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到主內容區
:::
展覽 近期活動悅讀檔案 民俗文物小常識 臺灣人‧臺灣事 新書出版 館藏介紹 館務訊息 各期電子報 反應意見 訂閱/取消 Facebook粉絲頁 另開視窗
:::

臺灣人‧臺灣事

圖1:圖1:《臺灣全志 卷十三人物志 社會與文化篇》封面
圖1:圖1:《臺灣全志 卷十三人物志 社會與文化篇》封面

臺灣史懷哲-陳五福

文/王振勳、盧胡彬、郭佳玲(摘錄自《臺灣全志》卷十三人物志‧社會與文化篇)

  陳五福(1918.12.20-1997.11.8),今宜蘭縣羅東鎮人,大正7(1918)年出生。大正13(1924)年,就讀羅東公學校,畢業後在高等科進修1年。陳五福在昭和6(1931)年,考取基隆中學、昭和 11(1936)年,考入臺灣總督府臺北高等學校、昭和14(1939)年,畢業後進入臺北帝國大學農學部就讀1學期;昭和 15(1940)年,進入臺北帝國大學醫學部就讀,追隨茂木宣教授學習眼科。昭和 18(1943)年,臺北帝國大學醫學部畢業後,曾留在學校附屬醫院眼科部擔任住院醫師3年,1946年5月,返回故鄉羅東開設「五福眼科」(註1)。

  行醫第10年,陳氏連續遇到2位視力不好的年輕人,當告訴他們即將永久失明時,他們彷彿是犯人被宣判死刑一般,黯然神傷、木然呆坐。陳氏曾在《大眾雜誌》看到一篇報導非洲蘭巴倫史懷哲醫院的文章,深受感動,於是著手籌劃 「盲人習藝所」。1959年12月,用德文寫了一封信給非洲蘭巴倫的史懷哲,史懷哲在忙碌的工作中親筆回信,對籌建推動的「盲人習藝所」給予真誠的關切與祝福。於是便與史懷哲展開恆久不渝的友誼。史懷哲逝世後,史懷哲紀念中心更將史懷哲使用過的餐具、餵食動物飼料袋、親手簽名的十字架木頭的五十分之一贈送給陳氏。為了彰顯史懷哲的精神,1975年,陳氏在臺北成立「史懷哲之友會」,創刊《史懷哲之友》季刊,設立宗旨為發揚史懷哲精神,推動嘉惠貧病的醫療義診,贊助盲人教育,關心殘障同胞福利,呼籲保護野生動物和重視環保(註2)。

  陳氏的眼疾病人中,有些是現代醫術無法治癒而致終生失明,為了讓盲人可以自立生活,購置校地、興建學校、購買器材,創立盲人習藝所。1959年11月,設在羅東北成街的「慕光盲人習藝所」舉行開學典禮。創設的目的是為了讓先天失明或延醫失效,無法恢復視力的青年,能獲得獨立謀生的技能。1974年,為重視盲生身心重建的訓練工作,定名為「慕光盲人重建中心」。其課程涵蓋了基礎的職業訓練(如點字閱讀、社會適應、生活訓練、體能訓練、短期在職訓練等)與職訓工場訓練,以專業職業教育配合教導使用輔助 器材,使盲人可以進入社會機制,求得工作,自立更生。1978年11月,因舊址交通繁雜,原有規模不敷應用,遷到冬山鄉冬山路的新址(註2)。慕光盲人習藝所創立之初,沒有人知道。陳氏心想,藉報紙廣告招生,盲人看不到,電臺廣告又要大筆經費,於是利用戶籍資料親自拜訪、說明,騎著機車四處奔波,求人來就讀(註4)。

  開設五福眼科後,陳氏深感好的藥物能讓患者脫離痛苦,但藥物專利都為主流藥廠把持,價格昂貴,決定自行研發眼藥,以讓更多眼症患者能得到良好的醫療。1961年,成立「五福眼藥製造廠」,原址位於羅東鎮,後因規模與需求擴大,1981年,遷移至蘇澳鎮龍德工業區,並改名為「五福化學製藥廠有限公司」,不斷製作優良的藥物供患者使用(註5)。

