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到主內容區
:::
展覽 近期活動悅讀檔案 民俗文物小常識 臺灣人‧臺灣事 館藏介紹 館務訊息 各期電子報 反應意見 訂閱/取消 Facebook粉絲頁 另開視窗
:::

館藏介紹

圖1:未出版之刊刻明細雕版
圖1:未出版之刊刻明細雕版

館藏《淡水廳志》木雕版公告指定為國家重要古物

文/林明霏/本館採集組科員

  館藏逾百年歷史的《淡水廳志》木雕版,為本館首獲公告指定列入國家重要古物,對於長年著力於臺灣文獻史料採集、整理、典藏及推廣,不啻是一大鼓舞。(註)

  陳培桂纂修的《淡水廳志》成書於同治10(1871)年,前後歷經至少3次修志,為淡水廳設治以來第一部專志,可視為自清道光朝以降,官民共同修志之活動成果。其內容更反映18世紀中葉至19世紀中葉臺灣開港後,北臺灣重要性大幅提升,在既有制度與調整歷程、區域社會形成、拓墾開發經緯及重要事件紀錄之蒐集盤點,填補此段北部乃至東部臺灣之歷史空白。

  清領時期官修地方志非常態性,大致臨時開局修志,《淡水廳志》於明志書院開局修志,板橋林家出資,書成局撤留下大量木雕版,原版約有273片,本館館藏220片,為臺灣少見的清代方志版片保存數量最多者,留下當時雕版刊印方式等議題重要的探究線索。《淡水廳志》鐫刻由福州陳文鳴接辦,為官府出版、民間出資,福建募工來臺印刷之代表性地方志雕版,此具體反映連橫所述當時臺灣「府、縣各誌則募工來刻」之印刷技術傳入模式。另將館藏木雕版與現行刊本進行比對後,存有部分未刊印的雕版,其中以一般志書未收錄之「刊刻明細」雕版最為特殊(圖1),此雕版提供清領時期方志刊印工項、支出明細及錢幣計價單位等線索;另有錯誤雕版修改內容重刻新版,瞭解文稿修改與刻版作業連動關係(圖2、圖3);及書簽雕版2面(圖4、圖5)、函套標簽(圖6)等,提供刊本前所未見的資訊,證明雕版有獨立於刊本外之文獻價值。

  此外,往昔清領臺灣修志以分志體為主,在臺灣方志中採正史體例首見陳培桂《淡水廳志》,分為圖、志、表、傳、考等五類,加上附錄文徵、志餘,共16卷,影響其後《苗栗縣志》修纂以至《新竹縣志初稿》、《苑裡志》及《樹杞林志》等北臺灣志書,亦提供日治初期讀書人修志時重要寫作與知識結構,為關鍵跨時代傳統的地方志。

  有鑑於《淡水廳志》對當時北部及東部臺灣歷史的重要性及近代地方志修志體例的影響,與其木雕版有獨立於刊本外之價值,均能反映當時政經、社會人文、藝術等歷史變遷與時代特色。本館於2022年提報文化部指定《淡水廳志》木雕版重要古物,經該部委託專家學者層層嚴謹審查、驗證及實物會勘,終在本(2024)年3月15日公告指定《淡水廳志》木雕版為重要古物,可謂實至名歸。

※本館珍藏文物,均可於文物查詢系統 https://collections.culture.tw/th_collectionsweb 查得詳細說明。

參考資料:
註:文化部,《淡水廳志》木雕版公告資料,「國家文化資產網」,2024。2024年5月14日,檢索自https://nchdb.boch.gov.tw/indigenous/assets/advanceSearch/antiquity/20240315000001。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發 行 人張鴻銘
行政指導黃宏森
總 編 輯林明洲
執行編輯楊絲羽
編輯小組鄭文文、廖學恆、詹梓陵、洪明河
至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