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到主內容區
:::
展覽 近期活動悅讀檔案 民俗文物小常識 臺灣人‧臺灣事 館藏介紹 館務訊息 各期電子報 反應意見 訂閱/取消 Facebook粉絲頁 另開視窗
:::

臺灣人‧臺灣事

圖1:《臺灣全志 卷十三人物志 社會與文化篇》封面
圖1:《臺灣全志 卷十三人物志 社會與文化篇》封面

第一屆民族藝術「薪傳獎」傳統木雕藝師-黃龜理

文 / 王振勳、盧胡彬、郭佳玲(摘錄自《臺灣全志》卷十三人物志•社會與文化篇)

  黃龜理,明治35(1902)年出生於今新北市樹林區。本名黃紅嬰,「紅嬰」即指「白裡透紅健康氣色的嬰兒」;另有「黃景仁」稱呼,但未知其由來。至於廣為人知的名字「黃龜理」,則有二種說法,其一為日治時期臺灣火車貨運上下運物的工人,日人均稱「苦力」,因其上衣不用扣子,僅在腰部用一布條繫附,黄氏幼兒時期,家人為便於控制小孩,也在其腰間繫一長帶,狀若搬運貨物的鐵路工人,故戲稱「苦力」,後來將「苦力」的臺語譯言改成國語時,即為「龜理」二字;另一說法則為因其身材較瘦小,在陳應彬門下習藝時,扛料上下行動緩慢,故以形容動作慢吞吞的臺語,即「龜理」稱呼之,出師後沿用之(註1)。

  大正3(1914) 年黄氏由父親送至何秀才的私塾接受漢文教育;大正5(1916)年因經常路過板橋接雲寺,看到師傅重修廟宇工作,開啟木雕方面的興趣,隔年(1917)在父親請託下,入臺灣漳派大師陳應彬門下,初始與一般學徒無異,第二年才由陳應彬傳授雕刻技藝。黄氏起初以大木為本業,然而大木工需要登高,又須扛著木料上下屋脊,體力負擔甚大,因而轉向木雕工作,利用在工作中觀察與強記老師傅的施作技法,收工後找剩餘零散木料揣摩與練習,終於在木雕的技藝上達到一定水準,並得到陳應彬認可,結束學徒生活,獨當一面出外找工作(註2)。出師後的黄氏,曾在潘陽酒門下,學習如何為神像「開光」與「點眼」,研究神像的不同身態形式及雕刻技藝,記錄其口訣。另黃氏曾在徐陽平門下,學習「風水」、「地理」,以及「五行」相生相剋的道理,熟悉樑柱之配置與週邊地理之關係,皆為日後能獨自完成神像雕刻,與設計整體建築裝飾工作奠下深厚基礎(註3)。

  黄氏出師後,除了自己承接工作外,亦於大正9(1920)年開始參與師父陳應彬修建臺中林氏宗祠內的人物雕刻工作,並且擔任「頭手」,負責雕刻「通隨」(註4)人物;其後陸續參與陳應彬其他工程的木雕花部雕刻工作,逐漸在臺灣被認定為極具水準的木雕匠師級代表人物。其中,以在屏東萬惠宮與年紀大他一倍的泉州溪底藝師楊秀興對場競作,一戰成名,獲得幾個重要廟宇的禮聘,擔任重要「花部」的雕刻作品製作,在臺灣傳統木雕界留下好口碑;其後陸續參與許多重要廟宇的雕刻工作,如瑞芳金瓜石勸濟堂、萬華黃姓祖廟神龕,以及淡水關渡宮、三峽祖師廟、萬華龍山寺、臺北保安宮等,皆有其精細的木作雕刻作品(註5)。

  1964年,黄氏參與三峽祖師廟重建工作,應時任臺灣藝術專科學校(今臺灣藝術大學)美術科主任李梅樹之邀,赴板橋國立藝專美術科雕塑組教授傳統木雕課程,直至1974年。係當時雕塑教學體系中唯一以東方雕刻為教學內容的課程;其除了教導學生如何去認識木雕形式、技巧、內容外,主要是由東方式的訓練中將工具使用流程及技巧變化,透過實作練習來達成,可說是為當時西洋雕塑形式的藝術環境中,保留傳統雕刻的形式(註6)。1985年黄氏獲教育部首屆民族藝術「薪傳獎」;1989年獲教育部首屆國家民族藝術藝師;隔年1990執行教育部重要民族藝師傳藝工作;1993年個展於國家音樂廳文化藝廊、臺灣省立美術館,並巡迴全國各地展出。1995年病逝臺北(註7)。

  黄氏的作品遍及全臺各地大小廟宇,創作除了保留傳統的「口訣」之外,加入自己的想法,成就與眾不同的特色;例如,在人物特色的處理上,最著名的是人物動態的描寫栩栩如生,故事內容中,人物個性的刻劃及衣著打扮、座騎及所持武器甚為講究,此乃因其一方面受過漢文教育薰陶,並受歷史忠孝節義故事的感染;另方面則因早期曾學習佛像雕刻,所以對於體態之掌握甚為精練。此外,黄氏對自己作品的用心與嚴格要求,尤其是圖稿主體和背景的安排搭接相當得體,複雜中又不失木雕在建築裝飾上的「通」與「透」原則,因而造就在細木鑿花界的成功地位(註8)。

註釋:
註1:王慶臺,《木雕:黃龜理藝師》(臺北:教育部,1998),頁10-12。
註2:林保堯,《木雕‧ 宗師‧ 黃龜理》(臺中:國立臺灣美術館,2012),頁16-23。
註3:王慶臺,《木雕:黃龜理藝師》,頁11。
註4:「通隨」又稱「員光」,為傳統木作建築上重要的裝飾部位,通常為主匠師之作。王宏舉,〈黃龜理先生木作雕刻展之歷程與手路介紹〉,收入王宏舉等人編輯,《黃龜理木作雕刻巡迴展覽》(臺北:教育部/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3),頁11。
註5:王慶臺,《木雕:黃龜理藝師》,頁14-15、59-60。
註6:王慶臺,《木雕:黃龜理藝師》,頁19-20。
註7:王宏舉等人編輯,《黃龜理木作雕刻巡迴展覽》,頁94-95。
註8:王慶臺計畫主持,《國家藝師黃龜理先生建築裝飾基礎雕刻高查計畫:金瓜石勸濟堂》(臺北:臺北縣政府文化局,2004),頁49。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發 行 人張鴻銘
行政指導黃宏森
總 編 輯林明洲
執行編輯楊絲羽
編輯小組鄭文文、謝東勝、詹梓陵、洪明河
至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