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到主內容區
:::
展覽 近期活動悅讀檔案 民俗文物小常識 臺灣人‧臺灣事 新書出版 館藏介紹 館務訊息 各期電子報 反應意見 訂閱/取消 Facebook粉絲頁 另開視窗
:::
 

近期活動

客家專題系列講座:國家語言政策與客家族群認同
主講人:王保鍵(中央大學客家語文暨社會科學學系教授)
時間:2024年2月1日(四)14:00~16:00(13:30 開放入場)
地點:國史館4樓大禮堂(臺北市中正區長沙街1段2號)

內容簡介:
  在國家制度安排下,臺灣的人群分類形成四大族群的類屬,並以法律賦予各固有族群使用之自然語言(族群母語)享有「國家語言」地位。族群母語的使用,非僅單純的溝通工具,更具有個人身份繫屬與集體認同的功能。本場次演講以「國家語言政策與客家族群認同」為主題,從臺灣的族群類屬與族群關係、國家語言政策與族群母語復振、語言政策與族群認同等三個面向,演繹提升客語能見度,有助於提升客家族群認同。

  歡迎有興趣者蒞臨參加,教師及公務人員全程參與者,可核發研習時數2小時,相關報名方式,請逕上國史館網站查詢: https://www.drnh.gov.tw/p/423-1003-475.php?Lang=zh-tw
2024年臺灣文獻講座
2024年臺灣文獻講座,訂於 4月25日至9月19日共舉辦5場演講。其中4月25日第1場次,由中央大學客家學院周錦宏院長主講「從文獻與文學資料解讀臺灣客家飲食」,將辦理同步線上直播。各場次時間、講座及題目詳如附表,歡迎踴躍聽講,報名網址:
https://www.th.gov.tw/signup/
線上直播網址將於當日開播前,於本館網頁最新消息公告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24年出版品促銷活動~歡迎至各代售書局參觀選購
  為加強本館出版品推廣與行銷,促進民眾對臺灣文獻史料之閱讀及研究,並提升國家資源之流通,依據政府出版品管理作業要點相關規定,於2024年2月15日~5月15日特舉辦歷年出版品年度促銷活動。

  活動期間委託各地代售書局辦理,本館2018年度(含)以前出版之圖書全面8折促銷活動,種類有:《臺灣文獻》季刊、臺灣省通志、臺灣全志、通史類、原住民史、客家族群史、家族史、水利交通、荷西、明鄭、清領、日治、二戰時期、口述及古文書等史料、地名、史蹟遊記、詩文傳記、民俗、文物、宗教、臺灣歷史文化叢書等。

  出版品目錄及代售書局資訊,可上本館網站(http://www.th.gov.tw)查詢。
 

悅讀檔案

1922年臺灣酒專賣令與業者反應
  日本統治臺灣,陸續針對重要民生物資實施專賣制度,諸如鴉片(1897)、食鹽(1899)、樟腦(1899)、菸(1905)、酒(1922)等(註1),臺灣總督府專賣局於1901年設專賣局統籌專賣業務。然而,不若鴉片、樟腦及食鹽,在日治初期就已納入專賣,酒類則是大正年間才納入專賣,總督府在臺實施的酒專賣,不僅未見於朝鮮,日本內地也未曾實施。酒專賣制度獨特,對當時臺灣財政的歲入也做出不少貢獻(註2),整體來說,酒專賣後,歷年酒專賣收益占整體專賣利益比重少則 20%(1923),多則超過 40%(1936)(註3),占總督府全年歲入也有10%左右。若再加上菸,平均佔整體專賣事業7成以上,可謂菸酒兩項專賣是總督府中後期專賣事業主要稅收來源(註4)。

