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到主內容區
:::
展覽 近期活動悅讀檔案 民俗文物小常識 臺灣人‧臺灣事 新書出版 館藏介紹 館務訊息 各期電子報 反應意見 訂閱/取消 Facebook粉絲頁 另開視窗
:::

悅讀檔案

圖1:梅威令寫信給樺山總督的信封, 掃描號:00004490a010007。
圖1:梅威令寫信給樺山總督的信封, 掃描號:00004490a010007。

大衛紀念醫院(David Manson Memorial Hospital)

文 / 鄭文文 / 本館整理組編纂

  1865年12月馬雅各醫師(Dr. James Laidlaw Maxwell)在打狗「街仔內大竹里岐後地方」(註1)(今旗津)租屋建立禮拜堂,其後1866年9月在該禮拜堂對面開設一所有8張病床的西式醫院,稱之「打狗醫館」(Takow Chinese Hospital)(註2)。之後馬雅各醫師離開打狗,該醫館陸續由萬巴德醫師(Dr. Patrick Manson)(註3)、萬大衛醫師(Dr. David Manson)、連多馬醫師(Dr. Thomas Rennie)及梅威令醫師(Dr. William Wykeham Myers)接任。前述這些醫員(Medical Officer)在清朝時期,名義上是由大清帝國海關聘用,實際上是由英國人稅關長管理的通商港口海關聘用,主要業務是診療外籍人士,包括海關職員、外國僑民、船員,也服務當地居民及向海關回報氣象報告(註4)。

  大衛紀念醫院(David Manson Memorial Hospital),又稱「慕德醫院」,舊址位於旗後(旗津)山腳(註5),建物現已經拆除。該醫院是當地人為了紀念曾經服務於該地的英國人醫師萬大衛,也就是萬巴德醫師的弟弟,而於1879年募款興建的醫院,由梅威令醫師負責,約有30床病床,在當時算是很進步的地方醫院(註6)。1881年醫院開業,接續原有打狗醫館為民眾服務。

  大衛紀念醫院因為前有馬雅各醫師設立打狗醫館的基礎,洋式醫院已經融入通商口岸打狗港附近的居民日常生活之中,受到相當的信任與好評,只是醫院的經費來源一直未能確立,又無力阻擋募款經手人的貪婪惡劣,最終走向停止經營。

  甲午戰爭後,清廷割讓臺灣,1895年日本接收打狗港,英國退出臺灣的海關,梅醫師不再任職於打狗海關,大衛紀念醫院經營艱難,梅醫師在1896年1月18日寫陳情書給臺灣總督樺山資紀,詳述醫院營運的經過,希望日本政府補助讓醫院可以繼續運作,內容如下:

  大衛紀念醫院是西洋式醫療機構,自設立迄今16年來一直都是無償提供本地人醫療資源,所需經費靠居住在本地的外國人及清國人捐款維持,前清國時的巡撫、道臺與其他官吏曾經每年捐助一定的金額(註7),其餘是向外國人及清國人募集。

  大約14年前(1872年),清國的砂糖商人為了維持此醫院的運作,以1 Picul(1石)2 cent(仙)的比例向製糖業集資,到1890年減為1石1仙的比例,後來集資到達8萬弗(銀圓)的金額,但是都進到徵收人的口袋裏,沒有一分錢到紀念醫院或其他慈善會手中。

  後來醫院因缺乏資金幾乎要關閉,貧民們都來抗議說不能關,他們也都曾經捐錢給醫院,而且聽說有製糖商人募款等。其實清國商人都把募款花光了,且那時捐款逐漸遞減到完全停止,該等商人的捐款一年也不過10至30銀圓。

  又1885年〔清法〕戰爭的緣故,清國人無情的妨害,貿易沉滯,居留在此的外國人漸次減少,醫院的資金變成非常匱乏,我也一直思考如何繼續這事業,做了各種的努力,但到了1895年初還是不得不關閉了。

