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到主內容區
:::
展覽 近期活動悅讀檔案 民俗文物小常識 臺灣人‧臺灣事 館藏介紹 館務訊息 各期電子報 反應意見 訂閱/取消 Facebook粉絲頁 另開視窗
:::

館務訊息

圖1:講座周錦宏教授
圖1:講座周錦宏教授

臺灣文獻講座:「從文獻與文學資料解讀臺灣客家飲食」

  本館於2024年4月25日(星期四)下午2時至4時,舉辦本年第1場臺灣文獻講座,由中央大學客家學院周錦宏教授蒞館專題演講「從文獻與文學資料解讀臺灣客家飲食」,本場次並辦理現場同步直播。

  周教授首先以客家菜餐廳、媒體記者、粄條店粄條放海味的文化內涵說起,接著以病子歌、24節氣的客家歌謠、時令節氣的客家味緒(春夏秋冬)、芥菜(大菜)的味緒、芥菜菜餚等,介紹臺灣的客家飲食。

  食物是客家族群集體記憶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而吃什麼、怎麼料理、如何吃、書寫些什麼,也往往是客家族群在傳達「我們是誰」的訊息。一般人認為「鹹、油、香」、「四炆四炒」是對客家飲食的刻板印象,如此便窄化和侷限了對客家飲食的想像。

  周教授從相關的歷史文獻和文學作品等資料,梳理出更多與客家飲食有關的紀錄和描述,像是歌謠、諺語、故事、詩詞、散文、小說等文學作品中所書寫的「客家味緒」,不但能讓我們認識他們所處時代的日常生活與實作,還可以豐富臺灣客家飲食文化論述的內涵。

  最後,周教授指出小說《寒夜》三部曲,以蕃薯、白米飯、蘆黍、狗尾粟、包黍等食物,說明不同時期,不同時間裡的不同故事,尋找出一條時間的脈絡,認識臺灣客家飲食文化的豐富內容。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發 行 人張鴻銘
行政指導黃宏森
總 編 輯林明洲
執行編輯楊絲羽
編輯小組鄭文文、廖學恆、詹梓陵、洪明河
至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