  早在清領時期,臺灣人飲酒自釀風氣已久,雖有製酒廠商,但多半環境簡陋、技術不佳,早期有「酒沽仔」、或屬規模較大的「酒廍」之名稱,乃利用糖廍的原料製成,可謂就近取材,為製糖附屬品,其所釀製酒類沿襲中國大陸傳統技術如紹興酒、高粱酒、老紅酒等,或利用臺灣盛產的稻米、地瓜、蔗糖,釀造酒類如米酒、糯米酒、蕃薯酒、蜜糖酒等,但仍稱不上真正的行業(註5)。進入日治時期酒業才有重大改變,從酒的管理制度來看,未納入專賣之前,總督府採取課稅方式,依1903年,總督府頒布「臺灣地方稅規則施行規則」,規定地方州廳對家中自製釀酒的酒甑(蒸餾設備)課徵「酒甑稅」,每個年稅5圓(註6)。為拓展新財源,後又在1907年開徵「酒造稅」,以律令第6號頒布「臺灣酒造稅規則」(註7)。民間業者在統治當局軟硬兼施的勸誘下,逐漸將原有酒廠整併或擴大,同時在臺日人也投資開設新的酒工廠,如1907年屬三井集團的臺灣製糖株式會社橋仔頭酒精工廠成立,開始使用新式糖蜜製作酒精。總督府此舉課稅,除了增加每年數百萬圓的財政收入,也連帶影響臺灣酒事業的轉型與進步(註8)。當時的工廠,如芳釀株式會社(註9)、高砂麥酒株式會社、樹林製酒公司、宜蘭製酒公司等,均為當時頗具規模與生產能力廠商,酒風味獨特。從酒造稅到酒專賣為止,臺灣原有2,000千多家的私人酒廠減少為200多家,製酒可謂從原本農業副業轉型成具資本與現代化產業。

  在1914年由賀來佐賀太郎擔任專賣局長時,就感於財政困難,需拓展其他專賣財源,當時就已評估且推動將酒納入專賣,但在總督府內部預算提出時,受到財務局的反對而停擺,直到1919年10月,臺灣首任文官總督田健治郎上任,面臨一次大戰後經濟低迷,財政困窘,1921年底拔擢時任專賣局長賀來佐賀太郎升任總務長官,並支持酒專賣提案。經說服財務局,並得到內閣總理支持後,準備10月出席帝國議會提案。

  酒專賣要提案之消息不脛而走,各種揣測眾說紛紜,民間業者無不人心惶恐,不久媒體見報(註10),並有諸多討論。業者認為此舉將是酒業存亡,並批評該制度之影響,將造成野心家事先奪取,暗中分配賣捌人(批發商)資格利益等(註11)。一向無組織的製酒業者趕緊在1921年12月28日即快速召開「全島酒造業者大會」討論對策(註12),大會出席有80餘名,多為紅酒業者,由臺灣酒造研究會宮崎不倒先生講述專賣理由,從增加歲入、提升釀酒品質統一改良、生產成本降低,進而討論有關存亡的重要議題,然而不明法令內容,反對者眾,後來選出黃純青(樹林紅酒株式會社長)等13人代表造訪專賣局長及財務局長(註13),針對實施內容、期程及補償方案等提出陳情,另外也有來自臺北、臺中及臺南各州的業者代表前來(註14)。此外,連進口酒的業者同感晴天霹靂,由臺北日用商組合聯合同業,包含三大業者辰馬商會、近藤會社及宅合名會社這些知名的日本內地酒商(註15),向總督府說明對酒商影響,希望政府將來給予適當補償金外,也希望因專賣後酒日用商多年的寄售金要回收,要給予回收帳款的保護(註16)。

  雖有相關陳情,反對輿論沓至,也有有力人士為酒商利益奔走,但在總督府高喊愛國主義與1920年開始經濟不景氣,財政短缺現實因素下,最終在1922年由日本眾議院通過,在貴族院僅以多一票驚險過關,至此酒專賣案塵埃落定(註17)。同年5月5日以律令第3號公布「臺灣酒專賣令」,7月1日實施,規定酒類製造由官方經營,島內自給自足為原則,嚴禁民間釀造,販賣上只允許政府指定的賣捌人、小賣人(零售商)販賣(註18)。但初期此令不包含啤酒與酒精,啤酒(麥酒)乃1933年才納入專賣,但由民間製造官方販售,而1938年無水酒精也納入專賣。