  視病猶親的陳氏,不僅關心病患病痛,認為醫師更要顧及病患的心理與家庭背景,醫者必須以謙和的心態,多涉獵宗教、人文書籍,以培養對人性與社會結構的了解。利用看診零碎的空檔時間,研究發明多項眼科醫療器材,其中「視力檢查儀」,連日本人也慕名前來觀摩。「黃斑部機能檢查儀」也在巴黎國際眼科學會發表,各國紛紛來函索取相關資料。更以日常和盲人接觸的經驗,細心體會盲人生活的不便,發明盲人用計算機與凸板印刷墨水,解決盲人困擾(註6)。

  1966年7月,陳氏獲日本福島大學醫學博士、1989年退休。1990年10月,陳氏發現罹患肝癌,經歷開刀治療諸多苦痛折磨、1996年受聘為總統府無給職國策顧問,1997年11月,陳五福因肝癌逝世。罹癌期間,陳氏仍保持樂觀、體貼、幽默,臨終時還頻頻交代家人,要繼續他一生照顧視障同胞的心願(註7)。陳氏熱愛鄉土,從《回首來時路 - 陳五福醫師回憶錄》可以看出對臺灣社會變遷的關懷,以及對臺灣歷史悲情的感慨。身經不同政權的統治,認為我們應為後世子孫建立一個愛好自由和平、有國際人格的國家,好比東方的瑞士(註8)。

  陳氏一生在醫療及社會福利服務工作上貢獻心力,獲得國家及社會各界的肯定,1961年和1975年2度獲得中華民國好人好事代表;1972年,獲教育部「社會有功人士獎」;1982年,獲內政部「為殘障者服務有功人士獎」;1984年,獲宜蘭縣「模範父親」。 此外,第 27 屆醫師節當選服務成績特優醫師,更陸續榮獲臺美基金會社會服務獎、吳尊賢愛心獎、吳三連醫學獎、噶瑪蘭獎、華夏獎章,以及其他由教育部、臺灣省政府和民間社團所頒的獎狀多達 50、60件(註9)。

  1997年9月2日,總統府為表彰陳五福的關懷社會和造福病患,為視障同胞奉獻,總統李登輝特別親自頒給代表民間最高榮譽的「三等紫色景星勳章」(註10); 11月19日,以「綜其生平,飢溺為懷,澤惠廣被,義舉仁風,允足矜式」,總統明令褒揚。

備註:
註1:曹永洋著,《陳五福傳》(臺北:前衛出版社,2001),頁 1-44。
註2:〈噶瑪蘭燭光‧盲人之父陳五福(1918-1997)〉,陳永興著,《臺灣醫界人物誌》(臺北:望春風文化事業公司,2004),頁 138。
註3:陳兆震,〈臺灣的史懷哲陳五福〉,林衡哲主編,《廿世紀臺灣代表性人物 (二)》(臺北:望春風文化事業公司,2007),309-311。
註4: 邱玉蟬,〈點亮黑夜中的生命—陳五福〉,《天下雜誌》第200期 (1998.1.1),頁 332。
註5:〈宜蘭的史懷哲-陳五福醫師〉,五福化學製藥股份有限公司,http://www.wufulab.com/html/front/bin/ptdetail.phtml?Part=news_01&Rcg=107931(2016/9/27)。
註6:邱玉蟬,〈點亮黑夜中的生命-陳五福〉,頁332。
註7:陳慕師,〈噶瑪蘭的燭光-醫學博士陳五福〉,臺大醫學人文博物館文件庫醫學人物誌,http:// mmh.mc.ntu.edu.tw/document7_1_4.html(2016/9/27)。
註8:張文義整理記錄,《回首來時路:陳五福醫師回憶錄》(臺北:財團法人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1996)。
註9:〈信、望、愛的一生:陳五福醫師的故事〉,慕光盲人重建中心,http://www.mukuang.org.tw/ link8-6_2.asp(2016/9/2)。
註10:〈總統頒給陳五福醫師三等景星勳章〉,《中華民國總統府新聞稿》,1997 年09月02日,http://www.president.gov.tw/Default.aspx?tabid=131&itemid=4628&rmid=514(2016/9/27)。
註11 :國史館編,《中華民國褒揚令續編(七)》(臺北:國史館,2002),頁193。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發 行 人張鴻銘
行政指導黃宏森
總 編 輯林明洲
執行編輯楊絲羽
編輯小組鄭文文、謝東勝、詹梓陵、洪明河
至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