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到主內容區
:::
展覽 近期活動悅讀檔案 民俗文物小常識 臺灣人‧臺灣事 新書出版 館藏介紹 館務訊息 各期電子報 反應意見 訂閱/取消 Facebook粉絲頁 另開視窗
:::

臺灣人‧臺灣事

圖1:《臺灣全志 卷十三人物志 社會與文化篇》封面
圖1:《臺灣全志 卷十三人物志 社會與文化篇》封面

奧運第一人-張星賢

文/王振勳、 盧胡彬、 郭佳玲(註1)

  張星賢(1909.10.2-1989.3.14),今臺中市龍井區人,1910(明治43)年出生。就讀公學校時,開始接觸田徑。公學校四年級時,舉家搬至廣東汕頭,就讀臺灣總督府設立的東瀛學校(註2),學校老師片瀨弘開啟了張氏對運動的興趣。1925(大正14)年,考上臺中州立臺中商業學校(今國立臺中科技大學),體育老師檻村寅南、珠算簿記兼田徑部部長青木規矩男則是張氏在田徑場上的啟蒙者(註3)。

  1928(昭和3)年,張氏參加臺灣日日新報社舉行的「駅傳競走」(註4),開啟參加運動比賽的生涯;7月,北上參加「建功神社奉納競技會」,三級跳遠初獲冠軍(註5)。1929年6月,中等學校田徑大賽,參加200公尺低欄、跳遠、400公尺、 800 公尺接力均獲得第一(註6);10月,參加「第10回全島陸上競技選手大會」兼明治神宮體育大會(第5屆)預選賽,三級跳遠獲得冠軍,並創下全日本中等學校 的最高紀錄(註7),順利入選「明治神宮體育大會」臺灣地區代表。

  1930年4月,參加第9屆「極東豫選競技會」(遠東運動會)臺灣地區預選賽,三級跳遠雖得到冠軍,卻因執事體育會的日本人村橋昌二的民族意識,未能獲得至日本參加決賽的機會(註8)。1931年2月,留學日本,進入早稻田大學,接受專業的田徑訓練。留學日本期間,受楊肇嘉許多協助及鼓勵(註9)。1932年5月28、29日,參加全日本奧運田徑選拔賽,創造個人400公尺的最佳紀錄,入選第10屆洛杉磯奧運會日本田徑代表選手。消息公布後,《臺灣日日新報》立即刊載此一消息(註10);7月31日,第10屆洛杉磯奧運會開幕,張星賢參加400公尺、400公尺中欄和1,600公尺接力等3個項目(註11)。「奧運會」後,參加關東大學田徑對抗賽,400公尺獲得第二名、800公尺接力獲得冠軍並創日本最佳紀錄(註12)。 張星賢於1932年的洛杉磯奧運,在競賽第一天下午第1個項目400公尺中欄的第1組競賽即上場比賽,成為第1位參加奧運的臺灣人(註13)。

  1934年5月,第10屆遠東運動大會在菲律賓舉行,張氏入選日本代表,卻於抵達香港時,左腳受傷,無法參賽。早稻田大學畢業後,1935年4月,前往滿洲國,擔任大連滿鐵的地方部地方課員(註14);同年,回臺灣參加臺灣、韓國、滿洲國三殖民地田徑對抗賽,張氏是臺灣人,卻代表滿洲國出賽,內心之苦楚實非筆墨所能形容。1936年,代表滿鐵順利取得代表權,前往柏林參加第11屆奧運會,僅參加1,600公尺接力(註15)。1937年秋季,於「滿洲田徑錦標賽暨參加明治神宮代表權選拔賽」首次參加十項運動,以6,034 分打破滿洲紀錄;同年「神宮大會」再以6,050分刷新紀錄。張氏曾代表日本參加兩屆奧運會和1次遠東運動會,是其一生最風光、比賽成績最燦爛的時期(註16)。

  1946(民國35)年5月,張氏攜眷返回臺灣,擔任臺中師範(今臺中教育大學)訓導主任(註17)。回臺後,大力推動臺灣田徑運動,先是與熱心體育人士發起組織「臺灣省體育會」,獲聘為常務理事,積極負責籌備第1屆臺灣省運動會(註18),更代表臺中師範學校參加第1屆臺灣省運動會。1948年7月,續與多位臺灣田徑好手成立「臺灣省體育會田徑協會」,擔任會長。之後在謝東閔幫忙下,進入合作金庫工作。張氏關心田徑運動,也關心臺灣棒球發展,與翁海津、周義通、張江水等發起合庫棒球隊,獲得謝東閔、朱昭陽與謝國城等人支持,並成為 13 名球員之一(註19)。