  當時啤酒被排除專賣,亦引起譁然,被批評維護在臺業者利益(註19)。主因當時啤酒以從日本內地進口為大宗,而島內唯一的啤酒製造業「高砂麥酒株式會社」,於1920年由日本酒業合資所成立,當時總督府認為臺灣啤酒銷售量不大,啤酒專賣不符合經濟效益,故仍准許民營(註20),另因該會社著眼拓展輸出中國南方及南洋市場,總督府給予免徵酒造稅,藉此壯大資本與技術。直到1933年才因啤酒市場競爭,分配不均等因素,且專賣局無法籌劃高砂麥酒公司的徵收計畫,而於7月實施啤酒專賣(註21)。實施後,民間陳情甚多(註22),但專賣局仍採簽約委託該會社生產啤酒,由專賣局統一銷售。也因此,一直到戰後,該會社仍是島內唯一一家啤酒製造廠,該會社戰後由國民政府接收,更名為臺灣省菸酒公賣局第二啤酒廠(即建國啤酒廠),原來生產的「高砂啤酒」(タカサゴビール)酒標也在 1946 年改名為「臺灣啤酒」,該廠於2000年被指定為市定古蹟。

  酒實行專賣後,原先既有的製酒工廠遭到徵收或租用,專賣局除了自行釀製一般酒類,也自日本內地輸入清酒與麥酒,或自中國各省進口傳統酒,以及歐美等洋酒,專賣局一些較有特色酒類則輸出至日本及海外,並前往南洋開設工廠。但到二戰期間,物資缺乏,開始管制酒類消費,1944年起專賣局等製酒工廠遭受盟軍的轟炸,無法正常生產,有錢也買不到酒(註23),直到戰後,1945年臺灣省專賣局成立,仍先維持日本原有專賣事業。臺灣菸酒專賣一直延續到2002年,因臺灣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為因應自由貿易開放市場,菸酒公賣局在同年改制為「臺灣菸酒股份有限公司」,專賣制度結束。

備註:
註1:鍾淑敏,〈專賣事業〉,臺灣歷史辭典,檢自:https://nrch.culture.tw/twpedia.aspx?id=3751。
註2:文明基,〈臺灣.朝鮮總督府專賣政策比較〉,《中央大學人文學報》,63,2007,頁67。1922年臺灣酒類專賣實施以來,其收入在歷年整體專賣收入中所占比重少則 20%,多則超過 40%。參考范雅慧,〈日治時期臺灣酒專賣事業〉,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未刊碩士論文,2000。
註3: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統計室,《臺灣省五十一年來統計提要》,臺北: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1946年,頁1002-1003。顏義芳,〈臺灣酒專賣令施行脈絡行程之探討〉,收錄在《第六屆臺灣總督府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10年,頁76。
註4:范雅鈞,〈日治時期 臺灣專賣制度的推行與影響〉,《臺灣學通訊》,45,2010,頁3。
註5:姚村雄,《釀造時代:1895-1970臺灣酒類標貼設計》,臺北:遠足文化,2004,頁13。
註6:「臺灣地方稅規則施行規則」(1903-01-23),〈明治36年1月臺灣總督府報第1283期〉,《臺灣總督府(官)報》,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71011283a001。
註7:「臺灣酒造稅規則」(1907-08-31),〈臺灣總督府府報第2266號〉,《臺灣總督府府(官)報》,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71012266a001
註8:范雅鈞,《臺灣酒的故事》,臺北,貓頭鷹出版社,2002,頁11。
註9:1922年專賣局租用,1929收購並更名為「臺北工場」主要業務:全臺唯一擁有冷卻設備的清酒製造廠販賣酒類:釀造酒、蒸餾酒、再製酒、「胡蝶蘭」清酒。參考: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開放博物館「醉初的起點」網址:https://plaza.openmuseum.tw/muse/exhibition/6923d4ef73e899e109d67cd97d908208
註10:〈本島の酒專賣に就て 未だ確たる事は判らぬ〉,《臺南新報》。1921年12月16日,2版。
註11:〈酒專賣之影響〉,《臺南新報》。1921年12月24日,5版。
註12:〈全島酒造業者大會を開き酒專賣に對する善後策 結局有耶無耶に散會/內容は〉,《臺灣日日新報》。1921年12月29日,5版。
註13:「酒專賣ニ關シ內容證明ニ受ケ度全島酒造業者代表十三名出局應答ノ大要總督ヘ報告」(1922-01-06),〈大正十一年臺灣總督府專賣局公文類纂酒永久保存第十二冊〉,《臺灣總督府專賣局》,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100320001。
註14:杉本良,〈酒造業者の陳情〉,《專賣制度前の臺灣の酒》,東京市:出版者不詳,1932,頁648-665。
註15:陳芷盈,《臺灣酒類產銷之研究(1922-1987)》,國立政治大學未出版之博士論文,2012,頁34。
註16:「同上臺北日用雜貨商」,〈大正十一年臺灣總督府專賣局公文類纂酒永久保存酒專賣ニ付陳情〉,《臺灣總督府專賣局》,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102537002。
註17:同註8,頁55。
註18:葉彥邦,〈終戰初期臺灣煙酒專賣事業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未出版之博士論文,2006,頁35。
註19:由於當時啤酒與酒精由民間釀造,附屬製糖業的酒精工廠得獲得利益,再由總督府全部收購配銷,但這些經營者往往為日本人。參考:顏義芳,〈臺灣酒專賣令施行脈絡行程之探討〉,收錄在《第六屆臺灣總督府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10,頁63。矢內原忠雄,《日本帝國主義下的臺灣》,臺北: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2004, 頁63。
註20:台湾総督府専売局,〈麥酒を專賣制度より除外せる理由〉,《台灣酒專賣史.上》,臺北:台湾総督府専売局,1941,頁329。
註21:岩村益典,〈1933年以前酒類專賣與啤酒〉,《臺北文獻 (直字)》,177,2011,頁235。同姚村雄,頁17。
註22:〈乘麥酒專賣酒類賣捌人出願甚多 利權者於暗中策動當局須取嚴正態度〉,《臺灣新民報》。1933年6月6日,7版。
註23:同註8,頁13。