  來自四方的本島人請求醫院再開,他們因為關閉醫院而陷入困難與不幸是很多人都目睹的。我就跟英國領事去遊說砂糖商人,要他們從不法的收取中捐少許約7,000圓給醫院,商人們卻說那些金額都充作修繕道路用等推辭。後來我們向官府控訴商人不法,官府中人反而利用此控訴向商人勒索些許金錢供私用,沒有任何金錢到醫院手中。

  紀念醫院一直以來都是公益性的,是貧民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每年來診者約5、6千人,其他往診的亦不少。聲名遠播到蕃地,每年來的蕃人不下於5、6百人。清國官吏心生嫉妒,禁止蕃人看診。這醫院成了我跟蕃人間結下深厚交誼的媒介,蕃人被禁止來醫院後,蕃人頭目揚言若不讓他們來醫院,以後不會在蕃地以外跟清國人見面進行任何政治上協議,結果至今也沒有禁止蕃人來醫院。蕃人跟我之間有最坦誠相對的友誼,我很歡喜做這份無報酬的醫務工作。除了居留本地的外國人患者(另外配置有2名看護)外,其餘的給藥與看護也都是免費的。

  紀念醫院由委員會管理,英國領事與領事館的醫師是職務上當然委員,另外加入2名商人(不分國籍)委員組成委員會。如果閣下同意我所提請求的全部或是一部分,我建議委員會可以納入日本官吏1名,比如說鳳山出張所長擔任委員。至於會計事務由怡記洋行管理,每年度向委員會提出會計報告檢查。

  如果閣下同意每年補助1,000銀圓,我們會另外設法募款500銀圓,這樣雖不足以完全擴展醫院,對於貧民而言就是很大的恩惠了。

  帝國領土所及之處都會發展公共事業,是我所認知的日本政府慈善事業的一部分。紀念醫院成立至今已多年,眾所周知,如果醫院能夠在日本醫師的監督下再開業,不會跟將來若有新設立的其他醫院相衝突。紀念醫院的醫師雖然是外國籍,但是在醫師的職業倫理上是不分國籍的,一定會與日本醫師同心協力幫助病患,這點請無須掛慮。

  紀念醫院與宗教完全無關,並不像海外多數的傳道醫院有來自外國的贊助款,此醫院的運作完全仰賴當地經費維持。

1896年1月18日                          梅威令敬上


  然而,此陳情書上陳之際,正值臺灣總督府應付各種臺灣人的反抗行動,實施軍政的時期。總督府外事課認為在財政艱鉅的情況下難以決定是否補助,但此陳情書可以留作日後參考之用(註8),最終大衛紀念醫院並沒有獲得官方補助。

  後來梅醫師離開臺灣,大衛紀念醫院在1901年捐給教會,由安彼得(Dr. Peter Anderson)醫師接掌,成了教會醫館,又稱旗後教會醫院,一直經營到1910年停辦(註9)。

註釋:
註1:賴永祥,〈教會史話106 在旗後建立教堂〉,《教會史話》第二輯(臺南:臺灣教會公報社,1995),頁15。
註2:葉振輝,《高雄市早期國際化的發展初探》(高雄:高雄市文獻委員會,2015),頁50。
註3:〈神國的醫師 熱帶醫學之父萬巴德〉,《宇宙光》雜誌 第539期,2019年3月,https://www.cosmiccare.org/Magazine/Detail/2c653074-ffe9-4e3c-9935-5e4b9b7fc585,瀏覽日期:2023年10月16日。
註4:〈教會史話110 旗後醫務的進展〉,《教會史話》第二輯,頁27。
註5:同註2,頁51。
註6:同註2,頁52。
註7同註2,頁51,劉璈道臺在醫院啟用當天,宣示他每年捐100兩,總兵也捐了100兩,其他官員各認捐10-25兩不等。
註8:「在安平紀念病院維持ノ為メ保護出願ノ件」(1896-01-01),〈明治二十八年開府以降軍組織ニ至ル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十五年保存書類第五卷衛生土地家屋戶籍人事軍事〉,《臺灣總督府檔案.總督府公文類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004490a01。
註9:同註2,頁53-54。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發 行 人張鴻銘
行政指導黃宏森
總 編 輯林明洲
執行編輯楊絲羽
編輯小組鄭文文、謝東勝、詹梓陵、洪明河
至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