始異鄉棒球旅程,5年後,拿到職棒生涯首次打擊王的稱號。昭和18(1943)年,改名「吳昌征」,從此所向無敵,以3成打擊率蟬聯打擊王寶座,並獲得分王與年度最有價值球員(MVP)等榮耀。

  昭和18(1943)年,日本政府因二次世界大戰之故,規定棒球場上的術語均需杜絕外語,吳氏認為此種作法為干涉體育,對棒球不尊重,向巨人球團請辭。昭和19(1944)年,進入大阪一家化學公司任職,不久,朝日球團惜才愛才,多次親訪勸說,吳氏受到感動,重返日本職棒,加入阪神隊,同年更成為球季的盜壘王。1946年,由於阪神隊缺乏左投,改行當投手,主投27場,16場完投,總計14勝6敗、6月16日,在阪神對戰東京參議員隊時,竟然投出一場「無安打、無失分」的完封比賽,令人讚嘆!1947年,再度棄投從打,又成為該季的得分王。

  1950年,吳氏轉隊「每日獵戶星座隊」(今羅德隊),開始訓練棒球後輩的工作。其中最特別的是指導荒川博產生的效應,甚至影響荒川博的徒弟王貞治,王貞治以金雞獨立式打擊法成為日本全壘打王,追根究底,吳氏指導荒川博一事,功不可沒。1957年吳氏正式退休,轉任教練(註5)。

  20年職棒生涯的吳氏,出賽約1,700場,創出1,326支安打,381次盜壘,打擊率0.272的成績。左投左打的吳氏。能攻、善守、能投,又擅長盜壘,是一位各方面表現都十分突出的全能選手。吳氏創造出日本職棒的各種紀錄,除了打擊很強外,腳程更快,臂力超人。被公認為最佳外野手,「強肩、俊足、巧投」,日本作家岡本博志撰述《人間機關車》,以「火車頭」來形容吳氏的速度快、衝力大,詳盡地描述吳氏從嘉義農林學校到日本職棒20餘年奮鬥不懈的身影(註6)。

  吳氏曾數度返臺,除在棒球比賽場合開球外(註7),更巡迴指導剛復甦的臺灣棒球運動(註8),並至臺中、嘉義、臺南、高雄等地棒球協會分會進行演講,積極地傳承棒球發展的工作。1987年6月吳氏去世。日治時期,吳氏是嘉義農林棒球隊第二波高峰的強力左投,畢業後,進入日本職棒20年,其職棒生涯創造出許多輝煌的紀錄,為臺灣早期赴日發展球員中,時間最長、成績最好的一位(註9)。吳氏個人所創造的傳奇故事令人敬佩,1995年7月,成為首位入選日本棒球名人堂殊榮的臺灣人(註10)。

註1:林華韋、林玫君,〈人間機關車-吳昌征〉,《典藏臺灣棒球史-嘉農棒球》(臺北:行政院體育委員會,2005),頁12-113。
註2:林玫君,〈人間機關車-(吳昌征)(1916-1987)〉,行政院體育委員會編,《中華民國建國一百年體育專輯-體育人物誌》(臺北:行政院體育委員會,2011),頁121。
註3:謝仕淵、謝佳芬,《臺灣棒球一百年》(臺北:果實出版社,2003),頁48。
註4:林玫君,〈人間機關車-(吳昌征)(1916-1987)〉,頁121。
註5:謝仕淵、謝佳芬,《臺灣棒球一百年》,頁48-49。
註6:詳見岡本博志著、陳明言譯,《人間機關車吳昌征:首位臺灣人日本職棒選手奮鬥生涯》(臺北:南天,2009)。
註7:〈旅日棒球名手 吳昌征名返臺〉,《聯合報》,1958年10月19日,第3版。
註8:謝仕淵、謝佳芬,《臺灣棒球一百年》,頁49。
註9:中華民國棒球協會,《旋動歲月:臺灣棒球百年史》(臺北:中華民國棒球協會,2006),頁52。
註10:林玫君,〈人間機關車-(吳昌征)(1916-1987)〉,頁122。
   

館藏介紹

《臺灣全志‧卷五經濟志‧漁業篇》
著者:張靜宜
出版: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出版日期:2016年8月
定價:新臺幣310元
簡介:

  二次大戰後初期,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農林處水產科主掌臺灣的漁業業務。臺灣省政府成立後,農林處改稱農林廳,臺灣漁業仍屬農林廳水產科管轄之。

  臺灣省各縣市的漁政機構也歷經多次變革。1945年臺灣省各縣市政府組織,漁業業務歸屬各縣市政府建設局(花蓮、臺東、澎湖是建設科)管轄。之後,臺灣省政府為因應社會環境的變化,將縣市政府調整組織結構,漁業相關業務由建設課水產課改隸屬縣府直轄的農林科,並改稱為水產股,負責各縣市內的漁業管理事項。

  本篇主要著重於臺灣漁業的發展,分別從漁業機構與團體、漁港及周遭設施、漁業發展、水產品加工、水產試驗事業等層面加以記述。

展售處:
※國家書店松江門市。臺北市松江路209號1樓,02-25180207
https://www.govbooks.com.tw
※五南文化廣場臺中總店。臺中市西區臺灣大道二段85號,04-22260330
https://www.wunanbooks.com.tw
※本館史蹟大樓1樓販賣部,亦可購得本館出版之書籍,地址:南投縣南投市中興新村光明一路256號,電話049-2316881轉168,歡迎洽詢。

館藏客家男子腰間配飾
  清代男子腰間的配飾包含香囊荷包、扇套、筆袋、眼鏡袋、煙草袋、刀筷袋、錶袋、火鐮袱(裝打火石及引火燃媒)、褡褳(袋錢)等九件,統稱為「官樣九件」,配飾會隨著不同的身份、場合而有所不同。
2023年7月份編目上架圖書
 2023年7月份編目上架之圖書計16種16冊、期刊計20種21冊,內容涵蓋本館近期蒐藏及採集入館書刊。
 

館務訊息

2023年暑期臺灣史研習營
2023年暑期臺灣史研習營
原住民族專題系列講座:原鄉、原民、原味覺
原住民族專題系列講座:原鄉、原民、原味覺
「耕讀傳家-客家人好讀書特展」開幕花絮
「耕讀傳家-客家人好讀書特展」開幕花絮
林王葉女士捐贈水墨畫作
林王葉女士捐贈水墨畫作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發 行 人張鴻銘
行政指導黃宏森
總 編 輯林明洲
執行編輯楊絲羽
編輯小組鄭文文、謝東勝、詹梓陵、洪明河
到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