 

民俗文物小常識

年糕
年糕
  年糕客家人稱為甜粄或紅豆粄。漢人過農曆新年習俗必定準備年糕,祭祖先拜神明的供品,意寓年年高昇。若因為家中發生喪事未滿一年,則不能蒸製年糕,而由親友贈與。
 

臺灣人‧臺灣事

臺灣史懷哲-陳五福
臺灣史懷哲-陳五福
  陳五福(1918.12.20-1997.11.8),今宜蘭縣羅東鎮人,大正7(1918)年出生。大正13(1924)年,就讀羅東公學校,畢業後在高等科進修1年。陳五福在昭和6(1931)年,考取基隆中學、昭和 11(1936)年,考入臺灣總督府臺北高等學校、昭和14(1939)年,畢業後進入臺北帝國大學農學部就讀1學期;昭和 15(1940)年,進入臺北帝國大學醫學部就讀,追隨茂木宣教授學習眼科。昭和 18(1943)年,臺北帝國大學醫學部畢業後,曾留在學校附屬醫院眼科部擔任住院醫師3年,1946年5月,返回故鄉羅東開設「五福眼科」(註1)。

  行醫第10年,陳氏連續遇到2位視力不好的年輕人,當告訴他們即將永久失明時,他們彷彿是犯人被宣判死刑一般,黯然神傷、木然呆坐。陳氏曾在《大眾雜誌》看到一篇報導非洲蘭巴倫史懷哲醫院的文章,深受感動,於是著手籌劃 「盲人習藝所」。1959年12月,用德文寫了一封信給非洲蘭巴倫的史懷哲,史懷哲在忙碌的工作中親筆回信,對籌建推動的「盲人習藝所」給予真誠的關切與祝福。於是便與史懷哲展開恆久不渝的友誼。史懷哲逝世後,史懷哲紀念中心更將史懷哲使用過的餐具、餵食動物飼料袋、親手簽名的十字架木頭的五十分之一贈送給陳氏。為了彰顯史懷哲的精神,1975年,陳氏在臺北成立「史懷哲之友會」,創刊《史懷哲之友》季刊,設立宗旨為發揚史懷哲精神,推動嘉惠貧病的醫療義診,贊助盲人教育,關心殘障同胞福利,呼籲保護野生動物和重視環保(註2)。

