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到主內容區
:::
展覽 近期活動悅讀檔案 民俗文物小常識 臺灣人‧臺灣事 館藏介紹 館務訊息 各期電子報 反應意見 訂閱/取消 Facebook粉絲頁 另開視窗
:::

館務訊息

圖1:國史館陳儀深館長致詞
圖1:國史館陳儀深館長致詞

原住民族專題系列講座:南蕃事件

  本館與國史館、原住民族委員會於2023年合作辦理8場次原住民族專題系列講座,第7場於9月14日(星期四)下午14時,在國史館4樓大禮堂辦理。本次演講邀請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博士、臺東縣立賓茂國中退休校長葉神保主講「南蕃事件」。

  演講開始由國史館陳儀深館長做簡短致詞介紹,接著葉老師先簡單說明南蕃事件的背景,主要肇因於日人山林開發,導致於與原住民產生了衝突矛盾,而引起了反抗或鎮壓。這樣的狀況,以明治末期警視總長大津麟平所謂:「在於蕃人無罪,手裡拿著銃器才有罪……」最能代表。

  葉校長指出,1910年總督府推動五年理蕃計畫,開始押收原住民槍枝,而1911年4月「蕃務監視區規則」,則將臺灣分為南蕃、北蕃兩個監視區。因此,發生於南部原住民布農族、魯凱族與排灣族等族群因押收槍枝造成的衝突,也被廣義的稱為「南蕃事件」。

  接著葉校長以布農族「南蕃事件」來說明,他表示在日人進入臺灣時,排灣族透過交易、進貢與自治,大約已有近6千把槍枝,擁有槍枝的人數比率約佔人口28%。槍枝在排灣族具有宗教、經濟與政治上的各種意義,對社會的位階具有一定的穩定性。

  1914年日人因太魯閣事件的平息,開始在南部執行收押槍枝,造成排灣族族人高度的不安與躁動,終於爆發力里(位在當時阿猴廳枋寮支廳)、大龜文、射不力(枋山支廳)、四格林(恆春支廳)、姑仔崙(大武支廳)等地的抗爭,引起長達5個月的衝突。在這之間,日人與排灣族一共進行了將近60回的交戰。最後日人透過懷柔、誘殺的方式,才漸漸平息此一事件。

  葉校長表示「南蕃事件」是兩個不同文化的族群衝突,排灣族超部落型酋邦無懼日本現代化武器所掀起的抗日事件。但此一事件無疑造成了排灣族在組織、宗教、經濟與族群各方面的巨大衝擊與改變。

  最後葉校長指出排灣族「南蕃事件」是創傷的歷史記憶,持續影響族群關係不正常的發展,當然,在這之中也有許多讓人感動的場景。然而,除了透過研究還原事件的整體情境,也應該藉由在地紀念館的設置與功能,呈現原住民主體性的歷史觀點,以期能讓排灣族後裔理解南蕃事件是祖先為保護這塊土地所付出的血淚史。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發 行 人張鴻銘
行政指導黃宏森
總 編 輯林明洲
執行編輯楊絲羽
編輯小組鄭文文、謝東勝、詹梓陵、洪明河
至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