  1948年5月,上海第7屆全國運動會,張星賢以40歲高齡重拾跑鞋(註20), 參加比賽,各報競相採訪,盛讚為田徑「能手」(註21)。第7屆全國運動會後,高掛球鞋,正式引退,但繼續貢獻所學與經驗,臺灣2位在奧運奪牌的選手楊傳廣與紀政,均曾接受指導。1950、60年代,帶領臺灣的田徑選手至日本、菲律賓進行友誼賽或是對抗賽交流(註22)。1989年3月辭世。

  。張氏一生奔波於田徑場前後21年,是二次世界大戰前後傑出的田徑健將,紀政稱許為「中華民國田徑史上的一代巨人」(註23), 楊肇嘉則盛讚是「臺灣人在國際間嶄露頭角的第一位體育家」(註24)。

備註:
註1:本文摘錄自《臺灣全志卷十三 人物志.社會與文化篇》(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18年),頁120-122。
註2:臺灣總督府為教育定居於福州之臺灣籍民子弟,於1908年補助東瀛會館(由福州臺灣籍民成立的同鄉會)創辦東瀛學堂,1915年改稱東瀛學校。梁華璜,〈台灣總督府在福建省的教育設施-東瀛學堂與旭瀛書院〉,《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報》11期(1984.12),頁39-48。
註3:林瑛琪,〈奧運第一人張星賢〉,《旺e報》,2014年8月6日,http://www.want-daily.com/ portal.php?mod=view&aid=122076(2015/11/1)。
註4:竹村豐俊編,《臺灣體育史》〈臺北:臺灣體育協會,1933),頁376-377。又稱驛站接力賽,為接力賽的一種。
註5:註3張星賢,《慾望、理想、人生-談我五十餘年的運動生涯》(臺北:中華民國田徑協會, 1981),頁18-19。
註6:雷寅雄,〈第一位參加奧林匹克運動大會的臺灣人-張星賢〉,《臺灣百年體育人物誌》(2006.7),頁37。
註7:林玫君,〈身體的競逐與身分的游移─臺灣首位奧運選手張星賢的身分認同之形塑與其糾葛〉,《思與言》47卷1期(2009.6),頁127-214。
註8:張星賢,《慾望、理想、人生─談我五十餘年的運動生涯》,頁24。
註9:楊肇嘉,《楊肇嘉回憶錄》(臺北:三民書局,1967),頁228。 楊肇嘉為臺中清水仕紳。
註10:〈晴れのオリムピツクヘ!陸上競技我代表男子廿六名、女子九名昨夜銓衡委員で決定臺中業 出の張星賢君も選ばる〉,《臺灣日日新報》,1932年5月31日,第2版。
註11:林智偉、林玫君,〈臺灣首位奧運選手-張星賢(1909~1989)〉,行政院體育委員會編,《中 華民國建國一百年體育專輯-體育人物誌》(臺北:行政院體育委員會,2011),頁57。
註12:雷寅雄,〈第一位參加奧林匹克運動大會的臺灣人-張星賢〉,頁43。
註13:蘇嘉祥,《運動巨人張星賢:第一位參加奧運的臺灣人第一手歷史報導》(臺北:聯經出版事 業公司,2008),頁11-14。
註14:興南新聞社編,《臺灣人士鑑》(臺北:興南新聞社,1943),頁250。
註15:雷寅雄,〈第一位參加奧林匹克運動大會的臺灣人-張星賢〉,頁39-46。
註16:林智偉、林玫君,〈臺灣首位奧運選手-張星賢(1909~1989)〉,頁57。 註17: 林瑛琪,〈奧運第一人張星賢〉。
註18:林智偉、林玫君,〈臺灣首位奧運選手-張星賢(1909~1989)〉,頁57。 註19:林瑛琪,〈奧運第一人張星賢〉。
註20:第7屆全國運動會報名的項目為跳遠、三級跳、400公尺中欄、400公尺接力、1600公尺接力 和1000公尺異程接力。張星賢,《慾望、理想、人生-談我五十餘年的運動生涯》,頁112。
註21:沈仲豪,〈臺灣健將張星賢〉,《中央日報》,1948年5月6日,第4版。 註22:林瑛琪,〈奧運第一人張星賢〉。

註23:曾清淡,〈田徑耆宿張星賢仍受到日本人崇敬〉,《聯合報》,1979年2月17日,第8版。
註24:楊肇嘉,《楊肇嘉回憶錄》,頁228。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發 行 人黃宏森
行政指導林明洲
總 編 輯胡斐穎
執行編輯楊絲羽
編輯小組鄭文文、廖學恆、詹梓陵、洪明河
至最上方