  陳氏的眼疾病人中,有些是現代醫術無法治癒而致終生失明,為了讓盲人可以自立生活,購置校地、興建學校、購買器材,創立盲人習藝所。1959年11月,設在羅東北成街的「慕光盲人習藝所」舉行開學典禮。創設的目的是為了讓先天失明或延醫失效,無法恢復視力的青年,能獲得獨立謀生的技能。1974年,為重視盲生身心重建的訓練工作,定名為「慕光盲人重建中心」。其課程涵蓋了基礎的職業訓練(如點字閱讀、社會適應、生活訓練、體能訓練、短期在職訓練等)與職訓工場訓練,以專業職業教育配合教導使用輔助 器材,使盲人可以進入社會機制,求得工作,自立更生。1978年11月,因舊址交通繁雜,原有規模不敷應用,遷到冬山鄉冬山路的新址(註2)。慕光盲人習藝所創立之初,沒有人知道。陳氏心想,藉報紙廣告招生,盲人看不到,電臺廣告又要大筆經費,於是利用戶籍資料親自拜訪、說明,騎著機車四處奔波,求人來就讀(註4)。

  開設五福眼科後,陳氏深感好的藥物能讓患者脫離痛苦,但藥物專利都為主流藥廠把持,價格昂貴,決定自行研發眼藥,以讓更多眼症患者能得到良好的醫療。1961年,成立「五福眼藥製造廠」,原址位於羅東鎮,後因規模與需求擴大,1981年,遷移至蘇澳鎮龍德工業區,並改名為「五福化學製藥廠有限公司」,不斷製作優良的藥物供患者使用(註5)。

  視病猶親的陳氏,不僅關心病患病痛,認為醫師更要顧及病患的心理與家庭背景,醫者必須以謙和的心態,多涉獵宗教、人文書籍,以培養對人性與社會結構的了解。利用看診零碎的空檔時間,研究發明多項眼科醫療器材,其中「視力檢查儀」,連日本人也慕名前來觀摩。「黃斑部機能檢查儀」也在巴黎國際眼科學會發表,各國紛紛來函索取相關資料。更以日常和盲人接觸的經驗,細心體會盲人生活的不便,發明盲人用計算機與凸板印刷墨水,解決盲人困擾(註6)。

  1966年7月,陳氏獲日本福島大學醫學博士、1989年退休。1990年10月,陳氏發現罹患肝癌,經歷開刀治療諸多苦痛折磨、1996年受聘為總統府無給職國策顧問,1997年11月,陳五福因肝癌逝世。罹癌期間,陳氏仍保持樂觀、體貼、幽默,臨終時還頻頻交代家人,要繼續他一生照顧視障同胞的心願(註7)。陳氏熱愛鄉土,從《回首來時路 - 陳五福醫師回憶錄》可以看出對臺灣社會變遷的關懷,以及對臺灣歷史悲情的感慨。身經不同政權的統治,認為我們應為後世子孫建立一個愛好自由和平、有國際人格的國家,好比東方的瑞士(註8)。

  陳氏一生在醫療及社會福利服務工作上貢獻心力,獲得國家及社會各界的肯定,1961年和1975年2度獲得中華民國好人好事代表;1972年,獲教育部「社會有功人士獎」;1982年,獲內政部「為殘障者服務有功人士獎」;1984年,獲宜蘭縣「模範父親」。 此外,第 27 屆醫師節當選服務成績特優醫師,更陸續榮獲臺美基金會社會服務獎、吳尊賢愛心獎、吳三連醫學獎、噶瑪蘭獎、華夏獎章,以及其他由教育部、臺灣省政府和民間社團所頒的獎狀多達 50、60件(註9)。

  1997年9月2日,總統府為表彰陳五福的關懷社會和造福病患,為視障同胞奉獻,總統李登輝特別親自頒給代表民間最高榮譽的「三等紫色景星勳章」(註10); 11月19日,以「綜其生平,飢溺為懷,澤惠廣被,義舉仁風,允足矜式」,總統明令褒揚。

