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到主內容區
:::
展覽 近期活動悅讀檔案 民俗文物小常識 臺灣人‧臺灣事 新書出版 館藏介紹 館務訊息 各期電子報 反應意見 訂閱/取消 Facebook粉絲頁 另開視窗
:::

館藏介紹

圖:建造敬字亭碑記拓本(館藏號20030014968)
圖:建造敬字亭碑記拓本(館藏號20030014968)

敬字亭的教育角色

文/林明霏/本館採集組科員

  敬字亭,又稱惜字塔、惜字樓、敬聖亭、聖蹟亭等,為古代愛惜字紙文化所產生之設施,用以焚燒字紙。透過聖蹟亭焚燒字紙、殘書的方式,表達對文字尊重與聖賢之道尊崇,約肇起於宋代,而至明清時期最為興盛,來臺漢人崇文重教,敬字亭常見於臺灣各地,其中以客家人六堆地區密度最高。明清之後,科舉制度成為社會向上流動的管道,「敬字」成為普遍性的風俗,表現在撿拾字紙、興建敬字亭、組織敬字社團、舉辦「送聖蹟」、祭祀文教神祇等行動。「送聖蹟」儀式,即將字紙於聖蹟亭集中焚化,再以三獻古禮恭請河神將字紙灰燼送進大海的習俗,現今高雄美濃與桃園龍潭等客家地區依然隆重舉辦送聖蹟祭典。

  本館典藏大科崁庄建造敬字亭紀事「建造敬字亭碑記拓本」(館藏號20030014968)。本物件為西元1876(光緒2)年建造,詳述敬字紙、惜字紙乃敬聖賢、興文運的意義,文末開列李騰芳及地方仕紳、商號、庄民等捐題芳名,以垂久遠。惜原碑風化甚鉅,部分文字剝蝕而無法辨讀,唯從可識碑文而略知其意。李騰芳,生於嘉慶19 (1814)年,李家祖籍福建詔安,屬漳州客家。43歲考中秀才,46歲因捐銀而取得貢生資格,52歲時到福建參加鄉試中了舉人,3年後加捐內閣中書,在當時文壇舉足輕重,參與建造敬字亭,可見早期臺灣的惜字文教風俗,表現在「敬字亭」的興建。

※本館珍藏文物,均可於文物查詢系統 https://collections.culture.tw/th_collectionsweb 查得詳細說明。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發 行 人張鴻銘
行政指導黃宏森
總 編 輯林明洲
執行編輯楊絲羽
編輯小組鄭文文、謝東勝、詹梓陵、洪明河
至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