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到主內容區
:::
展覽 近期活動悅讀檔案 民俗文物小常識 臺灣人‧臺灣事 新書出版 館藏介紹 館務訊息 各期電子報 反應意見 訂閱/取消 Facebook粉絲頁 另開視窗
:::

館藏介紹

圖1:道光20年吳金吉立招耕字(登錄號20030010277)
圖1:道光20年吳金吉立招耕字(登錄號20030010277)

粵佃到地方大家

文/林明霏/本館採集組科員

  客家人究竟何時來到臺灣,官方資料及歷史文獻尚無定論,但一般認為在17世紀鄭氏時期。現今臺灣客家人的先祖,大多是清領康熙時期之後陸續遷入,有來自廣東東部及福建漳州、汀州地區的客家人。清領初期大量遷居來臺的客家人以廣東省居多,因此有「粵籍漢人」之稱,爾後亦常有以粵稱客家人之說法。其在下淡水溪(今高屏溪)流域將草埔開闢為稻田的「水田化」過程扮演重要角色。然而,首先向官方申請「墾照」者為閩南人,粵籍多為佃農,形成「閩主粵佃」的現象。

  契約文書是目前瞭解清代臺灣地方開發的核心史料。如關西望族范家,原籍廣東省陸豐縣客家人,先祖乾隆年間來臺,寄居閩人淡防廳墾首吳金吉家族當長工,後轉至竹塹社墾首衛阿貴當佃戶,14世范汝舟於道光20(1840)年向吳金吉贌耕(圖1:〈道光20年吳金吉立招耕字〉),道光23(1843)年吳金吉因故缺銀元向范盛記(范汝舟商號)借錢(圖2:〈道光23年12月吳金吉胎借銀字〉),道光28(1848)年買下吳金吉產業(圖3〈道光28年范汝舟等立約字〉),在坪林奠下基業,提煉樟腦油致富,成為地方大家,積極行善。顯見客家人遷居臺灣,從惡劣環境及生活困頓中,形塑出冒險進取、強韌不屈的性格。

※本館珍藏文物,均可於文物查詢系統 https://collections.culture.tw/th_collectionsweb 查得詳細說明。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發 行 人張鴻銘
行政指導黃宏森
總 編 輯林明洲
執行編輯楊絲羽
編輯小組鄭文文、謝東勝、詹梓陵、洪明河
至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