備註:
註1:曹永洋著,《陳五福傳》(臺北:前衛出版社,2001),頁 1-44。
註2:〈噶瑪蘭燭光‧盲人之父陳五福(1918-1997)〉,陳永興著,《臺灣醫界人物誌》(臺北:望春風文化事業公司,2004),頁 138。
註3:陳兆震,〈臺灣的史懷哲陳五福〉,林衡哲主編,《廿世紀臺灣代表性人物 (二)》(臺北:望春風文化事業公司,2007),309-311。
註4: 邱玉蟬,〈點亮黑夜中的生命—陳五福〉,《天下雜誌》第200期 (1998.1.1),頁 332。
註5:〈宜蘭的史懷哲-陳五福醫師〉,五福化學製藥股份有限公司,http://www.wufulab.com/html/front/bin/ptdetail.phtml?Part=news_01&Rcg=107931(2016/9/27)。
註6:邱玉蟬,〈點亮黑夜中的生命-陳五福〉,頁332。
註7:陳慕師,〈噶瑪蘭的燭光-醫學博士陳五福〉,臺大醫學人文博物館文件庫醫學人物誌,http:// mmh.mc.ntu.edu.tw/document7_1_4.html(2016/9/27)。
註8:張文義整理記錄,《回首來時路:陳五福醫師回憶錄》(臺北:財團法人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1996)。
註9:〈信、望、愛的一生:陳五福醫師的故事〉,慕光盲人重建中心,http://www.mukuang.org.tw/ link8-6_2.asp(2016/9/2)。
註10:〈總統頒給陳五福醫師三等景星勳章〉,《中華民國總統府新聞稿》,1997 年09月02日,http://www.president.gov.tw/Default.aspx?tabid=131&itemid=4628&rmid=514(2016/9/27)。
註11 :國史館編,《中華民國褒揚令續編(七)》(臺北:國史館,2002),頁193。
 

新書出版

《臺灣文獻》季刊74卷第4期
出版日期:2023年12月
出版: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ISSN:1016-457X
GPN:2003800013
定價:新臺幣300元

內容簡介:
  《臺灣文獻》季刊74卷第4期已發行,本期為「中臺灣研究專題」,發表【研究論文】4篇、【田野調查】1篇、【研究討論】2篇,另還有一篇關於余登發父子的研究論文。內容主要有中彰投地區宗教發展、戰後民俗公園建立、地方史料編纂、人口變化等等議題。歡迎對相關議題有興趣的專家、學者及學生參研。

目錄:
【中臺灣區域研究專題】
導讀/許世融

【專題論文】
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1962-1965)前後天主教會禮儀用品的變化:以臺中教區第一總鐸區教堂文物為例/賴逸蓁、許世融
從戰後臺灣的國家文化論述看臺中市民俗公園的創建與詮釋/林蕙安
地方志編纂的史料運用:以《續修南投市志》〈沿革篇〉、〈社會篇〉為例/邱正略
臺灣鸞堂的鸞筆形式與變遷:以儒宗神教為中心/王志宇

【一般論文】
余登發父子叛亂案的政治救援與民主運動/蘇瑞鏘

【專題田野調查】
從齋教到人間佛教:以南投靈山禪寺的發展為例/邱敏捷

【專題研究討論】
清康熙年間的鹿港補遺/蕭信宏
臺中市各區人口成長類型之探討(2010-2020)/周國屏

展售處:
國家書店松江門市,地址:臺北市松江路209號1樓,電話: 02-25180207
https://www.govbooks.com.tw
五南文化廣場臺中總店,地址:臺中市西區臺灣大道二段85號,電話:04-22260330
https://www.wunanbooks.com.tw
另本館史蹟大樓1樓販賣部,亦可購得本館出版之各類書籍,地址:南投縣南投市中
興新村光明1路256號,電話:049-2316881轉168,歡迎讀者洽購。
《南蕃事件調查研究》
著者:葉神保drangadran validy
出版:原住民族族委員會、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出版日期:2023年12月
ISBN:978-986-5435-92-9
定價:新臺幣500元
簡介:

  南蕃事件爆發於大正3(1914)年10月初,是日本佐久間左馬太總督推展「五年理蕃計畫」押收原住民族槍械,南部原住民族掀起的抗日風暴。南部原住民族地區押收槍枝是全面的,但是抗拒繳械的有阿緱廳六龜里支廳和臺東廳施武郡群的布農族;臺東廳大南社和阿緱廳阿里港支廳的魯凱族(霧臺);阿緱廳的枋寮支廳(力里)、枋山支廳(大龜文和射不力)、恆春支廳(四林格)及臺東廳大武支廳(姑仔崙)等的排灣族酋邦。此戰役魯凱族歷時3個月,排灣族歷時5個月,布農族歷時18年,最終「歸順」日本。本調查研究主要以排灣族南蕃事件為焦點,從排灣族酋邦社會組織、槍枝文化、排灣族南蕃事件的始末、帝國觀點與原住民族主體性及其影響來進行調查研究。

展售處:
※國家書店松江門市。臺北市松江路209號1樓,02-25180207
https://www.govbooks.com.tw
※五南文化廣場臺中總店。臺中市西區臺灣大道二段85號,04-22260330
https://www.wunanbooks.com.tw
※本館史蹟大樓1樓販賣部,亦可購得本館出版之書籍,地址:南投縣南投市中興新村光明一路256號,電話049-2316881轉168,歡迎洽詢。
 

館藏介紹

《臺灣全志.卷五經濟志.商業篇》
著者:陳家豪、莊濠賓
出版: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出版日期:2016年8月
定價:新臺幣450元
簡介:
  臺灣不僅自身商業發展快速,1990年代全球化浪潮開啟後亦未缺席,成為國際企業在東亞的主要據點,商業交易行為的規範有其必要性,若不加以限制,則容易衍生問題,據現行商業登記法規定,商業主管機關在中央為經濟部、在縣(市)為縣(市)政府。而商業行政主管機關則兼負管理與推廣之責。

  商業秩序,主要分為三類,包括交易秩序、公平交易與消費者保護、商品檢驗。為加速經濟自由化,臺灣對外經貿也愈加熱絡,對於交易行為之規範的需求也日益加深,為使商業交易活動回歸正常化,1991年1月31日通過「公平交易法」。

  本篇記述有關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臺灣的商業組織、商業行政管理、商業團體、商業秩序、商業活動和服務業等課題。

展售處:
※國家書店松江門市。臺北市松江路209號1樓,02-25180207
https://www.govbooks.com.tw
※五南文化廣場臺中總店。臺中市西區臺灣大道二段85號,04-22260330
https://www.wunanbooks.com.tw
※本館史蹟大樓1樓販賣部,亦可購得本館出版之書籍,地址:南投縣南投市中興新村光明一路256號,電話049-2316881轉168,歡迎洽詢。

敬字亭的教育角色
  敬字亭,又稱惜字塔、惜字樓、敬聖亭、聖蹟亭等,為古代愛惜字紙文化所產生之設施,用以焚燒字紙。透過聖蹟亭焚燒字紙、殘書的方式,表達對文字尊重與聖賢之道尊崇,約肇起於宋代,而至明清時期最為興盛,來臺漢人崇文重教,敬字亭常見於臺灣各地,其中以客家人六堆地區密度最高。明清之後,科舉制度成為社會向上流動的管道,「敬字」成為普遍性的風俗,表現在撿拾字紙、興建敬字亭、組織敬字社團、舉辦「送聖蹟」、祭祀文教神祇等行動。「送聖蹟」儀式,即將字紙於聖蹟亭集中焚化,再以三獻古禮恭請河神將字紙灰燼送進大海的習俗,現今高雄美濃與桃園龍潭等客家地區依然隆重舉辦送聖蹟祭典。
2023年12月份編目上架圖書
  2023年12月份編目上架之圖書計20種20冊、期刊計19種20冊,內容涵蓋本館近期蒐藏及採集入館書刊。書目詳見本館圖書資訊查詢系統 https://library.th.gov.tw/opac895/index.aspx
 

館務訊息

《臺灣文獻》收錄為「臺灣人文學核心期刊」(THCI)
《臺灣文獻》收錄為「臺灣人文學核心期刊」(THCI)
客家專題系列講座:客家文化創意產業
客家專題系列講座:客家文化創意產業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發 行 人張鴻銘
行政指導黃宏森
總 編 輯林明洲
執行編輯楊絲羽
編輯小組鄭文文、謝東勝、詹梓陵、洪明河
到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